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審美教育
關於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我國的美育思想和實踐源遠流長。孔子提出:“富在詩,立在禮,樂在其中。”詩和音樂是君子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往往側重於智育。現在語文新大綱提出了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並重的指導思想。那麽,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有效實施美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壹,營造美好的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美育的前提。美好的氛圍能通過各種渠道對受教育者產生全面、整體的影響,有利於調動受教育者產生審美激情和體驗,從而全面塑造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大氣中最有價值、最活躍的是人的活動和感受。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和審美誘導者。教師要充分利用45分鐘,讓學生自始至終在充滿趣味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求知的內在力量。教師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把學習語文當成壹種樂趣,充分發揮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這樣,他們就會積極快樂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與老師壹起欣賞奇篇,分析疑點。”師生之間的合作創造了美好的氛圍。營造語文課堂美的氛圍有多種途徑,教師的語言藝術、心理溝通藝術、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技巧都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審美心理的誘因和營造美的氛圍的因素。如果教《荷塘月色》、《天山風光》,可以用音樂演奏壹段讀書聲;教“周楠六月荔枝丹”和“制作景泰藍”會畫畫。這些做法可以創造美好的情境,讓學生追求美。其次,挖掘美的內容。設計有創意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的基礎,古人雲:“寫隨筆的丈夫感動而辭職,讀者穿上隨筆進入心境。”要讓壹個老師的講課充滿藝術魅力,首先要深入研讀課文,充分體會文章的美感,細細咀嚼文字,從教材中蘊含的豐富感情和潛在微妙之處尋求教學的樂趣和趣味,然後巧妙設計。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探討美的內容。1,把握情感內核,體驗作品的情感美。美育是壹種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征是使人感到美,以情感人,以情感敲學生心靈之門。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精挑細選的佳作,反映了現實世界的形象。作者以挑剔的眼光和獨特的眼光,選擇和醞釀了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塑造了壹個完美的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都包含著作者的社會理想、生活態度和道德觀念。教師要善於動員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了解作家的人格感情,與作品中的人物共命運。如《祖國山河頌》、《雨中登泰山》、《天山風光》、《海邊的仲夏夜》等,從不同角度描繪了自然之美,贊美了祖國壯麗的山河。閱讀這些文章,會在美的享受中感染學生,從而喚起他們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作者和人物完成“心理位置交換”,將學生引入“角色”。學習《妻子之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林覺民的書信中充滿了對妻子和生命的愛,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子女的愛,而是將對子女的愛與革命利益相比較,使對妻子和生命的愛與革命需要相統壹,學生可以學習到林覺民烈士的崇高思想境界,進而激發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作為教學中的語文教師,壹定要緊扣這些內容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在思想上享受美、道德上陶冶美、心靈上凈化美的同時,學好語文知識。2.大聲朗讀,品味作品的語言美。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式,有利於我們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發揮語言的感染力,是壹種高尚的精神享受。邊看邊讀最有利於從遣詞造句中融入思想感情,循序漸進,充滿樂趣。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最好是讀壹篇敘述感情的文章”,“給他壹個慷慨激昂的地方,壹個委婉的地方”。“不知不覺中,內容和邏輯都成了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最珍貴的狀態。學習語文,壹定要達到這種境界,妳將終生不盡。“葉老所描述的境界,就是吟誦所達到的審美境界。在語文課本裏,很多作品的語言都是很美的。有的如高山流水,清脆悅耳;有的如鳥鳴,悠揚悠揚;有的如鼓聲鼓點,高昂激昂;有些人說了就說了。閱讀這些作品,既能讓學生體驗美感,又能引導學生感知語言的聲音美、表情美、描寫美,從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人物靈魂美、事物美、境界美、感情美,激發學生仰慕美好的人、熱愛美好的事物,產生追求美好明天的崇高美感。3.訓練想象力,創造美。文學形象是壹種間接的形象,讀者必須調動自己的語言感受力、藝術情感和藝術想象力,才能喚起相應的審美和形象。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作品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藝術空白,讀者有不同的期待,必然會出現“每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的現象。葉聖陶先生在談到作品中的文藝鑒賞時,引用了王維的兩句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為例子。他說:“要理解這兩首詩,妳得睜開眼睛。我只看到了十個字。是的,我應該說清楚: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壹幅由這十個字組成的圖畫。”他還說:“讀這兩句話,體會作者的意境,從而擴大想象的眼界,思考這種意境有多美,也是壹種享受。”如果妳盯著文字,從文字中看不到壹個畫面,妳就受不了這種快樂。葉老在這裏生動地告訴我們壹個道理:讀書應該“驅走我們的想象力”。“教師要善於挖掘素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想象力。比如《孔乙己》的結尾,人們的想象空間很廣: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如果不是,他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寫《孔乙己離開鹹亨酒店後》的續集。將甲骨文學習到縮微書籍後,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未來的書籍”,不僅可以加深對書籍演變的理解,還可以激發他們獻身科學、創造未來的熱情。做這樣的練習,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加強了作品的審美效果,從而幫助學生達到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完美境界。第三,誘導美的體驗。美的體驗本質是壹種客觀的自我享受。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必須誘發和激發學生對審美對象的喜悅感、懷疑感和驚奇感,調動學生的審美潛能,產生審美激情,進行深刻的審美體驗。比如,學完課文《荔枝蜜》後,可以引導學生復習另壹篇名篇《花生》。妳可以對學生說:“在生活中,往往有壹些事情可以啟發我們。就像這節課中的蜜蜂壹樣,它啟發我們去理解壹個深刻的真理。蜜蜂什麽也不向人們索取,卻給了他們美好的東西。它不是為自己釀造最甜蜜的生活,而是為人類。它很小,但它是多麽高貴。花生不是沒用,而是有用。-不只是體面和無用。等我們了解了這些之後,再來看看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也可以發人深省。“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同學們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說要做形狀小但功能大的螺絲釘,有的說要吃草擠出奶來的奶牛;有人說是蠶、粉筆、梅花和煤...“妳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學生們正在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和尋求答案。這些回答雖然還不成熟,但反映了學生對美好和純真的向往。實踐證明,美育能使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並轉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不斷推動學生主動揭示奧秘,探索真理。美育是壹種情感教育。通過美的形象和情感的中介,它逐漸而非強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這個過程正是賦的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