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急求舒婷《四月暮光》的寫作背景和詩歌賞析。

急求舒婷《四月暮光》的寫作背景和詩歌賞析。

這首詩從壹開始就營造了壹種籠罩在悲傷中的美好氛圍。仲春四月,萬物花開,天地間純凈的綠色像壹曲震撼人心的交響樂,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惜,這生機勃勃的綠色被籠罩在黃昏中。夕陽給鮮綠色的世界抹上了壹層黃色,呈現出壹種垂死的感覺。鮮艷活潑的綠色和暗淡無生氣的黃色在這裏給讀者造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構成了鮮明的情感對比,表現出相當強烈的藝術張力。

這畫面正是詩人的心意。這生機與雕零交織的黃昏,喚醒了詩人心中潛藏多年的夢想,與她壹起發出強烈的情感聲音。夢裏的世界總是美好的,但現實生活讓她感到有些無奈和難過。四月的黃昏,這個充滿生機,給人壹種欲仙欲死之感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她的心聲。她既有希望和喜悅,也有壹絲迷茫和隱痛。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她擔心夢想變得空洞,美好的風景不再,這讓她想唱歌卻不敢大聲說話,想哭也只能默默流淚。

這首詩最可貴的是它的現實意義。準確地反映了1977那個特殊時代中國人的心理狀態。當時中國正處於徘徊期。壹方面,隨著文革的結束和粉碎“四人幫”的喜悅,* * *和中國迎來了壹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另壹方面,“兩個凡是”仍然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束縛著人們的進步。人們沈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也感到迷霧重重,前途黯淡。社會的這種復雜心理,在敏感的詩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內化為深沈的詩意,從而使詩歌真摯而感性,激起人們強烈的* * *聲。這首詩還有壹個巧妙的內部抒情結構。起初,它以緊張而對比鮮明的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再者,它通過激烈的情感表達給人以情感上的沖擊;而這壹切顯然與那個特定時期的社會心理有關,社會發展自然與前動機不謀而合。

可能有約/還沒排;/也許愛過壹次/沒愛過/想哭就哭吧,讓眼淚/流吧,流吧,無聲無息。

舒婷詩歌的整體審美特征也是“淒美而執著的悲美”。變態時代壹代人的迷茫、仿徨、苦悶,轉折初現時代的覺醒、追求、探索,* * *同構成為舒婷詩歌的這種審美形態。動蕩的歲月,艱難的時代,極左的封建專制主義對正常人性和愛情的壓制和扼殺,是舒婷和她同時代人必須面對的不幸現實。雖然是六七十年代,但此時極左思潮對人性的壓制與宋代朱成理學的壓制並無本質區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現實重壓下的愛情永遠無法實現,舒婷總是在詩歌中反復描繪與美好理想愛情不可磨滅的距離,這種距離就像命運,讓人苦不堪言。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怎麽才能教人不要多愁善感呢?

舒婷詩歌意境的特點是含蓄美的模糊曖昧和若即若離的不確定性。所謂“詩不達意”、“不專壹意”、“遠畫則近錯”、“霧裏看花”、“不像”都是這種模糊的審美形式的壹般表現,用來形容舒婷詩歌的特點。舒婷成功地避免了現當代很多詩人沒有很好避免的詩歌的弊端,即截取壹個生活片段或再造壹個特定的場景,通過直線和平面的敘事描寫來表達壹個清晰單壹的主題。舒婷詩歌的內涵不是具體的風景事件,而是在生活中獲得的情感感受。她追求的是詩意意境的豐滿,而不是生活事實的豐富。她用朦朧的影像反映自己的內心記憶,把已經被自己的情緒溶解的風景事件釀造成模糊的藝術場景和氛圍。在《四月黃昏》中,舒婷將四月黃昏的客觀自然景物與主觀心理感受相結合,相互滲透,相生相克。《四月黃昏》、《綠色的旋律》、《恢復的記憶》交織成物、事、心的復雜組合,形成朦朧美好的意境。其中,永遠無法預定的“約會”和永遠無法承諾的“熱烈的愛”,可能不僅僅指肉體上的愛。人生歷程中,期望往往落空,誌向難以實現。在《四月黃昏》迷人的意境中,讀者體會到“人”作為有限存在的無奈與憂郁。所謂“最難消遣是黃昏”,正是舒婷詩歌曖昧的體現。這首詩所營造的“黃昏”意境,也是古典詩詞中反復表達的“原型”。在形式上,這首兩段對稱的詩也像壹首雙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