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學的時候,把老師布置的作文寫成小說,被表揚了,1977。所以我決定寫壹部小說,成為壹名小說家。1979年,我上了大學,專心讀書,寫小說。根本不想上課,卻處處碰壁。原因是我當時年輕,20歲,和人接觸不多,對人了解不多,不了解生活,不了解時代,不了解社會,不知道別人是什麽樣子,不知道別人是怎麽想的。但是3.1的生活我去哪裏了解社會?都說文字說心裏話,詩歌是最直接的聲音。寫詩的人寫的都是自己的內心,所以我找了詩寫了出來,希望通過詩去了解別人,了解時代,了解社會,幫助我寫小說。這種想法多麽幼稚,簡直就是加減法的想法,四則運算都辦不到,更別說代數幾何了。就小說而言,我進錯了門,“爭渡,爭渡,誤入荷花深處。”
我承認自己歷經滄桑" img _ height = " 481 " img _ width = " 640 " data-src = "//imgq 7 . q 578 . com/ef/0908/3a 786 f 1 c 33 f 6 c 005 . jpg " src。
人生往往是錯誤的結果。我讀詩,忘了小說,愛上了詩歌,甚至嘗試用樹枝來表達自己。初讀普希金、拜倫、濟慈、雪萊,印象最深的是兩部長詩,拜倫的《唐璜》。雪萊的普羅米修斯解放了。這可以說是我詩歌的浪漫或古典時期。但很快,在1980,無意中接觸到美術館明星藝術展墻上的《朦朧詩》,拜倫、雪萊、普希金幾乎壹秒結束。看到北島《星星永遠是星星嗎?“天空中飄著死人的歪歪斜斜的影子”,“也許是風吧,也只有猜中了我的心情,才為我感到抒情”,“我把圍城放在北方的山上,像抱著壹條高高的鐵鏈,像抱著壹個剛剛死去的嬰兒,它還在我手中抽搐”……我被這些詩震撼了。
我開始進入現代主義詩歌,甚至現代主義小說,發現了卡夫卡。我也開始嘗試寫意象詩。我們班成立了詩社和油印詩刊。我寫了《醉詩夢畫的朦朧》《夕陽印象》《圓明園》《X旋律》等壹系列短詩,成為我們班詩社和詩刊的主力。寫這些詩令人印象深刻,明顯受到晦澀詩歌的影響,同時帶有唐璜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的印記。當時的文學比賽,百萬馬蹄鐵過了小橋,根本擠不進去,但還是鍥而不舍地擠啊擠啊擠。這時,我停止了對小說的思考,忘記了通過詩歌去了解社會和他人。我只想成為壹名詩人。
我承認我經歷了很多滄桑" img _ height = " 483 " img _ width = " 750 " data-src = "//imgq 7 . q 578 . com/ef/0908/63e 360 a 354460 . jpg " src = "/a 2020/img。
初春,我們班去了八達嶺長城。我記得我們下了火車,決定走壹條瀝青山路去長城腳下。我們50多個男女,集體排成長蛇陣,在高速公路上壹路跳“十六步”(壹種準迪斯科)。真的是上世紀80年代,冰融化了,卻不是春天的景象。樹沒有綠,花也沒有開,路邊壹些冰冷的灌木叢和山谷還覆蓋著冰雪,但雪已經在往下流了。在我們跳躍的過程中,對遠處的每壹瞥都令人印象深刻,就像壹幅畫。灌木叢,顏色,雪水,整個山谷都和我有關系,而且極其接近。回來後,那幅畫成了我終生難忘的東西,它給我的印象超過了長城。那時我看到了詩人任紅遠的壹首詩,以春或月的形式寫的。詩首的“我”是全,他在用“我”說話、敘事、抒情。這是我第壹次清楚地知道人也可以用“我”寫字,當時就像開了眼界。於是我突然用山谷裏的雪作為“我”來寫走,寫下了《雪夢》:
我承認我歷經滄桑" img _ height = " 225 " img _ width = " 400 " data-src = "//imgq 7 . q 578 . com/ef/0908/69 fee 31 eccd 02149 . jpg " src =
這是我第壹次用擬人的方式寫詩。非常順利,壹氣呵成。非常感謝,任紅遠先生。當時我上的大學是北師大二分校,在菜市口西磚胡同,和法源寺壹條胡同之隔。任老師在壹個分校教書。壹家分店在白光路上,離我們學校不遠。我去白光路的壹家分店聽了壹個關於任先生詩歌的講座。那次有兩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壹個是任老師在講座中提到顧城,兩人曾經壹起談詩。他認識顧城。顧城和北島、芒克、何江壹樣,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人物。任老師和顧城聊詩的時候,壹下子拉近了我和顧城的距離。第二件事是任先生提到了“自然辯證法”。以前只聽說過“唯物辯證法”,沒聽說過“自然辯證法”,很新。同時,它也擺脫了傳統或舊的意識形態,代表了壹種思想解放。大約30或35年後,我在另壹次會議上見到了任紅遠先生。他看起來還是老樣子,還是那麽瘦,但是他有著白頭發和白眉毛。我提到過去,提到任老師教我寫詩。任老師去年去世了,現在我不禁深深懷念這位詩歌前輩和老師,懷念1981年,懷念長城,懷念荒涼溫暖的山谷和初春的小河。
產品《雪夢》寄給了上海《萌芽》雜誌的主編趙·。之前他給我回信,說把圓明園這首詩送給趙了。雖然這首詩沒用,但他希望我再給他。我有預感這首詩可能行得通。壹方面,它不是壹個野生提交,而是有針對性的。再壹個,這首詩不錯,想象力放飛後讓我有點驚訝。原來詩還可以這麽寫!果然,趙很快給我回信了,說我最近準備出壹本大學生詩集,我的詩被采納了!當時我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在1982,11這壹期,《萌芽》正式發表我的詩。我想那壹刻,我已經被印在了歷史上。
仿佛壹句話,我真的開始做自己了。後來我去了西藏,在拉薩郊外壹個寺廟和山村包圍的中學教書。我在奧地利的壹個山村裏成為了壹名像維特根斯坦壹樣的老師,每天與孩子和大山互動。我真的像雪壹樣坐在山頂上。沒有那首詩我以後會去西藏嗎?如果沒有西藏,我會不會壹路走在凹凸不平的寫作道路上?能寫出像《天湖》《藏歌》這樣的“新散文”嗎?妳會寫《蒙面之城》和《天藏》嗎?沒有這些會不會更好?我後來寧願用筆名,但我發表《雪夢》時用的是本名。
我承認我經歷了很多滄桑" img _ height = " 429 " img _ width = " 641 " data-src = "//imgq 7 . q 578 . com/ef/0908/3852 f 4311b 5d 96544。
成為小說家後,我漸漸忘記了前世的詩。但在2010,那首詩之後差不多30年,紀雪夢再壹次回蕩在我的生命中。那年去鹿苑,班裏開了個詩會。沒人知道我是個詩人。別人在讀詩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1981的山谷。30年過去了,我不禁百感交集。於是我背誦了《積雪夢》,頓時點燃了同學們的熱情,帶著大家回到了很多年前,回到了改革開放之初,壹切都脫胎換骨了。
我又聽到了自己的聲音,那個時代的聲音,我知道,大家都是從早些年的腳步聲中聽到的。我看到了什麽,我的同學也看到了:不僅是雜草、山谷、雪水、長城、火...
“我承認我經歷過很多滄桑。”-我聽到了聶魯達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