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年”,叫“謝亞子(例:長沙方言:指小孩子)過年”。在這壹天,小康家庭會給孩子們除了壓歲錢以外的禮物。難怪“西崖子”盼著過年。相傳這壹天是竈神作為“天上的耳目,人間的煙火”要回天述職,叫他辭職竈的日子。為了讓他“天上說好話,地上帶好運氣”,“不說破話,用好話來演玉帝”,人們會在前壹天做壹次大掃除,這叫“除塵”,這種打掃壹般是不做的,但是過年的時候,房間壹定要徹底打掃,所以“除塵”現在不僅僅是指打掃墻上的蜘蛛網和灰塵,也成為了打掃衛生的代名詞。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的家庭主婦們不再自己動手,而是請家政服務公司的鐘點工、服務員代勞。但無論如何,這種愛衛生、講清潔的習俗並沒有改變。除了家居衛生,個人清潔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頭發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壹部分。新的壹年,長沙人取“從零開始”之意。人們不僅把頭洗得幹幹凈凈,弄個漂亮大方的發型,更重要的是希望忘掉舊年的壹切煩惱、不快和挫折,期待迎接壹個嶄新的、輝煌的、美好的來年。
農歷年的最後壹天是除夕。長沙把這頓飯稱為除夕的“團圓飯”,泛指年夜飯。有幾個菜是必須的。如果壹定要有壹條1斤左右的鯉魚,叫“團年魚”,壹定要有壹條3斤左右的豬肘子,叫“團年肘”,家裏的飯桌上還會有雞爪,叫“抓錢爪”,這意味著明年,蔬菜裏會有青菜,意味著新的壹年全家和睦、興旺。現在生活好了,不用等到過年才有大魚大肉吃了。平時經常有好菜撒。就是因為現在大家工作忙,團聚比吃飯重要,孝順的兒女也不好意思。父母被要求為了壹頓團圓飯辛苦幾天。而是去長沙幾家有名的飯店,比如“玉樓東”、“火宮殿”提前訂好團圓飯,慶祝新年。
除夕夜吃過晚飯,全家回到家中,下棋、打牌、看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等待新年的到來。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長沙的大街小巷鞭炮煙花齊鳴,震耳欲聾,彌漫著辭舊迎新的濃厚氣氛。春節放鞭炮是壹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舊社會,鞭刑有兩層含義:壹是驅鬼迎神,祈求豐收;另壹個是增加節日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很多城市都禁止鞭刑,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而長沙從來沒有在過年的時候禁止鞭刑。眾所周知,瀏陽鞭炮是湖南特產之壹,聞名全國,享譽海內外。新中國成立儀式上,瀏陽鞭炮齊鳴。正因如此,長沙過年從來沒有像其他城市那麽冷,而是滿城喧囂,硝煙彌漫。長沙人也講究放鞭炮。不同時間放鞭炮有不同的含義。例如,在長沙的除夕,鞭炮會放三次:壹次是在晚餐期間,意思是告訴人們吃晚餐;再次,當新年鐘聲響起,意味著辭舊迎新;另壹次是早上開門的時候,意味著迎來嶄新美好的壹年。放鞭炮的大小和時間由各家決定,但有壹點是鞭炮不能中斷。如果出現中斷,來年可能會發生壹些事情,這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在放鞭炮的時候,人們都特別小心,盡量避免打擾。
拜年是春節的另壹個習俗。長沙的拜年和其他地方不壹樣。北京等壹些地方壹般初壹不出門拜年,而長沙講究“初壹、初二、初三。”這句諺語說,兒子在農歷大年初壹要帶著妻子和腰帶去見父母;大年初二,壹家人回父母家給公公婆婆拜年:第三天,第四天,鄰居們互相拜年。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長沙人特別註重禮儀,待人往往很和善。這幾天,鄰居們紛紛離家,互祝“壹年熱鬧”。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初五不過年,人們稱之為“拜五中”。這壹天,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這壹年家裏的經濟不會興旺。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或者去別人家做客,都不會是壹件開心的事。這是過年要特別註意的事情。另外要註意的是拜年的時候要看要拜的人有沒有起床,但是如果有人還沒有起床,就不要上床拜年了。老長沙認為祭拜死者就是在床邊祭拜,這被視為禁忌。
農歷六月初六,很多商家都會選擇這壹天開門營業,壹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壹天外出打工。民間諺語說“三六九出門”,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的客流量會大大增加。初七初八,長沙人講究“七不去(說“客”),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出門,初八不回家。初八初八,“八”是“發”的意思。工廠開始工作,企業開始營業,所有活動恢復正常。後來熟人見面,互相說:“請妳晚交壹年!”15日,拜年壹般不提。正月十五,古代叫上元節,也叫元宵節。長沙有句話:“三十夜之火,是宵夜之光”。賞燈在唐代很流行,在宋代更為流行。文天祥曾這樣描述衡州上元布置花燈的盛況:“滿城的名媛貴客”,“觀眾都被擋住了”,“妳累了妳的肩膀”,“遠遠看不出字的區別”。在長沙燈籠市場,有許多種用紙糊成的燈籠,或懸掛在房屋或街道上。這壹天,家家戶戶在竈角點蠟燭,煮元宵,頑童玩燈籠。更熱鬧的是,趕上廟會、唱大戲、耍舞獅舞龍、騎竹馬等春節文化活動在此時達到高潮,往往徹夜喧鬧,故名元宵節。其中舞龍花燈最為常見,農村的隊伍也經常來城裏表演。人們認為玩龍可以保吉祥,所以“龍”所到之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被賦予了更多的包裝。已婚未育的女性往往讓“龍”圍著自己的身體轉,或者讓“龍”在床上凝結成壹個圈,騎上壹個孩子,由獨角獸送孩子。
正月十五吃元宵,全國各地都差不多,就不贅述了。只是有壹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的餡料也從芝麻豆沙變成了水果無糖餡料。
有專家將民俗視為“活的文化”,對此我深表贊同。通過描寫今天長沙的壹些春節習俗和已經悄然發生的變化,我們由衷地認識到,這種民俗是存在於現實社會中的,並貫穿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U以壹種動態的形式存在,是長沙人過年的民俗成為壹種強烈的鄉愁和親情的原因,它無時無刻不縈繞在我的心頭,吸引著我,促使我在留學多年後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