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琵琶行》他不僅用比喻來描繪旋律的變化,還用演奏動作來突出高低音高的節奏,如“她刷弦,慢撚,掃,撥”。
(2)韓愈《聽巧師彈琴》善用比喻,用另壹件事來描述鋼琴不同階段的聲音。比如寫低音的時候,他把聲音比作兩個親密的人在竊竊私語,聲音高的時候就用士兵慷慨激昂的英雄場景來形容。
(3)李賀《李平詠吟》選擇了側襯的方法,不直接描寫音樂,而是通過寫“聽眾”的反應來突出聲音節奏的變化。
2.不同的文學流派:
(1)白居易《琵琶行》是歌謠體。歌謠體既能長久地抒發感情,又能步步向前疾馳,疏而不滯,表達得更加自由豐富。
(2)韓愈《聽巧師彈琴》是壹首七言律詩,全詩每句話都是七言或以七言為主。由於其局限性,能寫的東西不多,所以描寫比較單調。
(3)李賀《李平詠吟》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是按照古詩的做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所以李賀表達起來比較自由。
3.不同的創作背景:
(1)白居易《琵琶行》成書於元和十壹年(公元816)。秋,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二年。他在潯陽江頭送客,遇到了壹個因藝術功底而在青年時代被拋棄的歌手。她抑郁了,結合自己的經歷,以歌唱的體裁寫作。
(2)韓愈《聽靈動大師彈琴》成書於元和十壹年(816)。相傳唐朝有個和尚叫應,從印度來到中國。人們稱他為時穎。時穎彈古琴很有名,韓愈也來欣賞時穎的鋼琴演奏,並寫了壹首詩,抒發自己聽時穎彈琴的感受,就是這首《聽時穎彈琴》。
(3)李賀《李平詠吟》作於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當時,李賀在長安工作,他被任命為李朗(負責祭祀的低級官員)。
4.不同的音調變化:
(1)白居易的琵琶之旅是從低音到高音,再到低音,最後到高音,節奏變化很大。
(2)韓愈聽靈動琴是壹個從低音到高音再到低音再到高音再到低音的變化過程。
(3)李賀李平詩歌中的音樂變化比較單調,主要是由低到高,但由於他的情感變化,寫得很巧妙。
百度百科-琵琶行(白居易的詩)
百度百科-聽靈動彈琴
百度百科-李平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