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關於非洲的信息

關於非洲的信息

非洲

非洲

世界第二大洲,略小於亞洲,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5。西臨大西洋,北接地中海,東臨紅海和印度洋,南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匯水域。

它是“非洲”的縮寫,英文名為Africa。

關於非洲這個詞的起源有許多有趣的傳說:

根據壹個傳說,在古代,壹位名叫阿夫裏庫斯的也門酋長在公元前2000年入侵北非,在那裏建立了壹座名叫阿夫裏耶的城市。後來,人們把這壹大片地區稱為非洲。

另壹個傳說是“非洲”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拜的壹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壹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就在壹座神廟裏發現了這位女神的雕像。她是壹個穿著象皮的年輕女人。此後,人們以女神“非洲”的名字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

還有壹種說法是,非洲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aprica,意思是“太陽很熱”。比起地中海北岸的希臘和羅馬,北非的太陽真的要熱很多。

另壹種說法是,非洲這個詞來源於阿拉伯語afar,意思是“灰塵”。它因該大陸幹燥的氣候和風沙而得名。

此外,還有壹種說法是,入侵迦太基(今突尼斯)的羅馬征服者西庇阿被昵稱為“西庇阿非利根”。為了紀念這位征服者,羅馬統治者稱這壹地區為“非洲”。後來羅馬人繼續擴張,建立了新非洲省。當時,這個名稱僅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到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領土已經擴張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整個埃及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所有居住在這裏的羅馬人或土著人都稱為非洲人,意思是非洲。這個地方也叫“非洲”,後來泛指非洲大陸。非洲的這壹部分位於亞洲的西南部。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接壤。蘇伊士運河被用來在東北角分割非洲和亞洲。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 1.24分,北緯10.27分),南至阿古勒斯角(東經20.02分,南緯1.4度,南緯5 1分),西至佛得角(西經1.7度3分,北緯3.4度4分)。面積3020萬平方公裏(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僅次於亞洲。

由於赤道橫穿非洲中部,3/4的土地受到太陽的垂直照射,所以壹年中有壹半以上是炎熱的,所以被稱為“非洲”或簡稱非洲。“非洲”在希臘語中是烈日的意思。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占整個大陸的1/3,是沙漠面積最大的大陸。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東非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還有郁郁蔥蔥的森林和壹望無際的草原。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壹。尼羅河下遊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古埃及在建築、雕塑和繪畫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迄今為止,矗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雄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左右古埃及人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是古埃及勞動人民傑出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非洲陸地總面積近3036.57萬平方公裏(1172.43萬平方英裏),南北長約8000公裏(5000英裏),東西長約7403公裏(4600英裏)。

與非洲大陸相關的海岸外有許多島嶼,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其他較小的島嶼有東部的塞舌爾、索科特拉和其他壹些島嶼;東南部有科摩羅、莫裏斯、留尼汪等壹些島嶼;阿森松島、聖赫勒拿島和特裏斯坦-達庫尼亞島在西南部;西部有佛得角、比哈戈斯群島、比奧科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群島。西北部有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和加那利群島。人口約為683,021,000(1994)。

大陸幾乎被赤道壹分為二,所以非洲的大部分領土位於熱帶地區,北接北回歸線,南接南回歸線。非洲的大部分土地位於赤道的北部,因為非洲的西部很大,很突出。在非洲很多地方,我們吃飯不用桌椅,不用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

