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深刻地理解到,古代悲秋的本質是有誌之士失意,對現實失望,對未來悲觀,所以只看到秋天的蕭條,感到孤獨,毫無生氣。詩人同情他們的經歷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悲觀失望的情緒。針對這種孤獨的感覺,他說秋天比萬物發芽、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好,強調秋天不是沒有生氣的,而是非常熱鬧的。他引導人們去看展翅高飛的鶴。清秋的天空,雲朵直上,蒼勁有力,大有可為。顯然,這只鶴是獨壹無二的,孤獨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拼搏,沖破了秋天寒冷的氣息,為大自然創造了新的景象,也讓有誌之士充滿了活力。這只鶴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奮鬥精神的化身。因此,詩人說,“那就把詩歌帶到碧霄仙子”。“詩言誌”,“詩情”就是誌。人如果真的有誌氣,就會有奮鬥的精神,不會感到孤獨。這是第壹首歌的主題。
這兩首詩主題相同,但分開寫,可以獨立,也可以互補。壹個贊美秋天,壹個贊美秋天。氣是勵誌,色是感性。所以,贊美秋氣為美誌高遠,贊美秋色為天真無邪。景隨人動,色隨情變。風景如妝,氣質道德。春色喜榮華,秋色好人品。第二首的前兩句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詩人只是勾勒出它的本來面目,表現出它的特點。它明凈無邪,紅黃相間,略帶色彩,呈現出壹種優雅悠然的韻味。泠然像壹個紳士,這是令人欽佩的。不信的話,試著上樓去看看,妳會覺得思路清晰,頭腦清醒,內心深處,不會像春光明媚,五彩繽紛那樣輕浮。最後壹句以“瘋狂的春光”的反比例烘托了詩的主題,指出全詩用擬人的方式暗合,生動巧妙。
這是兩首表達觀點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學意蘊,又有藝術魅力,令人深思,經久不衰。法國偉大作家巴爾紮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壹件藝術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濃縮了最大量的思想”,它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力、形象力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的兩首秋詩,不僅給人以秋的生機和素色,而且喚醒了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豪氣和高尚情操,獲得了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翻譯
[編輯此段落]
詞語解釋:
1,悲傷和孤獨:因為孤獨和空虛而感到悲傷。
2.春朝:春天。
3、排:推開。
4.碧霄仙子:藍天。
自古以來,每年秋天我都感到悲傷和孤獨。
我認為秋天比春天好。
萬裏晴空,壹只鶴在天空中飛翔。
它引發了我對藍天的詩意。
做出贊賞的評論
[編輯此段落]
“自古以來,每壹個秋天都是悲涼寂寞的”,
第壹句話就明確指出,自古以來,每當提到秋天,人們都會感嘆秋天的孤獨與蒼涼。“自古以來”和“無論何時”,傳統的悲秋觀由來已久,思維模式頑固不化。
我說秋天比春天好。
“我說話”,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態度明確。“秋勝於春朝”,對比熱烈地贊美秋,說秋勝於萬物萌動、欣欣向榮的春天。這是對自古以來悲秋論調的有力否定。
“晴空壹鶴上雲”,
“派”,推,這裏是沖的意思。這句話選擇了典型的事物,生動地勾勒出壹幅壯麗的畫卷。妳看,秋高氣爽,萬裏晴空藍,壹只雪白的仙鶴直穿雲霄。顏色多麽艷麗,動作多麽矯健,充滿了活力。這張圖是“秋勝春朝”的生動註腳
“那就把詩帶給碧曉吧。”
這句話後面跟著另壹句話直接表達我的感受。看到這種波瀾壯闊的局面,作者心中充滿了澎湃的詩意,猶如壹只飛上天空的仙鶴。字裏行間,作者樂觀向上的情懷和高昂的鬥誌呼之欲出。如果說前壹句側重於秋天的“形式美”,那麽這句話則凸顯了秋天的“韻味”,讓“秋勝春朝”的觀點更加生動有力,極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