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哲學和信仰的區別是什麽?

哲學和信仰的區別是什麽?

中國古代沒有“哲學”的概念,也沒有思想家被稱為“哲學家”。用中國的“哲學”這個詞來表達我們現在理解的“哲學”這個概念,其實是從公元19世紀壹個叫西周的日本哲學家開始的。中國晚清學者黃遵憲(1848—1905)將這壹表述引入中國。漸漸地,中國學術界開始用它來表達古今中外的哲學理論。

西周時期用“哲學”壹詞來翻譯英語哲學,這個詞來源於另壹個拉丁詞philosophia,這個詞是由壹個希臘詞演變而來的。因此,“哲學”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頭。可以說,“哲學”是舶來品。

那麽,當西方人使用“哲學”這個概念時,他們想表達什麽意思呢?在古希臘,“哲學”就是“愛智慧”。在整個西方哲學傳統中,“哲學”意味著對真理的追求,對世界的探究,對歷史的把握,對世界的理解,對神靈的感知,對知識的分析,對壹切的懷疑!

如果我們能這樣理解“哲學”,那麽它雖然來自西方,卻不再僅僅是西方的東西。因為在全世界,在所有的民族裏,都有壹些人是這樣想的。

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有多種文明形式。在各種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面對無邊無際的宇宙,多變的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生活,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疑問。所以,人們期待壹些解釋來幫助他們理解這些現象,弄清楚這個世界是壹種什麽樣的結構和狀態,也弄清楚我們為什麽活著,應該怎麽活著。當人們停下手頭的工作,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哲學思想就產生了。換句話說,哲學來自於對人生的反思。

當然,生計所迫,不可能每個人都這麽想,也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所以,註定了社會上只有壹部分人能具體研究這些問題。他們把自己對生活的反思整理出來,然後系統地表達出來。這些人就是“哲學家”,他們把社會中的“哲學思維”系統化、哲學化,表達為相對完整的“哲學”。

這樣看來,雖然“哲學”這個詞是舶來品,但我們自己的中華文明從來不缺少“哲學思維”,更不要說作為科學的“哲學”了。在中文裏,“者”這個詞就是“智慧”的意思。中國古代有壹本字典叫《爾雅》,裏面說:“哲者智。”在中國古代,這門學科被稱為道、道、玄學、道學、理學等。但歸根結底還是我們民族泰莎人對宇宙和人生反思的結晶。

其他文明也是如此。在古印度,哲學通常被稱為“看”或“檢查”。以前梵文的拉丁拼音是“dharm”,意思是“意見”、“思想”、“觀點”。後者梵文的拉丁拼音是“anviksiki”,意為“探究的知識”,後來用來特指邏輯。

所以,哲學是壹門關於人生,關於思考,關於智慧的學問。它反思人生,尋求智慧。

有壹個英國哲學家叫羅素,他曾經說過:“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在神學和科學之間,有壹塊兩面受敵的無人區;這個無人區就是哲學。幾乎所有思辨的頭腦最感興趣的問題都是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神學家們自信的回答不再像過去壹個世紀那樣令人信服。”

哲學家不能信口開河,不能自言自語,不能說:“上帝就是這麽安排的,事情就是這麽發生的。”結束了。“對於壹個哲學家來說,他與壹個宗教人士的區別在於,他必須是‘合理的’。

哲學家所說的東西,如果要被稱為“真理”,就必須是有序的、理性的。這種“道理”要能有效地說服別人,有效地傳達給別人。

如果我們認為壹個人的說法是“有道理”的,那壹定有兩個原因:壹個是我們認為他的壹些話可以解釋我們的世界和生活,也可以說得通;另壹個是我們覺得他不僅僅是站在自己這邊,而是采用了壹種普世的眼光。如果壹個人說的只是自己的主觀經驗,那就不能稱之為“真理”。我們會說:“那是妳的想法,我們無法理解。”

因此,哲學家不得不依靠理性,用有組織的語言講述各種感覺、感受和理解,揭示世界和生命的意義和起源。他不僅要“說”(不只是“默念”),還要“說清楚”。他說的話要經得起別人的理性推敲、檢驗和懷疑。

/books/html/1107/index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