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蘇軾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翻譯
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山巒起伏,群峰聳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都不壹樣。
之所以說不出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在廬山。
給…作註解
標題西林壁:寫在sairinji的墻上。Sairinji在廬山的西麓。題目:寫作,題字。西林:sairinji,在江西廬山。
水平視圖:從前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向看,是東西向看。
側面:側面。
不壹樣:不壹樣。
無知:不能識別或區分。
真面目:指廬山的真實景色和形狀。
緣分:因為;由於。
這座山:這座山指的是廬山。
西林:賽麟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刻在寺廟的墻上。
創作背景
蘇軾於1084年(宗申元豐七年)五月由黃州降館調至汝州團練助理員。他到汝州時,路過九江,與友人、人參遊廬山。壯麗的景觀引發了旺盛宏偉的想法,於是我寫了幾首關於廬山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