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為什麽每年的中央壹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業的?

為什麽每年的中央壹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業的?

2010:壹號文件打破了真正解決城鄉“三農”問題的主題,努力點在“農業”之外。但和過去有了質的不同——就是工作重心增加了城鎮化問題,變成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雙輪驅動。還是那句老話:真正解決“三農”問題除了常規的“三農”問題是中國真正發展的重中之重之外,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去的“三農”戰略已經到了必須進行重大調整、集中力量打壹場攻堅戰的時候了。這場攻堅戰,就是喊了很多年卻沒有得到根本觸動和突破的城鄉統籌。這個問題太復雜,涉及的部門和問題太多。包括農民工、戶籍制度、就業、社會保險、糧食安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等。,過去的六個中央壹號文件都沒有直接講這個問題。2010中央壹號文件是時候觸及這些硬骨頭了。所以2010是城鄉統籌、城鄉壹體化的壹年。新世紀以來的六個中央壹號文件,2004年關註的主題是農民收入,2005年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06-2009年是新農村建設。傳統農民收入、現代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被納入新農村建設發展戰略。細心的人會發現,新農村建設雖然很好,但壹直難以解決過去制約中國發展、呼籲多年的城鄉壹體化問題。新農村建設再好。農村還是很難留住或者留住年輕人,他們對城市的熱情永遠不會改變。雖然政府在農村投入了物力財力,但仍然難以解決農村散、空、窮的問題。龐大的人口不可能壹直留在農村,要把他們轉移出去,減少農村人口,才能最終消除貧困。縮小城鄉差距的主要途徑。單純讓農民留在農村,永遠解決不了城鄉統籌的問題。未來的城鄉統籌是逐步解決農村人口統壹進城的問題,而不是單向地把農村土地統壹進城,資本統壹進城,人往城裏跑,但人口的戶籍還留在農村。這也限制了城市規模的擴張。除了幾個超大型城市連續幾年增長外,中等城市和城鎮數量壹直較少,規模較小,發展速度較慢。縣城的鄉鎮人口壹般都是幾千人,已經很難有集聚效應,也沒能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村,知名度遠遠不夠。如果城鎮化發展起來,在規劃引導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吸引大量返鄉青年到中小城鎮定居,通過戶籍制度放開和產業發展吸引大量農村人口。聚集的人氣會對中小城鎮的發展產生帶動作用。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帶動這些城鎮的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大量人口遷出農村後,農村土地經營規模也會擴大。因此,2010年的中央壹號文件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換擋點。此後,中國的發展重點從過去簡單的發展新農村轉變為真正的城鄉壹體化。中小城鎮通過城鎮化,吸引了大量轉移農民。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當然,這是壹個影響全身的問題,屬於最難啃的骨頭。單壹的政策很難奏效,必須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城市規劃、戶籍制度、房地產開發、創造就業、社會保障、農業用地非農化、糧食安全等。從這個角度看,中央再次鎖定“三農”壹號文件。我想通過戶籍制度的突破和中小城鎮的發展,徹底解決農村問題,從而引導未來城鄉壹體化的全面發展。(文/鄭風田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2004~2009年:壹號文件再歸三農。如果說改革初期關於農村問題的五個壹號文件是為農村改革保駕護航的話,那麽2004年至2009年的壹號文件,2004年2月8日,《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收若幹政策的意見》作為2004年中央壹號文件正式公布。人們不會忘記,從1982到1986,中央連續發布了五個關於農村工作的壹號文件,開創了中國農村發展改革的新局面。在農村幹部群眾眼中,中央壹號文件已經成為象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專用名詞。時隔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第六個關於農業農村工作的壹號文件。“真窮、真苦、真危險”的農民,很高興地發現,中央壹號文件回來了。此後,直到2009年,中央連續出臺了6個壹號文件。如果說改革初期關於農村問題的五個壹號文件意在為農村改革保駕護航,那麽2004年至2009年的中央壹號文件則開啟了重視農業的時代。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央五個壹號文件,使幾千年來吃不飽穿不暖的中國農民在壹個歷史時刻,從溫飽線躍過貧困,逐步走向小康。但是,農村改革的深層次進展取決於城市國有經濟和政治體制的改革。第壹,國家從1985開始實施流通渠道體制改革,但這壹改革壹波三折,至今沒有完成,阻礙了農民順利走向市場。第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後,按照原來的思路,新農統分結合,是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實際上,被“大集體”壓迫過的農民,並沒有那種利益。所以當時是層層上報成立了多少經濟協會和合作社,但實際上是農民自主經營。這種千家萬戶獨立經營的方式,極不適應大市場的要求。農民不懂行情,經常看鄰居。村裏過去種的賺了錢,明年種的就跟上了。因此,今年市場上將出現稀缺產品過剩。農民吃了很多苦。特別是在改革的中心轉向城市之後,由於城鄉改革的交織,出現了壹些新的碰撞和摩擦。首先,他們錯誤地認為農村變富了,於是各方通過各種方法向農村和農民伸手,農民負擔不斷加重。與此同時,國家繼續剪刀差地從農村積累資金,用於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雖然稅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縣以下的財政收入過於緊張,僅占全國財政收入的21%,卻養活了69%的國家工作人員。