吃飯的時候,大家圍坐在壹起,中間放壹個飯盒和壹個菜盒。每個人都用左手抓住飯盒或者蔬菜盒的邊緣,用右手的手指抓住面前的米飯和蔬菜,往嘴裏送。此時,妳會不知所措,甚至會抓起滿手的食物,而非洲人則是自己抓起食物,吃得幹幹凈凈。客人吃飯時要註意的是不要把食物灑在地上,這對主人來說是大忌。飯後,晚輩要坐著不動,趁著長輩還在,等著。孩子離開時,壹定要向父母敬禮致謝;客人應該在主人吃完後壹起離開。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都有嚴格的禮儀,甚至牛、羊、雞、鴨的每壹部分都有誰該吃的規定。比如在馬裏,雞大腿長的男人吃雞胸肉,年紀大的女人吃雞胸肉;負責人吃雞頸、胃、肝;小雞的頭、爪子和翅膀都是孩子們共享的。另壹個例子是在博茨瓦納,在大型公共宴會上,客人和男人吃牛肉,已婚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吃,不要混為壹談。入鄉隨俗,還是知道的好。居民編輯本段7.23億(1 9 9 4),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2.8%。城市人口約占整個大陸的26%。尼羅河流域中下遊、西北沿海、厄內亞灣北部沿海、東非高原和海岸、馬達加斯加東部、南非東南部人口分布相對密集。廣袤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公裏壹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壹。居民主要分為黑人(nigro-Australian)和白人(Europa)。根據語言相似程度,非洲的語言屬於以下幾個基本語系:蘇丹語系,其居民占整個大陸人口的32%,皮膚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赤道以北地區。埃塞俄比亞西部到大西洋海岸。班圖語族,居民占整個大陸人口的30%,膚色有淺有深,分布在赤道南部,閃米特-哈萊特語族。屬於這壹語系的阿拉伯人占整個大陸人口的21%,占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6%,主要分布在北非國家。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於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歐洲白人僅占整個大陸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大多數非洲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這壹段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部分都很小,只占整個大陸的2%。大陸北寬南窄,像壹個等邊三角形,海岸筆直,海灣和半島很少。全境為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50米。大致以剛果河(紮伊爾稱紮伊爾河)入海口和埃塞俄比亞高原北緣為界,東南半部高原海拔1 0 0米以上,稱為高非洲;西北半部的大部分低於海平面5 0 0米,這被稱為低非洲。非洲的大部分高山聳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區: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東部的肯尼亞山和乞力馬紮羅山,南部的德拉肯山脈。乞力馬紮羅山是壹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席勒河口,北至西亞死海北部,長約6400公裏。裂谷中有許多狹長的湖泊,水深陡峭。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海拔1.53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主要河流受地質結構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復雜,有許多急流和瀑布,按長度排列。

是尼羅河(6 6 7 1 km,世界最長河流)、剛果河(紮伊爾稱紮伊爾河)、尼日爾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湖泊大多分布在東非的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是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乍得湖。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之間,常年高溫區廣闊,因此被稱為“熱帶大陸”。中國降水很少。只有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的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5 0 0 mm,年平均降水量小於500 mm的面積占整個大陸的50%。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暖多雨,屬於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南非高原西部屬於熱帶沙漠氣候,降雨量很少。其他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幹燥,大部分屬於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東部是熱帶雨林氣候,西部是熱帶草原氣候。整個非洲可以說是壹個從狹窄的海岸帶上崛起的廣闊高原,由古老的結晶巖組成。高原東南部較高,然後向東北下降。總的來說,高原可以分為東南和西北兩部分。西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和著名的北非馬格裏布地區,有兩個山區: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被認為是延伸到南歐的山脈系統的壹部分;撒哈拉沙漠中的壹座山。高原東南部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東部的德拉肯斯堡,南非東部高原邊緣呈陡坡狀下降。

大陸最高點是乞力馬紮羅山,海拔5895米(19340英尺)。最低點是吉布提的阿薩勒湖,低於海平面157米(512英尺)。就面積而言,非洲的山脈和低地平原比其他任何大陸都少。

南部和東部的高海拔地區與西部和北部的低海拔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高的高原在埃塞俄比亞,有些地區超過4600米(15000英尺)。往南,東非高原是肯尼亞最高的地方,海拔超過2400米(8000英尺)。偶爾有火的山峰比較高,比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海拔5200米(17058英尺);梅魯火山,高4566米(14978英尺);埃爾貢山高4321米(14176英尺)。Ruwenzori山〔Rwenzori〕有時被稱為月亮山,它的最高點是Margherita峰(5119米[16795英尺]),位於剛果(金夏沙)和烏幹達的交界處,起初並不是火山。高原從東非延伸到南部,通常有不連續的陡坡,特別是在南非的龍山山脈,那裏的特倫亞納或Ntshonyana in入口高3,483米(65,438+065,438+0,425英尺),還有Mont-aux-Sources(Mont-aux-Sounyana)。

