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淺析《於美人》壹詞的300個詞

淺析《於美人》壹詞的300個詞

李漁《魚美人》賞析

於美人李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

玉雕應該還存在,但朱妍改變了它。妳能有多少悲傷?它只是壹條向東流的河流。

做出贊賞的評論

《於美人》是李漁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望之語。相傳,他在生日(7月7日)(“七夕”)當晚,命壹名妓女在其公寓尋歡作樂,並演唱了壹首新作《於美人》,廣為人知。宋太宗聽後大怒,於是命令人給他藥酒下毒。此詞以今昔交錯對比的方式,表現了壹個亡國之君無盡的悲傷。

“春花秋月是什麽時候?妳對過去了解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滿園,歲月不斷更替。生活是多麽美好。但是我作為壹個囚犯的痛苦歲月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回顧過去,作為壹個君主,過去那麽多事情是怎麽做的,又是怎麽走到今天的?據史書記載,李煜做君主時,天天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通過這首詩,我們不難看出,威赫的統治者成了南唐的階下囚,此時此刻,他的內心不僅是苦澀的、憤慨的,還有幾分遺憾。

“小樓昨夜又偏東風,國不忍回首月明年中。”茍且偷生,春風又吹,春花又開。憶南唐王朝,憶李故裏——故國早亡。詩人住在監獄的房子裏,聽著春風,看著明月,觸摸著風景,感到悲傷,晚上無法入睡。“有”字說明這種情況出現過很多次。這種精神上的痛苦真的難以承受,暴露了他內心有多麽的悲傷和無助!夜深人靜,倚著樓,看見月光如水。眼前的壹切,勾起了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詩人在這裏說的,不僅僅是壹聲深深的嘆息,更是壹聲深深痛苦的呼喊。

“雕玉柵欄應該還在,只是朱妍把它改了。”雖然“故國不堪回首”,但我們還是忍不住回首。這兩句話是專門寫“回眸”和“故國”的——舊都金陵的華麗宮殿大概還在,但失國的宮女朱妍已經變了。這暗示了李後主的國更姓,山河變色的感覺!“剛”字極重,傳達出對世事變遷的無限失望。這裏的“朱妍”壹詞特指從前皇宮裏的粉紅女郎,但同時它又是過去壹切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象征。

在上面的六句話中,詩人極力將美與悲、過去與現在、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壹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與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藏在胸中的悲傷與遺憾曲折地傾吐出來,凝聚成最後壹首永恒的絕唱——“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悲傷就像沖出峽谷,奔向大海。詩人滿懷怨恨,對人生進行了徹底的追問:“我能問妳多少悲哀?“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人生,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盡的悲傷嗎?《壹江春水向東流》是壹句以水喻愁的名句,表現了愁如春水的汪洋恣意傾瀉;又比如泉水晝夜不息,長流不息。這九個字真正表達了上升流中感情的深度和力度。九字,五字,四字平仄,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仄字為結,讀來就像江波濤春天的風風雨雨,連綿不絕,真的有聲有色。這後兩句也是以問答為主,加倍突出了“憂”字,從而使整個字語氣呼應,流暢自如。

作為君主,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壹名詩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年輕的美人》是傳誦千古的傑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從花前月下的娛樂工具發展為歌唱人生的抒情體式。

全詩運用清晰、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征、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概括、精辟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輩們稱贊李漁的詞是“血淚歌”、“壹字壹珠”。前輩們掛著李後主的詩:“作人才真絕世,作窮兇極惡之王。”的確,作為壹個“好酒色,淡泊政事”的亡國之君,沒什麽可說的,但作為壹代詩人,他留下了許多讓人潸然淚下的血淚文字,將流芳百世。這首歌曲“年輕的美麗”是最知名的歌曲之壹。詞作結構嚴謹,始終盤旋起伏,圍繞壹個中心思想組合成壹個和諧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漁之前,沒有哪位詩人能在結構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的詞有句無篇。南宋名家的詞有文章無句子。有壹句話,但是李後主下來以後,他的作品涉及了水叔、子瞻、邵遊、梅成、嘉軒。”可見李漁的藝術成就具有超越時代的重要意義。當然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很深,所以起決定作用的是情感本身。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先主之言,實為所謂血書。”這首《幼美》充滿了悲傷和仇恨的情感色彩,感情深沈而強烈,像壹條洶湧的河流,不顧壹切地要沖出去。壹個淩駕於刀劍之上的君王敢如此大膽地表達亡國之恨,在歷史上實屬罕見。李漁詞對如此純真真摯感情的投入,大概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出於“壹顆童心”的“天真詞”。這壹特點在《於美人》這首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李漁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法國作家苗賽說:“最美的詩是最絕望的詩,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夜)李漁的《於美人》不就是這樣壹部不朽的作品嗎!

簡要分析

此詞寫於李煜回宋後第三年左右。詞中流露出不加掩飾的故國思想,據說這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壹。然後,就相當於李煜絕望的話語。全詞問答;從問天問人到問自己,通過悲傷中激烈的基調和自由曲折的藝術結構,貫穿了作者憂郁的思想,形成了令人耳目壹新的審美效果。誠然,李煜的鄉愁未必值得同情,他懷念的往事也離不開“玉雕”的帝王生活和皇宮秘事。然而,這部家喻戶曉的名作在藝術上獨樹壹幟:《春花秋月》大多是美的,但作者卻懇切地希望它早日“消失”;小樓裏的“東風”帶來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了作者的“忍不住的嘆息”,因為它們都勾起了作者對變化了的事物的感情,表現了他對被囚禁在異國他鄉的憂慮,用來形容作者從珠聯璧合變成長歌當哭的囚徒心情。結束語“壹江春水向東流”是壹句以水比喻悲傷的名句,含蓄地表現了悲傷的川流不息。與之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詞》略顯生硬,而秦觀的《江城子》卻淚流滿面,滔滔不絕,心事重重,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漁這個詞之所以引起廣泛的* * *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該句是建立在具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隱喻基礎上的,使得悲傷的思想既生動又抽象:作者並沒有清晰地寫出自己悲傷思想的真實內涵——回憶過去的幸福生活,而只是表現出它的外在形式——“宛如壹條向東流的河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獲得某種精神上的共鳴,並用它來表達自己相似的感受。因為人的憂患雖然內涵不同,但都可以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的外在形式因為“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壹詞產生* * *音廣而傳誦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