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區分詩歌的類別
不同的詩歌在表達方式、技巧運用、節奏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現方式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形式可分為古文、格律詩、詞、元曲。不同類別的詩歌有不同的形式和風格。欣賞詩歌,首先要分清類別。常見的詩歌中,抒情詩占了很大比重,尤其值得研究。歌詞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直接歌詞,壹類是間接歌詞。間接抒情分為三類:壹類是借景抒情,壹類是借物抒情,壹類是托物抒情。以下分別解釋。
1,直接抒情
“詩詞歌賦,看風景有感”。直接抒情詩壹般是前兩句描寫風景或事物,後兩句抒情。如李白的《贈王倫》:
李白正要坐船去,忽然聽到岸上的歌聲;即使桃花潭很深,也沒有王倫送走我的愛那麽深。
作者先說王倫送給自己的壹首歌,再說即使桃花潭深達千尺,也沒有朋友的愛深,他的驚喜溢於言表,直接傳達了他內心的激動。
2、借景抒情
“壹切風景詞都是感傷詞”。通過景物抒發感情的詩,就放在所描寫的景物裏。比如劉禹錫的《五壹巷》:
朱雀橋旁雜草繁花,五壹巷口斜對太陽;王導和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詩中,作者仿佛描述了王導、謝安嘉這對昔日名門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們不直接寫朝代更替、人事變動,而是把懷舊之情放在看似瑣碎的事情上,看似平淡,發人深省。
3、借人、物抒情
這些詩大多是關於歷史人物或重大事件的,作者利用這些事件和人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抒發自己的滄桑感。比如穆圖的《赤壁》:
戟沈沙鐵未消,必被前朝洗清認;如果東風不給周瑜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勝利,二喬被關在銅雀臺。
詩中認為周瑜的成功很幸運。如果沒有東風,火攻不會成功,甚至二喬會被曹操俘虜,委婉地表達了孫劉聯軍滅亡的嚴重後果。
4.拿著東西,表達自己的意願
這類詩歌往往借助某種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感情。比如余士南的《蟬》:
垂穗飲清露,流聲似疏桐;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
蟬垂著長長的觸角,飲著幹凈的甘露,遠處的蟬鳴從挺拔的梧桐樹上傳向遠方。它住在高處,有不同的反應,不是借秋風之力。作者利用蟬來表明他的觀點:如果壹個人能過上高貴而高尚的生活,他也可以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揚名立萬。
第二,試著了解詩歌的歷史背景。
在欣賞壹首詩的過程中,不了解歷史背景往往會導致對這首詩的膚淺欣賞,停留在實用層面。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是英雄,死是鬼。至今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
就詩歌而言,作者通過描寫他寧願在吳江自殺也不願回江東見父老的情節,表達了對項羽不辱使命、茍且偷生的壯舉的敬佩。但深想: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大師。她為什麽要贊美英勇的項羽,用意何在?回顧歷史,可以看到李清照生活的時代:金兵南下,汴京失陷,宋朝被迫遷都南京,導致無數百姓家破人亡,作者也遭受喪夫之痛。孤獨漂泊在異鄉的女詩人,動情地寫下了這首詩。原意是表達對項羽茍且偷生的悲劇行為對南宋的譴責。可見,充分欣賞古詩詞,了解其歷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盡可能熟悉作者的生活經歷。
詩人生活經歷的變化往往導致其詩歌風格、主題和思想內容的變化。其中以李煜、李商隱、李清照最為典型。他早期的作品與他後期的詩歌幾乎完全不同。
以李後主為例。25歲成為富裕的南唐壹國之君,過著奢華的生活。其詞多描寫宮廷生活,如《春末春初玉樓雪》、《浣溪沙紅日已升三丈》;或循傳統題材寫男女之情,如《壹個互助小妝第壹關》《菩薩漫花明月清籠輕霧》;或寫離別愁不恨,如“庭前春采桑籽”“清平樂別來春半”等。然而,29歲那年,南唐被宋朝滅了,他成了亡國之君,開始過著囚徒的生活。江南對祖國的向往,伴隨著孤獨和憂傷,把他的文字轉而寫鄉愁和亡國之恨。他的代表作《秋月春花何時了》和《浪淘沙簾外的雨》都是淒涼悲涼的,與他們以前的詩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詩歌的題材和風格也大相徑庭。李白生活在盛唐,國力強盛。詩人終其壹生,以天真爛漫的童心謳歌理想的人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擁抱世界。他的風格是浪漫的、富有想象力的和充滿感情的。另壹方面,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杜甫,壹路上凝視著流血的土地,他的詩歌體現了壹種深入社會、關心政治民生的現實主義寫作風格。可見,熟悉詩人的生活經歷是更深入理解詩歌不可或缺的條件。
四、學會進入詩歌的意境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將意境定義為作家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意象相結合而形成的壹個足以使讀者沈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我們的學生怎樣才能進入詩歌的意境?