大陸南部高原北部和西部總的趨勢是向剛果、尼日爾和尼羅河低地傾斜。唯壹壹個高度超過900米(3000英尺)的大區域是在重疊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中部,那裏穩定的花崗巖形成了Ahagar和Tibesti地塊。西非和喀麥隆內陸高地由古老結晶巖組成,僅在富塔富塔賈隆高原和幾內亞高原達到相當高度,後者還延伸到獅子山和利比裏亞以外,在尼日利亞喬斯高原、尼日利亞和喀麥隆阿達馬瓦地區、喀麥隆高原也有壹定高度。塞內加爾、岡比亞、沃爾特和尼日爾-貝努埃河流域的海岸附近有大片低地。蘇丹的達爾富爾高原和喀麥隆山的高地最初是由火山活動形成的,這也是導致東非斷層和火山活動的同壹緊張局勢的見證。

東非的裂谷系統構成了本州最引人註目和最獨特的地形。與這種形成相聯系的是火山活動,火山活動造成了東非的大多數山峰,包括乞力馬紮羅山,它靠近赤道,但其頂部常年被雪覆蓋。裂谷西部仍有地震和火山活動。基伍湖東北部的維龍加山脈有周期性噴發(大約每65,438+00年或65,438+02年),產生壹系列熔巖流。

東非大裂谷延伸約6437公裏(4000英裏),其路線以東非的許多湖泊和附近的火山山峰為明顯標誌。在南面,在馬拉維裂谷的邊緣可以清楚地看到壹個巨大的硬斷塊,它沿著平行斷層崩塌,形成了尼亞薩湖的陡坡。這個湖有584公裏(363英裏)長,從未超過80公裏(50英裏)寬。湖的最深處是704米(2310英尺)。東非大裂谷沿著希爾谷延伸到莫桑比克貝拉附近的印度洋。

裂谷(rift valley)或裂谷(rift valley)的西支從尼亞沙湖北端延伸成壹個大弧形,並入魯克瓦湖、坦噶尼喀湖(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之後世界上最深的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裂谷的次級分支是Mweru湖和Upemba湖盆地。

裂谷沿線的大多數湖泊都比平均高原高度低得多。它們通常非常深,與峽灣非常相似。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它占據了海拔1,134米(3720英尺)的高原上的壹個淺窪地,位於東非大裂谷的主要分支之間。湖的最深處只有82米(270英尺),但其面積為69,485平方公裏(26,828平方英裏),是繼上海和蘇必利爾湖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湖。

整個非洲可以說是壹個從狹長的海岸帶上突兀而起,由古老的結晶巖石組成的廣闊高原。高原東南部較高,然後向東北下降。總的來說,高原可以分為東南和西北兩部分。西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和著名的北非馬格裏布地區,有兩個山區: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被認為是延伸到南歐的山脈系統的壹部分;撒哈拉沙漠中的壹座山。高原東南部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東部的德拉肯斯堡,南非東部高原邊緣呈陡坡狀下降。

大陸最高點是乞力馬紮羅山,海拔5895米(19340英尺)。最低點是吉布提的阿薩勒湖,低於海平面157米(512英尺)。就面積而言,非洲的山脈和低地平原比其他任何大陸都少。

南部和東部的高海拔地區與西部和北部的低海拔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高的高原在埃塞俄比亞,有些地區超過4600米(15000英尺)。往南,東非高原是肯尼亞最高的地方,海拔超過2400米(8000英尺)。偶爾有火的山峰比較高,比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海拔5200米(17058英尺);梅魯火山,高4566米(14978英尺);埃爾貢山高4321米(14176英尺)。Ruwenzori山〔Rwenzori〕有時被稱為月亮山,它的最高點是Margherita峰(5119米[16795英尺]),位於剛果(金夏沙)和烏幹達的交界處,起初並不是火山。高原從東非延伸到南部,通常有不連續的陡坡,特別是在南非的龍山山脈,那裏的特倫亞納或Ntshonyana in入口高3,483米(65,438+065,438+0,425英尺),還有Mont-aux-Sources(Mont-aux-Sounyana)。

