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喀秋莎是什麽意思?

喀秋莎是什麽意思?

《喀秋莎》(俄語:катюша),又譯《喀秋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流傳到蘇聯的歌曲,也是送別蘇聯士兵的情歌。

這首歌講述了壹個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邊防部隊服役的愛人早日歸來的故事。喀秋莎雖然很有名,但並不是俄羅斯傳統民間宋立科雪球花(音譯Kalinka)(俄語:калинка)。

這首歌是1938年馬特維·布蘭查德和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михаилисаовски)作曲的,但也有評論家指出《喀秋莎》不是勃朗特的作品,而是源於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馬夫拉》(мавра)。

1938年期間,張鼓峰事件發生時,正是琿春地區的夏秋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正是從這裏獲得了創作靈感,寫下了《喀秋莎》這首詩。蘇聯著名作曲家布蘭查德看到這首詩後,立即將其譜成歌曲,迅速在蘇聯各地傳唱,立即在蘇聯掀起了愛國熱潮。

影響

《喀秋莎》這首歌成為當時壹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在前蘇聯,數百萬人把歌曲中的喀秋莎視為壹個鮮活的女孩,壹個深愛著前線戰士的女孩,她執著地等待著心上人的來信。戰爭期間,很多蘇聯紅軍戰士通過報紙給女孩寫信,傾訴心聲。

蘇德戰爭時期,歌詞有十余種變奏,其流行程度讓紅軍炮兵將其命名為BM-13火箭炮。後來,喀秋莎成了多管火箭炮的代名詞。

從上世紀60年代+0950年代中蘇關系蜜月期開始,歌曲就在中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