第壹,要看聯想。
詩歌的主題往往是通過意境來表達的,而欣賞意境的方法就是把握詩歌的畫面和氛圍,用想象去理解和感受“這個人”在“這壹刻”和“這壹幕”中的“這種感覺”是什麽。詩歌中情感與景物結合的基本方式,如前所述,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這些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誌。如《夢裏登天目山》中,李白以浪漫主義手法創造了壹個奇妙的仙境。通過與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比較和聯系,我們清楚地理解了他的意圖,即表達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和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望。
第二,要發揮想象力。
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想象是思維活動的壹種特殊形式。如果聯想依賴記憶,那麽想象就是創造。在欣賞古詩詞的過程中,要進入作品的意境,可以根據作品提供的描寫語句調動生活的積累,通過想象再造形象。比如穿越山村
山村有壹兩只烏鴉,竹溪村路板橋斜;婆婆叫了個蠶浴,閑的在中庭擺著梔子花。
詩的前兩句讓我們想起了這樣壹幅畫面:蒙蒙細雨,壹條小溪穿過竹林,壹條小路蜿蜒進入斜橋溪旁的山村,寂靜的山村裏偶爾傳來壹兩聲雞鳴,那是多麽的寧靜和愜意;最後兩句,要想象壹下,小姑子和大嫂見面,壹起洗蠶,是多麽的和諧和溫馨。除了宮廷裏的梔子花,沒有什麽閑著的,村民們是多麽勤勞,然後就把全詩理解透徹了。
五、體驗詩歌中的修辭。
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對比等。在這裏,我們重點介紹比喻和擬人的應用。
1.古詩詞中有很多經典的比喻。如唐代中進士時,水部大夫張忠寫《試借水部張》:
洞房昨夜在唐笑前停紅燭祭奠姑姑;化妝,低眉問老公,是不是畫眉很深?
從這首詩來看,寫的是新娘即將在婚禮後的第壹天早上見公公婆婆。化妝後,她問她丈夫化妝可以嗎?本質上,作者用新娘作為比喻,將考官張繼比作她的丈夫,表達她對考試的擔憂,並向張水尋求建議。張也寫了壹首詩來回答:
越女新妝容出鏡,知道嚴明比較有想法;萬奇不貴於世,但壹個宋陵值萬金。
詩中還用“越女”比喻朱清玉,用“壹曲淩閣”比喻朱的傑出才華,表達了對朱的欣賞和安慰。;兩首詩很和諧,都采用了比喻修辭。
2.有很多古詩把人擬人化,如宋祁的《紅杏枝頭盡春光》,清代學者王國維說:“壹鬧,境界盡出。”“吵”字仿佛讓讀者聽到了紅杏出墻的喧鬧,襯托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王安石的“春風綠在江南岸”,“綠”字賦予了春風人的情態,也彰顯了江南的生機。張喜安的“雲破月出花影”和“弄”字賦予了花以人的情態。這些擬人手法的運用,讓後人記憶深刻。
當然,同學們已經學會了以上的詩歌欣賞方法,這只是壹個介紹。要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必須有壹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所謂“觀壹千劍而後知器,操壹千曲而後知聲”,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多看多練,自然可以突破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