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論文:狄金森與李清照的比較

論文:狄金森與李清照的比較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李清照詞中表現的淑女情懷。引言部分指出,李清照作為壹個文化女性,有著不同於壹般女性的淑女情懷;在正文部分,從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文學追求和社會關懷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李清照作為壹個文化女性對世界、美好事件和環境遭遇的態度,揭示了其文化女性的特征,並指出李清照作為壹個文化女性的局限性。

李清照是我國宋代傑出的女作家,被譽為婉約詞派。她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擅長詩文,精通音律,擅長書畫。她是中國古代作家中壹顆耀眼的明珠。這樣多才多藝的女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在世界文學長廊中也是不多見的。尤其是作為文化女性,李清照有著不同於壹般女性的淑女情懷。

“淑女”壹詞源於《詩經·周南·關雎》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是指善良、美麗、有教養的女性。李清照的仕女情懷有與古代傳統仕女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現在李清照是封建社會的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普通女性的陰柔善良的特點,還具有文化女性的特點,比如喜歡寄信。

熱愛山川,熱愛文藝,關註國事。下面分別討論。

先從李清照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懷。

李清照,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生於壹個著名學者的官宦家庭。他的祖籍在山東濟南,他的父親和母親都出生在以跳蚤聞名、學識淵博的韓琦手下。他的父親李·,是壹個從官至禮部的外交大臣。他精通古典詩詞,與黃庭堅、、、蘇門第四學士晁交往密切。他在北宋文壇享有盛譽,與廖正頤並稱“後四子”。我的母親王也是壹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她對文學和詩歌了如指掌。李清照從小生活在壹個文學氣息濃厚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不是壹般女性可比的。

李清照是壹個活潑開朗、熱愛生活的女人。她不像壹般的仕女,把生活圈子局限在閨繡樓裏,卻常常走出庭院,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展現她蓬松的春天氣息。比如十七八歲寫的《如夢》壹詞,集中了她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受:

常常記起亭子旁小溪邊的亭子,直到夕陽西下,陶醉於美景而流連忘返。總是玩到盡興而歸,卻輸給了朱峰泳池深處的泳池。爭渡船,爭渡船,開壹灘鷗。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李瑟娥年輕時活潑開朗的性格。她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像壹顆自由的種子健康成長。她身上基本沒有封建閨閣的影子和禮教的束縛,但大自然的夕陽,綠水紅蓮和鷗鷺水鳥的著名景色,都在她身上留下了淳樸自由的自然印象。在“慶清慢”壹詞中,她奔放活潑開朗的個性又壹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牡丹盛開的春天,她隨著香輪在園中馳騁去賞花。她陶醉在美麗的春光和盛開的鮮花中,高興得飲酒賞花,直到深夜。李清照早年詞中的這種生活,雖帶著幾分貴族少女的閑適,卻充滿了蓬勃的生機和對自然真摯的熱愛。字裏行間,可以清晰地看到壹個十七八歲的少女無拘無束、天真無邪的淑女形象。她筆下的淑女形象,既不同於古代依附於湖光山色的貴族少女,也不同於厭倦了遊山玩水的普通少女。而是依戀山川,托付自然。李清照淑女形象的形成與其良好的家庭出身和自身的文學修養密切相關。她雖出身名門,生活情趣不在酒色,人生理想也不在養尊處優,而是潛心寫作,鉆研學術,以詩歌創作為事業。

十八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單身漢趙明誠。趙明誠是個聰明好學的年輕人,從小就喜歡收集碑刻以備存考。熱愛文學藝術的李清照嫁給這樣壹個癡迷於文學藝術收藏和鑒賞的丈夫是理所當然的,夫妻倆壹拍即合,生活十分幸福。但她畢竟告別了無拘無束的少女時代。在這個幽深、顯赫、戒備森嚴的趙家,只有她的丈夫趙明誠是壹個知音。但丈夫經常外出讀書做官,給多情的李清照帶來了極大的悲傷和苦悶。作為壹個聰慧有才華的文化女性,她會情不自禁地用文字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正如她在婚後不久寫下的《李子幹》:

紅蓮藕香,玉在秋日纏綿。誰送雲錦書,詞雁歸來,月滿西樓。花從水漂到水,壹種相思,兩處閑情。

為丈夫送行,我不禁有壹種失落感。我看到的壹切,無論是白雲、飛鵝、明月還是落花,總是和丈夫聯系在壹起。這種感覺揮之不去,揮之不去,我無法擺脫。我放不下:“這種感覺是消除不了的,但是我皺眉,但是我感覺到了。”夫妻間的相思病描寫得細膩婉轉,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女主的眉頭緊鎖,內心的震撼,離別的傷感,讓婚後不久的相思病和思念之意在影像、眼神、心靈中呈現。相思和思念是人類最常見的情緒之壹,“剪不斷理還亂”,壹旦萌發,就很難消失;它令人難忘,像遊絲壹樣縈繞在我的腦海裏。它可以從外在情態的“眉宇”中消失,但卻無法不進入“內心”。李清照對這種感覺做了獨特而深刻的觀察和把握。女詩人壹路書寫,或融於風景,或寓情於風景。意象或隱或顯,時隱時現,突然出現在字尾,如山峰,燈火通明,令讀者震撼,深思。由此可見,李清照既有普通女性溫柔善良細膩的特質,又有作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壹面。

四十五歲之前,李清照作為學者和作家,基本上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她沈浸在愛情和事業的幸福中。所以她作品中透露出來的是壹種天真爛漫的文化淑女情懷。後期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李清照被迫走出閨閣和書房,走上了逃亡和流放的道路。因為國殤、家亡、夫亡的慘淡人生經歷,她創作風格突變。“家鄉在哪裏?除非喝醉了,否則就算了。”菩薩俠;“事都是人不為事,淚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悲淒淒慘。”《聲慢》等作品,既有個人不幸的反映,也有深深的家國之痛。他們把個人的不幸與國家的災難、家族的世仇聯系在壹起,委婉地表達悲傷、孤獨和憂郁。

二、從李清照的文學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結。

李清照從小生活在壹個文化氛圍非常濃厚的家庭。再加上她勤奮、博學、熟記,最終成為壹代以易安為宗的詩人。摘要:李清照的詞既強化和保持了婉約詞派的特色,又有自己的“婉約詞”藝術風格。她的詞流露出文化女性的生活情趣,重才輕藝。如前作《醉花吟》:

霧靄彌漫雲濃,日子在愁苦中度過,卡普爾在香爐的鳥中。節亦重陽,玉枕紗廚夜半涼。東籬飲酒至黃昏後,淡淡的黃菊香溢滿雙袖。別說清秋不是人,西風卷旗珠簾,簾中人比那黃菊還瘦。

詞通過對重陽賞菊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閨閣中的孤獨與別離,展示了詩人的內心世界,揭示了她對愛情的向往,客觀上具有沖破封建牢籠、反對封建禮教枷鎖的意義。整個詞委婉、溫柔、優美,透露出詩人與丈夫暫時別離的淡淡憂傷。過去,婉約的字眼往往停留在對女性閨房陳設、衣著、容貌的描述上。即使寫出了他們的心態和行動,壹般也是“衣慢而香”。天長忍不住遠行。垂柳只惹春風,架不住行人”,(晏殊)“壹寸壹寸,我心柔情,我眼含熱淚。樓高不近危椅,春山處處,春山外行人更多”(歐陽修),“欲妝樓,幾度誤天,歸船”(柳永)。雖然這些也描述了女性的深情,但她們的形象是泛化的,甚至可以搬到任何閨房情話裏。李清照詞中的女主角都是她自己,用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感情,率真坦率,不必像男人壹樣揣摩女人的心理;當她還是個女孩的時候,當她“在秋千上絆倒”,不經意地調整雙手時,她感到壹陣顫栗,但並不覺得出汗。現在她冷靜下來後,覺得“瘦瘦的,汗涔涔的。”見客人來了”,於是她“襪行金釵滑。又羞於去。在門邊回頭看。但聞青梅”(點絳唇)。壹個天真活潑又有幾分嫵媚的女孩形象是那麽的生動,卻又耐人尋味,這怕是男人想象不到的。燕兒結婚的時候,早上買了壹朵特別新鮮的春花。”怕郎猜,奴面不如花面。雲鬃歪簪。我想教郎比較看。“(減去木蘭花)壹陣風雨姍姍來遲,暑氣消散。首先,她拉直了她的彈簧,然後她化了淡妝。然後她寫道:“絳鞘薄而冰細膩,雪膩而酥。嘲笑檀郎。“(采桑籽)。這些筆以率真,表達坦率的感情;不要扭捏,不要搓揉,這不就是李清照下班後說的“坐回堂,沏好茶,指書史之積,說某事在某卷書的第壹頁第壹行,中間輸贏,即舉杯笑至茶倒在懷(《李清照<金石學序>)”?男人怎麽能想象出如此自然細膩的生活場景?

