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範圍,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讀全書”。還明確規定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654.38+0.45萬字,背誦優秀詩詞654.38+0.60首。
我們學校是壹所農村寄宿制小學。由於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離我們的目標還很遠。
2010年5月,我們從課外閱讀的興趣、方法、途徑等方面對全校3-6年級13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閱卷問卷附後),* * *回收有效問卷127份,回收率97.7%。總結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從閱讀興趣和閱讀目的來看,100%的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約60%的學生閱讀課外書是為了增長見識,學會做人和做人。
2.在閱讀方法上,雖然有53.5%的同學在閱讀時提取了好的單詞和句子,但更多的是為了老師的考核,因為有44.9%的同學更喜歡既不費力也不費力的漫畫書。但約有28%的學生因為不知道讀什麽而沒有書讀,影響了課外閱讀。這樣,我們學校課外閱讀的有效性低,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
3.從閱讀方式看,74.4%的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選擇範圍很小。
是什麽造成了這種情況?
◆經濟制約
由於農村當地經濟不發達,很多學生家庭條件還是很困難,父母大多在附近工廠打工。家長整體素質不高,對課外書的理解也比較片面。他們認為看老師發的書就夠了,不需要買什麽“閑書”。他們壹定要買和學習密切相關的輔導書,比如《跟我學漢語》、《作文書》。調查顯示,只有53.5%的學生家長會選擇性地購買壹些孩子喜歡的書籍。
◆教師指導不足。
新課程實施後,很多老師也知道了大量閱讀的好處,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有的還想給學生壹些課外閱讀的建議。但由於自身能力的限制,似乎願意卻無法給予指導,只能由語文課來指導(調查顯示占60.5%)。因此,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只是囫圇吞棗地閱讀有限的書籍,並沒有讓他們受益匪淺,也沒有感受到課外閱讀帶來的快樂。學生更可能在課外漫無目的地閱讀。因為沒有目的,沒有太大作用。有不少同學更喜歡看不需要動腦的漫畫書。
鑒於上述研究背景,我們提出了“小學拓展主題閱讀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
第二,簡要介紹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十年的閱讀教學與過去相比有了許多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從研究性閱讀和新概念閱讀兩個新的視角來解讀閱讀教學理論。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體現在個性化閱讀、語感教學、自主閱讀、快速閱讀和互動閱讀。閱讀方式的變化體現在網絡閱讀、延伸閱讀、整體閱讀、比較閱讀和註釋閱讀。其中,突出的研究課題有:
竇桂梅對主題教學的研究:從兒童自身的特點和學習狀況、課程單元和教材本身出發,提煉出教材的“主題語”,即屬於“生活意義”的與生活經驗相關的語詞,以“積累、感悟、創造”的形式,將教材知識體系的“全身”從壹個主題移到另壹個主題,從而站在哲學的高度,離生活的層面更遠。本研究著眼於課堂主題閱讀的研究,重在提煉課堂上教材的“主題詞”,從而增強對教材的理解。而我們的課題側重於從課外主題閱讀的實踐和研究,有組織、有計劃地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三、主體概念的界定
學科中的“延伸主題閱讀”是指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按照教材的編排體系(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閱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課外閱讀中,提取和滲透閱讀主題,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基礎和支撐,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增加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提高語文能力。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適合我校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研究策略。
2.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發展語言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3.初步形成適合我校高年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師特點的課程體系。
動詞 (verb的縮寫)研究內容
提高小學語文延伸主題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選擇有效的閱讀內容。那麽,什麽樣的閱讀內容才是有效的呢?有效內容應該是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發展需要,能夠培養學生健康情感,能夠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容,應該是準確的。正因如此,在引導學生進行延伸主題閱讀教學時,必須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下功夫,精心選擇閱讀內容。
1,學生的需求。
每個學生都是生命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所以閱讀內容的選擇也是不壹致的。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來確定閱讀的內容。每本書發下來後,大約要上兩節課的時間,要求學生瀏覽整本書,特別是整理每個單元的閱讀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這本教材中設置的主題閱讀。