大陸南部高原北部和西部總的趨勢是向剛果、尼日爾和尼羅河低地傾斜。唯壹壹個高度超過900米(3000英尺)的大區域是在重疊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中部,那裏穩定的花崗巖形成了Ahagar和Tibesti地塊。西非和喀麥隆內陸高地由古老結晶巖組成,僅在富塔富塔賈隆高原和幾內亞高原達到相當高度,後者還延伸到獅子山和利比裏亞以外,在尼日利亞喬斯高原、尼日利亞和喀麥隆阿達馬瓦地區、喀麥隆高原也有壹定高度。塞內加爾、岡比亞、沃爾特和尼日爾-貝努埃河流域的海岸附近有大片低地。蘇丹的達爾富爾高原和喀麥隆山的高地最初是由火山活動形成的,這也是導致東非斷層和火山活動的同壹緊張局勢的見證。

東非的裂谷系統構成了本州最引人註目和最獨特的地形。與這種形成相聯系的是火山活動,火山活動造成了東非的大多數山峰,包括乞力馬紮羅山,它靠近赤道,但其頂部常年被雪覆蓋。裂谷西部仍有地震和火山活動。基伍湖東北部的維龍加山脈有周期性噴發(大約每65,438+00年或65,438+02年),產生壹系列熔巖流。

東非大裂谷延伸約6437公裏(4000英裏),其路線以東非的許多湖泊和附近的火山山峰為明顯標誌。在南面,在馬拉維裂谷的邊緣可以清楚地看到壹個巨大的硬斷塊,它沿著平行斷層崩塌,形成了尼亞薩湖的陡坡。這個湖有584公裏(363英裏)長,從未超過80公裏(50英裏)寬。湖的最深處是704米(2310英尺)。東非大裂谷沿著希爾谷延伸到莫桑比克貝拉附近的印度洋。

裂谷(rift valley)或裂谷(rift valley)的西支從尼亞沙湖北端延伸成壹個大弧形,並入魯克瓦湖、坦噶尼喀湖(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之後世界上最深的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裂谷的次級分支是Mweru湖和Upemba湖盆地。

裂谷沿線的大多數湖泊都比平均高原高度低得多。它們通常非常深,與峽灣非常相似。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它占據了海拔1,134米(3720英尺)的高原上的壹個淺窪地,位於東非大裂谷的主要分支之間。湖的最深處只有82米(270英尺),但其面積為69,485平方公裏(26,828平方英裏),是繼上海和蘇必利爾湖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湖。水系編輯該段非洲的水系主要以尼羅河(赤道以北)和剛果河(中非)為主,灌溉了非洲近1/4的陸地面積。這兩條河流之間的分界線以南是世界上壹些最大的淡水湖。布滿島嶼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尼羅河的主要水庫。坦噶尼喀湖和尼亞沙湖是非洲裂谷系統深谷中形成的壹系列湖泊中最大的壹個。西非的尼日爾河、南部的贊比西河和奧蘭治河及其支流構成了非洲其余的大部分外部水系。北部的乍得湖和南部的奧卡萬戈沼澤是非洲兩大內陸盆地之壹。

尼羅河谷

尼羅河長約6650公裏(4132英裏),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它從維多利亞湖流出,名為維多利亞尼羅河,流入艾伯特湖,從這裏變成艾伯特尼羅河。再往北是賈巴爾河。於是,在接受了幾條支流後,又變成了白尼羅河,最後,尼羅河終於註入了地中海。其左岸主要支流為加紮勒河,右岸最大支流為索巴特、青尼羅和阿特巴拉。因為尼羅河中有許多急流和瀑布,所以水從源頭流向河口的速度非常快,它的右岸支流也是如此。青尼羅河更是如此,它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海拔約1,800米(6000英尺)的塔納湖,壹直在陡峭的峽谷中流淌。沼澤也混在河裏。最大的壹個是As-Sudd沼澤,是壹大片漂浮的沼澤蘆葦地,大部分是紙莎草。