李清照是壹位集詩、詞、文於壹身的作家,其詞成就最高。她的詞集爾曼之雅、秦觀之韻、蘇皖之美、周邦彥之美於壹身,陶鑄之融,精用之用,成為獨具特色的“易安風格”。無論是寫活潑的少女、少婦、多情的女人,還是孤獨的女人,都不同於以往詩人筆下的女性形象。她們不再是任人擺布的藝妓舞女,而是有個性,有氣質,有個性,有追求人生理想的女性形象。在這些人物身上,自然有她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在情感上。這壹點在李清照的詩詞中也有明顯的表現,如《何況人間父子情熱,心可寒》、《孟曉》、《石頭記序》等。

除了寫作,她還討論了文學理論。《論詞》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詞學思想和觀點,“異於壹派”的觀點對後世詞學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縱觀李清照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眾長,“開南宋風氣之先”,其詞尤為突出,堪稱“言無不盡”。它的精煉之處可以搶占夢窗的座位,它的美真的像片玉。每個不只是看不起女人,還想擠眉弄眼的人,在“女人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裏,都形成了自己的“巧疏”藝術風格,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想做賢妻良母。作為封建社會的文化女性,李清照向四面八方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寫詩、詞、文為人生追求。她是文化女性之壹。

第三,從李清照的社會關懷看她的淑女意識。

李清照崇尚自由,鄙視財富,對追求名利的社會風尚極為反感。“船緣有利可圖,舟亦名。來來回回我壹直心虛,整個晚上都在釣魚臺上。”作者告訴人們,那些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無法與君子君子為伍。李清照認為,社會上的許多糾紛都是由名利引起的:“青州搞(酒)孔方雄(錢),總樂得惹事”(《情》)。趙挺之,李清照的嶽父,為了追求名利,攻擊陷害了很多好人,比如蘇皖。李清照曾寫過壹首詩憤怒地諷刺他:“手熱可以涼。”李清照希望擺脫功利的滋擾,過上自由寧靜的生活,但這種人生理想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於是她在想象中馳騁,在神話般的夢境中尋找精神寄托。《孟曉》這首詩描繪了壹幅美妙而神奇的生活畫面。在這裏,人們擺脫了世俗的煩惱,拋棄了對名利的追求,成為神仙的“客人”,與神仙談笑風生,具有“卓越的機智”。這正是李清照壹生的社會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傳不符合世俗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與大家閨秀不同的鮮明表現。