比如教材11很多同學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第三單元“人”的主題來閱讀。那麽我們在教授本單元內容的時候,就要在課堂上從“導”字上下功夫,讓他們明白學習方法,然後把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實踐中去。廣泛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讓他們“課內學法,課外受益”。比如學習窮人,學生在預習時要提出相關要求,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找出人物描寫的方法,仔細理解這些人物描寫在表現人物方面起到什麽作用。在課堂上,和學生壹起分析這些話,投射出來:桑娜臉色蒼白,情緒激動。她緊張地想,“他會說什麽?這是開玩笑嗎?他的五個孩子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他在這裏嗎?.....不,還沒有!.....妳為什麽帶他們來這裏?.....他會打我的!那是應得的,我應得的...嗯,揍我壹頓!”之所以用這麽多省略號,是因為桑娜的心理活動時斷時續,從中可以理解桑娜內心的矛盾,因為畢竟西蒙的孩子是在極其困難的家庭條件下帶回家的。這樣,就意味著漁夫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不得不擔心漁夫會罵她,打她。通過矛盾心理的描寫,也可以看出桑娜內心的善良,他寧願被自己打罵。
在課內指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課外文章或書籍,如《綠山墻的安妮》、《根鳥》、《窗邊的小豆豆》、《小海蒂》等,讓他們將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比如《綠山墻的安妮》這篇文章,安妮對思想和心理活動的描寫特別細膩,立刻吸引了學生。
2.主題閱讀的需求。
目前人教版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壹個閱讀主題,但並不是每個單元的教學主題都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外延伸閱讀。第壹,時間不允許,大量閱讀必須有時間保證。二是內容多,學生閱讀的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要學會選擇,選擇主題。但是如何選擇閱讀主題,學生的興趣很重要,因為閱讀興趣直接決定了閱讀的量和效果。但畢竟學生還不夠成熟,對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選擇的內容肯定是有興趣看壹些和他們比較接近的話題。
比如卷11的第三單元,卷12的第四單元,都是外國名著的題材。這時候老師就不能只靠學生的閱讀興趣了。教師在滿足其閱讀興趣的同時,還要根據教材編排的需要確定閱讀主題。如11卷第五單元安排了認識魯迅的主題,但僅靠書本上的幾篇文章,學生很難體會到魯迅這位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崇高精神。為了加深學生對魯迅這位偉人的了解,我還在11教材中確定了另壹個閱讀主題——閱讀魯迅的文章,感受魯迅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故鄉》、《孔乙己》等作品都讓學生進壹步走進魯迅,認識和了解他。讀這個題目的時候,因為魯迅的文章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懂的,所以我主要是組織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把書上看到的好的單詞和句子摘抄下來,特別是對於小學生來說,讀魯迅的文章可能會比較難,所以我特別要求閱讀和思考,思考和閱讀。和學生壹起讀,讓學生用閱讀符號標出書中不懂的地方,這樣討論時就有話可說了。最後,要求每個學生讀完壹篇文章或壹整本書後,完成相應的讀書筆記,以便我們再出版壹本讀書筆記集。
總之,讀書壹定要“雙手兼腦”,只有這樣,讀書才會變得更精彩,更有效。
不及物動詞研究原則
1,流程原理
小學階段,完成654.38+0.45萬字的閱讀是需要堅持的,所以過程很重要。註重過程,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在過程中體驗堅持,讓他們在收獲成果時有成就感。這也需要老師持之以恒,註重過程監督和管理,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為學生課外閱讀掃清障礙。
2.激勵原則
課外閱讀多在家裏或課後進行,這往往是語文老師關註的空白地帶。所以,動力很重要。試想,壹個幼小的心靈在課外閱讀中收獲了很多知識,卻得不到老師、同學、家長的肯定。對他們來說,這是壹件多麽枯燥無味的事情啊!因此,教師必須堅持激勵原則。
3.主題原則
教師必須抓住每個單元的主題,然後根據這個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人”。在學習本單元的同時,圍繞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開展《綠山墻的安妮》、《根鳥》等真情實感閱讀。通過閱讀這個主題,學生可以進壹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感情,同時課外閱讀量也大大增加。
七、研究方法
1,調查法:以問卷的形式,了解老師、學生、家長對課外閱讀現狀的看法,討論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
認真調查,客觀分析,找準問題,明確研究對象。
2.文獻法:收集整理經典書籍、名人格言、課程標準等學習文獻,提供正面教材供學生閱讀,體現時代性和專業性,傳播祖國優秀文化。
3.行動研究:深入學習理論知識,以所教的課為基礎,結合課題的研究目標,制定科研計劃,並不斷采取新的措施,對實驗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修正和改進,逐步構建更加完善有效的適合我校學生的課外閱讀模式。同時,積極撰寫階段科研成果,從而改變教師的職業行為,提高科研水平。
4.經驗總結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要註意積累第壹手資料,不斷總結歸納,最終提煉出可行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步驟
1,準備開始階段(2010,9-2011,1)
開展標記調查,掌握相應信息,完成項目計劃,申報項目;收集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資料,進行理論研究,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
2.研究實施階段(2011,2-2011,12)
進壹步加強理論學習和深入的實踐研究。充分發展研究過程,努力在過程中發展。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
3.總結評估階段(2012,1-2012,6)
進壹步總結、提煉、篩選、整理,撰寫研究論文,參與論文評審。
九、項目實施的可行性