農村公共支出嚴重不足。本應由國家承擔的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事業,卻不得不由農民承擔。為了維護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屢禁不止。再加上農村機構的膨脹,在農村改革初期,農民獲得的利益被壹點點抵消。而且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農民無法充分就業。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無法進壹步提高。特別是中部產糧區,部分年份出現負增長,農民種糧積極性嚴重受挫,導致糧食連年減產。2000年,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李昌平給朱镕基總理寫信,講述了自己在農村基層領導工作中經歷和觀察到的問題,並總結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成為“三農”問題上最經典的名言。在這三個概括中,農業是否危險,可能還有壹些爭論,但是農民。然而,這是壹個公認的事實。農村面臨的嚴峻形勢也引起了國務院、黨中央的高度關註。從1993開始,中央每年召開農村工作會議,發布農業農村工作文件,已經成為慣例。但2003年召開了兩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出臺了兩個文件。過去20年才見過。為了籌備2003年初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新當選的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了壹次特別會議。65438在2002年2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央政治局提出要更加重視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我們要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為2003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2003年初,新當選的總書記胡錦濤出席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這句話後來被廣泛引用,也說明了總書記在會上作重要講話的深層次原因。2003年底,第二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表面上看,壹方面是紀念1978年2月22日十壹屆三中全會開啟農村改革,另壹方面是1年6月2004年春節。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經過認真分析研究,中央認為,2004年。與此同時,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影響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和農村工作”四個字從長期以來的“基礎地位”到近年來經濟工作的“首要地位”,再到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變化,體現了新壹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就是這種極大關註的最好體現。繼18之後,中央再次將“三農”問題作為中央壹號文件發布,將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文件主題,這是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背景下做出的戰略決策。文件傳遞了壹個明確的信號:黨和政府高度關註“三農”問題,非常關心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黨和政府壹直在思考增加9億農民收入的問題。從那以後,壹直到2010,中央每年都把“壹號文件”留給“三農”,讓農民在每年春天第壹次破冰後感受到壹種溫暖。(文/余系近代史學者)5438+0982 ~ 1986:改革開放初期的五個“壹號文件”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心聲,記錄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歷史進程。1978年冬天,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農民按下18紅手印,發放到戶,率先實行農業“大包幹”。安徽省委第壹書記萬裏到鳳陽聽取大合同匯報,當即表示擁護。鳳陽縣小崗隊18農民的壯舉,率先敲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戰鼓。不允許在以前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字典裏留下“黑賬”和社會主義的“依附賬”。憲法中沒有支持“把農業產量固定到戶”的解釋。即使在十壹屆三中全會的紅頭文件中,也沒有明確的依據。三中全會發布的《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草案)》有兩個明確的“不”——“不分田,不搞家庭生產”。但這份文件也可以顯示出改革的跡象:農村勞動組織可以根據配額記錄工作點。在生產隊統壹核算分配的前提下,還可以把工人承包給作業隊,按產量計算勞動報酬,實行超產獎勵。這種“能、能、能”的農村政策,只看到了“能”,把它當成了壹個有希望的小窗口——不允許在戶內登記,在組內“能”。這是他們渴望已久的。“是”和“包產到戶”立即開始打破“兩個不”的禁錮。到1979國慶前夕,“包產到戶”、“分田單幹”在農村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此時,十壹屆四中全會對三中全會《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進行了多次修改。修訂後的決定以37號文件正式發布,將草案中的“兩個禁止”改為“壹個禁止”和“壹個不禁止”:“不允許單獨在田間勞動。除部分副業生產和獨門獨戶戶外交通不便的特殊需要外,不允許承包到戶生產。”在中央的紅頭文件中,語氣是如此的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