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膽小是壹個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的相關典故來源於春秋時期左丘明的《左溫柱安公十七年》。
同義詞
左顧右盼,猶豫不決,畏首畏尾,畏首畏尾,瞻前顧後,搖擺不定,舉棋不定,束手束腳。
利用
“膽小”在句子中可以做謂語和定語。
例句
1.今天的表演雖然不成功,但是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以後不會再畏首畏尾了。
2.這個同學在學習上總是畏首畏尾。我們應該像無所畏懼的士兵壹樣勇敢前進。
3.他的膽怯讓他在做決定的時候總是猶豫不決,這樣只會讓我們錯失良機。我們要勇敢嘗試,猶豫壹定會失敗。
成語及其故事
原因
在晉靈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晉靈公掌權,並與壹些諸侯結盟。鄭穆公想參加這次盛會,但主要盟友晉靈公拒絕會見鞏崢,因為晉國被認為是鄭國和楚國的勾結,對晉國有壹顆心。鄭國的大臣子嘉派了壹個使者去晉國,帶了壹封信給醫生趙盾。
經過
信中說,鄭穆公登基以來,壹直與晉國交好,即使面對楚國的強大壓力,對晉國也從來不敢三心二意。信中還反駁了金君對鄭的無理指責,然後語氣強硬地說:古人有言而畏之,又有幾具屍體(怕頭怕尾,又有幾具屍體)?
他還說:鹿死不擇言。小國為大國服務。大國以德相待,就會像人壹樣聽話。信中接著說:如果大國虧待了他們,小國就會像小鹿壹樣鋌而走險,哪裏選得起?
結果
妳的命令沒有標準,我們知道我們面對的是標準,所以我們要準備派遣我們的士兵做好準備。以後,最後做什麽由妳指揮。趙盾讀了信,覺得有道理。他建議晉靈公收回拒絕入團的決定。這個故事誕生了膽小怕事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