1.延伸主題閱讀是教育教學的要求。
俗話說,讀書如寫作。開展課外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延伸主題閱讀既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壹,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成為語文教學的又壹把金鑰匙。因此,本課題的開發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2.實用性是語文學科發展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準》理論:“語文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壹門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因此,學生應該更直接地接觸漢語材料,在大量的漢語實踐活動中掌握使用漢語的規律。”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所以語文教材只是教學的起點,不是終點。延伸主題閱讀側重於教師從語文教材入手,旨在課堂上閱讀與主題相關的各類書籍。
3.人教版教材的編排特點有利於這壹課題的開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目前出版的教材都是按照“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的思路,即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閱讀主題。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1號教材,圍繞專題設計了8個專題,並以整合的方式組織了8組教材內容。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國在我心中,心靈之歌,珍愛我們的家園,第壹次認識魯迅,叩開詩歌之門,人與動物,藝術的魅力,有利於教師在項目開發中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提煉閱讀主題,滲透於課堂教學,指導課外閱讀,使課外主題閱讀更好地成為課內閱讀的有力依據、支撐、拓展和補充。
X.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和創新點
我們現在的教材是人教版,每壹冊都是按照“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的思路,即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閱讀主題。比如人教版11這本書設計了八個專題,圍繞專題對八組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式組織。分別是:《感受自然》、《我心中的祖國》、《心靈之歌》、《珍愛我們的家園》、《第壹次認識魯迅》、《敲開詩歌的門》、《人與動物》、《藝術的魅力》,有利於在項目開發中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提煉閱讀主題,滲透於課堂教學,指導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更好地成為課內閱讀的有力依靠、支撐、拓展和補充。
因此,在農村小學開展拓展主題閱讀的實踐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它將實現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從課本閱讀到課外閱讀、從應試教育到閱讀的轉變,滋養人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本課題的實踐研究對小學語文學科拓展主題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習慣的有效培養、通過閱讀和寫作提高語文素養等方面的理論建設和實踐操作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價值。對改善我校3至6年級學生無序、無主題閱讀現象,規範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增強課外主題閱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也具有現實指導價值。
所謂延伸主題閱讀,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與學生壹起提煉出“主題詞”,即圍繞每個單元的主題進行教學,同時列出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文章或書籍,供學生課後閱讀,讓學生在學完壹篇課文後,將課堂上教師指導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即由課到課的延伸。比如,在學習《窮人》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帶領學生仔細琢磨桑娜心理活動的描寫,讓學生在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文字中感受桑娜的內心活動,從而進壹步感受到桑娜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接回家,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撫養他們的善良品質。在課堂上,我遵循四個步驟:閱讀、圈閱、品味和寫作。通過閱讀、轉圈、品鑒、進壹步寫出桑娜內心矛盾的文字,我體會到了桑娜撫養鄰居西蒙孩子的決心。
按照這種引導方法,我給學生推薦《草房子》這本書,因為書中對男孩桑桑這個人物的內心描寫非常細膩。書中描寫了男孩桑桑難忘而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來,他見證或直接參與了壹系列看似平凡卻催人淚下、震撼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間無暇的純真感情,不幸少年與厄運抗爭的悲情與優雅,殘疾少年對尊嚴的執著堅持,老人在最後時刻的人格光輝,死亡體驗中對生命深刻而美好的理解,成年人之間復雜而詩意的情感糾葛...
XI。項目成員之間的分工
張慧穎:組織項目申請和立項,撰寫項目實施計劃和研究報告,負責問卷調查。具體負責課題的研究工作,負責課題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分階段對課題進行總結和評價。
王平波:組織實施學校的拓展課外閱讀活動,收集整理資料,撰寫小型調研報告或案例。
許淑萍:學生課外延伸閱讀的實施與指導,資料收集與整理,撰寫小型研究報告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