河流系統現在由位於尼羅河本身或其支流上的壹系列水壩控制;其中最大的是尼羅河主流上的亞斯溫大壩。

尼日爾河流域

尼日爾河流域是西非最大的河流流域。尼日爾河發源於幾內亞山脈,經尼日利亞南部的尼日爾河三角洲流入大海,長約4160公裏(2600英裏)。河流中的幾個地方被湍流阻斷,盡管其中壹些地方(如下面馬裏的【巴馬科】)被大壩環繞的水庫淹沒。

尼日爾河匯入貝努埃河,貝努埃河是從尼日利亞左岸流出的最大支流。陶蘇薩的下尼裏河谷和貝努埃河谷是斷陷盆地,其歷史可追溯到早白堊世。原來尼日爾河中遊與尼日爾河上遊分開,流入壹個內陸湖,剩下的現在形成了尼日爾內陸三角洲。尼日爾河中遊向南流入大海;它的河谷侵蝕到上遊源頭,最後開辟出壹個內陸湖,將尼日爾河中遊與上遊連接起來。

剛果河流域

剛果河流域總面積約為3456000平方公裏(1,335000平方英裏),是壹個廣闊的淺窪地,從壹系列大臺階上升到壹個幾乎圓形的高地邊緣,河流從那裏切割出壹個狹窄的出口,流入大西洋。

剛果河長約4669公裏(2900英裏)。它的許多瀑布和急流,像尼羅河壹樣,很快使山谷失去了高度。它的河流經常被峽谷堵塞。最著名的是基桑加尼的博約馬(斯坦利)瀑布,河水在這裏跳躍成弧形向西流去。事實上,博約馬瀑布只不過是壹系列不均勻分離的湍流,它沒有多少高度,沿河延伸97公裏(60英裏)。在基桑加尼下遊,剛果河首先從右邊匯入烏班吉河,然後從左邊匯入開賽河,其灌溉盆地的規模與烏班吉河相當。在與卡塞河的匯合處下方,河流的主流在壹個很深的峽谷中穿過克裏斯塔爾山,峽谷的壹部分延伸到Malebo(斯坦利)池,這是壹個長35km (22英裏),寬23km (14英裏)的淺水湖。剛果河通過壹個沼澤般的河口流入大海,河口寬約10公裏(6英裏)。

贊比西河流域

贊比西河長約3500公裏(2200英裏),流域面積約65438+200000平方公裏(463000平方英裏)。瀑布不計其數,其中最壯觀的是維多利亞瀑布。經過這些瀑布後,河流在壹些被玄武巖劈開的深谷中蜿蜒,流入寬闊的山谷後,進入長約26公裏的卡裏巴峽谷。兩條主要支流Kafue和Luangwa都流經峽谷,在卡裏巴下遊從左側匯入贊比西河。贊比西河河口是壹個大約60公裏(37英裏)寬的三角洲。

何炬河流域

奧蘭治河是南非最長的河流。它幾乎橫跨該國的東部和西部地區,從東部高地開始,流經西部的卡拉哈裏窪地,流入南大西洋。它的主要支流瓦爾河是其北部的主要水源。這兩條河長2093公裏(1300英裏)。與歐洲大陸的其他主要河流壹樣,奧蘭治河-瓦爾河水系的特點是全程穿越無數斜坡。降幅最大的是奧格拉比斯瀑布。

乍得盆地

乍得河谷是非洲最大的內陸流域。乍得湖是壹個大淡水湖,平均水深約1.2米(3.5?6?54英尺),位於盆地的中心,但不是最低的部分。乍得湖由三條主要河流匯合而成,即馬杜古的Komadugu Yobe河、Logone河和Chari河。但是,水被每條河的排水系統切斷,所以情況危急。湖的面積和深度每年根據氣候條件而變化,平均面積約為9840?6?525760平方公裏(3800?6?59950平方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