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中的清明節是什麽時候?這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標誌著季春季節的正式開始。當太陽到達經度15度時,將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八大重要節日之壹(農歷新年、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季至日和除夕),通常在公歷4月5日。
清明節的歷史故事是說,在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被流放。在流放途中,他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吃的。大家都急得不得了的時候,我把大臣推到壹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公子喝。重耳逐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被介子推著腿割掉時,他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君主,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即位後,文公壹開始獎勵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卻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勸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爭功的人。他收拾好行李,和母親悄悄去了綿山。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綿山山高且險,樹木茂密。很難找到兩個人。有人提供了壹個方案,從三面燒綿山,逼壹個介子推出去。大火燒遍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被撲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他的老母親已經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去了。晉文公哭著說。下葬時,我在壹個樹洞裏發現了壹本血書,上面寫著:“願我的主人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們爬山祭奠。他發現老柳已死,復活了,就給它起了“清明柳”的稱號,告訴了世人,於是把寒食節後的這壹天命名為“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郊遊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古代稱之為春遊、尋春等。,即春遊,壹般也叫“春遊”,指的是早春去郊外散步。郊遊這壹季節性的民間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頭是農耕祭祀這壹古老的春節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既有節氣,也有節日,清明節的氛圍從時間和氣象物候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人們利用掃墓的機會,與家人在山區和農村玩得開心。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節踏青的習俗,歷史悠久。清明時節,是春風揚眉吐氣、春意盎然的季節。萬物含苞待放的時候,去野外郊遊早已成為壹種習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會壹起去郊外賞景。唐宋時期,遠足的習俗尤為盛行。據《舊唐書》“大歷二年二月,午時,幸昆明池綠。”可見,春遊的習俗早已深入人心。
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也有人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種樹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清明穿柳插柳的習俗。清明節穿柳插柳有三個傳說。第壹個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農業的創始人神農,後來發展成祈求長壽的意思。第二個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帶領大臣爬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曾經賴以生存的老柳樹死而復生,於是給他起了“清明柳”的稱號。第三個傳說是唐太宗送給大臣壹個柳圈,作為驅趕疫情的祝福。
墳墓祖先崇拜
清明節掃墓,意為“掃墓祭”,是對先人“對時間思想的尊重”。祭祀祖先是壹種緬懷祖先的方式,其習俗由來已久。據考古發掘,在廣東英德清塘遺址發現了壹萬年前的古墓。據AMS測定,年代約為13500年前,是中國最早的葬式墓,表明嶺南先民在10000多年前就有了明確的埋葬行為和習俗意識。
掃墓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清明節是祭奠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主要是祭祀祖先,表達對祖先的孝心和向往。根據祭祀地點的不同,清明節可分為墓祭和祠堂祭祀。墓祭是最常見的,清明祭祀的特點是墓祭。清明祭祀之所以叫掃墓,主要是因為掃墓的方式。另壹種形式是祠堂祭祀,也叫廟會祭祀,是指壹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裏先祭拜祖先,祭祀結束後再開會聚餐。這種祭祀是族人團聚的壹種方式。
清明節前後,各地有差異。在清明節,按照習俗,我們通常在清明節早上出發去掃墓。各地祭青的方式或項目各不相同。常見的做法包括兩部分:壹是整修墳墓,二是懸掛紙錢,供奉祭品。掃墓的時候,應該先把墳整修壹下。主要方法是除雜草,培新土,然後磕頭拜。壹方面,這種行為可以表達祭祀者的孝心和對祖先的關愛。另壹方面,在古人的信仰中,先人的墳墓與後代的興衰有著極大的關系,所以修墓是不可忽視的紀念內容。祭品以食物為主,各地品種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可以根據祭祀的經濟能力帶出去的美食,或者是時令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