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壹首詩。這是壹首有圖有景的山水詩,也是壹首哲理詩,在廬山風景的描寫中蘊含著哲理。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貫山水,山色蔥郁,壹望無際;邊上峰巒起伏,奇峰叠起,升騰入雲。
從遠處和近處的不同方向看廬山,看到的山色和氣勢都不壹樣。最後兩句寫的是作者的深思:我們之所以從不同的方向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是因為我們“在這座山上”。換句話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陰影,才能全面掌握廬山的真面目。
全詩緊緊抱住遊山談自己的獨特感受,借助廬山的意象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所以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話題錫林墻
朝代:宋代作者:蘇軾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白話翻譯
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山巒起伏,群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和低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面貌。我之所以認不出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在廬山。
擴展數據:
這首詩的含義非常深刻,但使用的語言卻極其簡單。簡單明了是蘇軾的語言特色之壹。蘇軾寫詩沒有雕琢的習慣。詩人追求的是用簡單流暢的語言表達壹種清新前所未有的意境;而這種意境,不時閃爍著哲學的光芒。
從這首詩來看,語言表達簡潔,但內涵豐富。換句話說,詩歌語言本身就是形象與邏輯的高度統壹。在四首詩中,詩人大致描述了廬山的意象特征,同時準確地指出了看山無關緊要的原因。
明亮的感性和清晰的理性交織在壹起,互為因果,於是詩歌的意象升華為理性領域的典型,這也是人們千百次把後兩句話當作哲學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代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誌抒情為特征的話,那麽到了宋代,尤其是蘇軾,出現了以說理為特征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繼唐詩之後開創的壹種新的詩風。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在法度上創造新意,在豪放之外留下妙想”。
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事有理,味淡。題西林壁就是這麽壹首好詩。
百度百科-標題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