李清照也是壹位愛國熱情很高的女士。眼見山河破碎,朝廷不願收復中原,她憂心忡忡。北宋末年,當她還是壹個沒有深入體驗世事的少婦時,就對國家日漸衰微表示了擔憂和警告。在與張文倩《讀中興碑》的兩首詩中,她借古諷今,指責宋朝皇帝的奢靡,批評漢奸在國家的腐敗和錯誤,表現出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敏銳的政治眼光。她在詩中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亂前的中唐,可見她對北宋逐漸滅亡有壹種預感。她的預感很快變成了殘酷的現實。李清照南渡後,在詩歌中對投降派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鞭撻,對不能輔佐皇帝建國保家的大臣進行了斥責,對歷史上那些著名人物進行了歌頌,宣揚了與敵為敵的思想。李清照熾熱的愛國情懷,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十分強烈。紹興三年,派大臣韓逍遙子、胡松年使金拜見二帝。李清照聞訊後,立即給兩位大臣寫了詩。在詩中,她陳述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對外族侵略者的仇恨,對中原故土的向往。她認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不會改變,我們要時刻提防他們:“妳是老虎和狼的奴隸,就不會受到傷害。”趙構稱帝後,把幾百萬黃金、幾千萬白銀、幾千萬匹布帛、中原大片土地送給金人,以求得江南的和平。李清照巧妙地模仿了趙構給使臣指示的語氣,並透露:“何不割肉,可以把肥肉擡上車。土地不珍惜,玉如塵泥。”她總是關註敵占區的形勢和人民的命運。“是不是還種桑種麻,余孽如聞城墻?”為了收復失地,她甚至獻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欲寄血淚於山河,灑東山四周土。”李清照熾熱的愛國熱情,在她後來的詩作中也有明顯的表現,如《八翼樓》、《春殘》、《馬上之韻》等。對於人生,她比較了張亮、韓信、屈原、項羽:“生是英雄,死是英雄。我仍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從大處談生死,展現了獨特的才女風範。

由於受詩歌抒情傳統的束縛,她的詩歌很少觸及這壹重大主題,不像她的詩歌那樣充滿了對國家大事的講話。但是,國破家亡的悲慘災難對她的打擊太大了。她痛苦而憂郁,內心終日被愁雲籠罩。自然,她的話裏也流露出家國之仇,興亡之感。最著名的是元宵詩《永不遇樂》:

夕陽融金,暮雲接墻。人在哪裏?染柳煙吹梅花笛,妳對春天了解多少?元宵節,天公作美,二時無風無雨。過來問候寶馬,感謝他的酒和詩。中州風華正茂,閨房多閑情。記得重點三到五。鋪綠冠,撚金雪柳,簇帶爭楚。現在憔悴,多風多霧,晚上不敢出門。還不如去窗簾下聽人笑。

這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迎著元宵節的夜晚,杭州城內張燈結彩,五彩繽紛,壹派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燈會的盛況就在眼前。當時國家安定,北京繁華,女子珠光寶氣,珠光寶氣。看看今天,我身在異鄉,面容憔悴,鬢角蒼白,沒有心思看燈賞景。詩人通過今昔沈浮的對比,把對祖國的思念和自己的痛苦聯系起來,讓讀者清楚地看到詩人不是在遺憾和羨慕的帷幕下微笑,而是在咀嚼著亡國的辛酸和悲傷。

作為封建社會的文化女性,李清照並沒有把自己鎖在閨繡樓裏消磨青春,而是把自己的觸覺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直面社會,憑借敏銳細膩的觀察力和深厚細膩的藝術造詣,用文學語言反映了宋代的上層階級、民族關系和階級矛盾。由此可見,李清照的社會關懷意識不同於壹般的封建仕女,從中可以看到壹個充滿激情的關心朝廷和國家大事的人。這種文化淑女的精神,不僅是當時封建社會生活標準和狹隘的生活世界所缺乏的,在當今社會也有積極健康的意義。

總的來說,李清照文學作品的內容大多局限於她的個人生活。她通過表達個人的快樂、痛苦、悲傷和理想,生動地展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大體反映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壹個有才華、有抱負、有理想的女人是如何被囚禁在孤獨的閨房和壓抑的庭院裏的;我們也可以看到壹個活潑開朗的女孩是如何變成壹個憂郁多愁善感的人的;我們也可以看到,由於國家的衰落,中原的衰落,她被迫流離失所,最後悲慘地結束了生命。

李清照的文學作品在思想和藝術上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基調低沈,感情淡薄。但瑕不掩瑜,總的來說,李清照的詞學藝術是精湛的。作為封建社會的文化女性,李清照能夠突破封建社會的束縛,走向自然,直面社會,是難能可貴的。她關心國家大事的愛國熱情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為後人所稱道,她“生為英雄,死為英雄”的高尚情操激勵著壹代又壹代有誌之士為國捐軀。今天重溫李清照的文學作品,依然覺得李清照的人格魅力光芒四射,李清照的淑女情懷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