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散文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他廣泛地從前代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其中最重要的來源是戰國時期孟子和縱橫家的豪邁氣勢,莊子豐富的聯想和瀟灑的文筆。
蘇軾自言自語道:“我的文筆猶如千裏之泉,隨處可產,平地易湧出。它隨巖石曲折,隨事物成形,不為人知。已知之事,常於其所為,常止於其所不能止。”
蘇軾的雜文風格多樣,大致可分為議論性雜文、敘事性雜文和隨筆等。這些散文的出現,標誌著宋代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和徹底勝利。
壹、議論文口若懸河,氣勢磅礴,融議論與文采於壹體,情與理並重,語言明快流暢,善於形象推理,具有文學價值。
他早年寫的歷史政治評論,有很強的運籌帷幄的習慣,有時還故作驚人,不可理喻。比如《論賈誼》就指責賈誼不懂得和大臣交朋友,才能取信於朝廷。論範增提出範增當義帝懲罰項羽,但也有不少獨到見解,具有啟發性。雖然史政雜文顯示了蘇軾過人的才華,但雜文、書信、序跋等雜文更能體現蘇軾的文學成就。這些散文也善於翻新,但形式更活潑,論點更生動,往往夾雜著記敘和抒情。它們以藝術感染力加強邏輯說服力,所以比歷史和政治雜文更美。
第二,他的記敘文有碑傳、筆法、散文,其中以山水遊記、亭臺樓閣為代表。
蘇軾善於用議論為文章創造新境界,善於表達對自然景物的欣賞和對人生哲理的領悟的融合。山水遊記,如《赤壁賦》、《赤壁賦後》等,表現出以景論辯的特點。
亭子就像《雨雨亭的故事》,先敘述亭子序的緣由,再記錄雨情,再渲染人的歡樂。文章如水波,文理自然。他的敘事多為文學散文,在藝術手法上運用敘事、描寫、抒情,寫得很隨意。
第三,蘇軾的雜文主要是短而亂的書信、碑刻、雜記、隨筆,最能體現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雜記雜文多描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經歷和感受,如《承天寺夜遊》等。這類隨筆不拘壹格,文筆特點是得心應手,潦草潦草。
蘇軾散文的總體藝術特征是“傳神”、“通順”,具有圓潤之美、錯綜變化之美、自然真實之美,善於運用比喻,多象思維,詩意化傾向,文筆有情有才,富於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