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域樂舞雜技幻術和邊疆少數民族舞蹈的傳入,
3.官方機構:樂府
然而,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石是最能反映漢代舞蹈形象的珍貴史料,它向我們展示了漢代舞蹈的各種風格。由於漢代的舞蹈經常與“百戲”中的其他節目混合或交替表演,所以強調技巧表現的雜技節目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舞蹈的發展。漢代舞蹈具有技合並重的特點。同時,充分利用舞蹈器械和服飾來抒發感情,加強美感,成為漢代中國傳統舞蹈的特色之壹。漢代舞蹈有技巧的結合,
漢代樂舞是壹個廣泛接受和融合多種技藝的時代。受雜技、幻術、角抵、驅魔的影響,舞蹈發展到壹個艱難的階段,豐富了表達感情的手段,拓展了舞蹈的表現力。
體現在《潘鼓勵》這個節目裏。既有優雅精彩的舞姿,又有高超復雜的“飄跪跌打”技巧。“盤鼓舞”既註重舞蹈形式的改進,又強調以外在的舞容表現內在的詩意,追求舞蹈的意境。多種技藝融合的另壹個結果是出現了歌舞劇。
東海黃公有字,有偽形。巫師黃公恨白虎,上演人獸之鬥是典型的套路。黃公神功不靈,最後被白虎殺死,充滿了諷刺和喜劇。
另壹本書《神仙總會》,是圖騰舞和巫舞的進壹步發展。
漢代由於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樂舞也相應發展起來。各地著名的歌舞有:侗歌、侗舞、趙編、趙舞、京燕、楚舞、、、和箏舞。
漢唐樂舞的差異:
從歷史背景來看,兩者(1)都是大有作為的時代,都繼承了前朝的有益因素,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比如樂府,秦代就有專門收集民間樂舞的。民間樂舞不斷形成和發展,為百戲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始皇也是第壹個把有表演和摔跤的“角戲”引入宮廷。唐代時,在隋朝的《酒蔔集》中加入高昌音樂,並將《文康集》改為《樂言》,形成了《石蔔集》。(2)兩朝國力強盛,版圖遼闊,政局相對穩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唐朝和漢朝都是大壹統時代。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擴張了疆域。漢朝雖然采取了“親婚-逼婚-親婚”的政策,但是人們的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更不用說唐朝了。自李世民以來,誕生了許多國王。唐朝時,大羅蓉被封為渤海郡王。古力裴洛,懷仁可汗,還派文成公主去西藏親松贊幹布。(3)絲綢之路的暢通和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吸收外來舞蹈文化。漢朝匈奴與漢族的民族融合是當時的大勢所趨,其他少數民族也與漢族融合。比如“巴渝舞”就是由西南少數民族的舞蹈傳入中原的。唐代的胡璇、胡騰等舞蹈也是由西域傳入的。安祿山是當時著名的舞蹈家,以她的胡璇舞聞名。
從內容範圍看,唐代文學和詩歌的繁榮促進了樂舞的發展,而漢代的樂府和漢賦也促進了樂舞的發展。比如漢代劉邦的《風之歌》,唐代白居易的《花非花》,都體現了漢賦和詩歌對樂舞的影響。
從統治者的重視程度來看,統治者重視、倡導、支持並參與其創作和排練,為舞蹈在民間和宮廷的普及做出了貢獻。比如漢代設立樂府、太嶽、黃門宣部。唐朝設梨園、教坊、太常寺。此外,統治者本身也參與其中。漢高祖劉邦唱過《風之歌》,李世民唱過《秦王之樂》,武則天唱過《百鳥萬歲》,唐唱過《衣帽舞》。據說唐癡迷於歌舞,直到安史之亂,打了城門,他才相信。以至於杜牧的《博秦淮》寫道“商女不知亡國恨,猶隔江唱後院花”。
從樂舞的流行程度來看,兩朝都盛行民間舞蹈。比如漢代的百戲,唐代的歌舞劇。這兩者也是相互關聯的。舞蹈在民間盛行,兩個朝代都以此為榮。無論是文人還是平民,各個社會階層都有不同形式的舞蹈活動。漢代有“舞歸壹家”的說法。在宴會上,有些主人先跳舞,然後邀請客人跳舞。如果客人不跳回禮,往往會懷恨在心。也就是說,當時樂舞的流行,就像我們平時拜訪主人時喝茶壹樣,已經被當成了壹種禮儀,早就種在了人們的心裏。唐代的歌舞劇也有生動的情節,深受百姓和宮廷的喜愛。比如踩個歌謠媽媽,戰士蘭陵。
從演出規模和成就來看,(1)舞蹈規模龐大,演技精湛,藝人眾多。例如,公孫大娘的劍舞,謝阿滿的淩波舞,楊貴妃的衣裝舞,梅妃的景洪舞。在漢朝,趙、齊夫人和都有很高的職位。(2)舞者群星璀璨,創造新穎的節目和動作詞匯。比如漢代的“長袖善舞”,到了唐代,人們垂著手,垂著手,揮著手,翩翩起舞。漢代的五服和懷南紅列對中國樂舞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從舞蹈的表演風格來看,漢代的文武舞與唐代的劍舞、柔舞十分相似。
從舞蹈的特點來看,它是壹種融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的舞蹈。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原以來,備受統治者重視。白馬寺等寺廟建於漢代,唐代佛教盛行,唐太宗甚至派玄奘法師到天竺求真經。儒家:自漢武帝以來,董仲舒“獨尊儒術”,對儒家推崇備至。唐朝也是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是以仁治國。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長生不老的觀念由來已久。就連樂舞理論和美學著作《淮南紅烈》都是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秦始皇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漢代數百部戲劇中都有描繪道教神話的舞蹈。這壹點在唐代更加明顯。唐明帝多次根據他夢寐以求的龍女和仙女的形象和故事編制創新的舞蹈劇目。
兩個朝代各有不同,歷史的車輪在前進,漢唐樂舞的理念也不同。與漢代相比,唐代的樂舞制度更完善,規模更大,表演技藝更精湛,統治者更明白“樂政相通”的道理,政策也更開明。唐代在漢代儒道樂舞文化的基礎上,在天人合壹的思想中更加強調佛教的因素。
牛頓曾經說過:“我看得遠,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唐代和漢代的樂舞發展是緊密相連的。比如唐代的歌舞劇,就是在幾百部劇的基礎上產生的。漢代的重要貢獻之壹是舞譜《淮南紅烈》,對後世的舞蹈發展功不可沒。以腰腿為基本功的剛柔並濟的舞蹈,也為後世的舞蹈奠定了基礎。漢代及以前各朝代的樂舞,孕育了中國古典舞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