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工作日產生的剩余價值稱為絕對剩余價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比例所產生的剩余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
生產方式
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成為資本,這是勞動力剩余轉化為剩余價值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過程。馬克思論證這壹過程的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剩余價值理論。
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價值,它超過了勞動力的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反映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它不僅可以解釋和解決經濟問題,還可以解釋和解決生活、社會等壹系列問題,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更加完善,大大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剩余價值生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越發展,社會生產的剩余價值就越大,社會就越進步。在新經濟社會,我們在分析剩余價值生產時,應該賦予剩余壹個更廣泛的、全新的概念,或者說應該從壹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剩余價值生產,這也是時代發展進步的要求。
擴展數據:
定義假設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即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定義表明:第壹,價值是商品社會特有的現象,沒有市場就沒有商品;其次,價值是勞動的凝結,所以機器不能創造價值。
但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認為,機器和其他原材料雖然不能創造勞動,但可以把它們作為商品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上;這種轉移是通過生產過程完成的,新價值的產生也是通過這壹過程完成的。這個統壹的過程涵蓋了勞動者創造剩余價值的過程。
馬克思認為,商品流通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商品流通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為買而賣和為賣而買;如果G代表商品,C代表貨幣,前者可以縮寫為GCG(商品-貨幣-商品),後者也可以寫成CGC(貨幣-商品-貨幣)。
馬克思指出,這兩種流通形式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出售現有的等價商品以換取商品,而後者買賣商品是為了獲得增加的貨幣。在G-C-G流通過程中,雖然前後商品的使用價值會有所不同,但價值量基本相等,即遵循等價交換原則;貨幣只是充當“預付款”的媒介。
然而,在CGC,這個過程完全不同。經過壹輪交換,商品買賣雙方可以拿回增加的金額:比如用100元買棉花,再把棉花賣出去得到110元,最後的錢比開始多了10元;
此時,這個過程的表示法應寫成CG-C ',C '比C增加的貨幣量,即C'-C = δ C,稱為剩余價值,即流通過程中增加的價值。當人把財富(金錢)當作最重要的東西,而忽略了現實世界和人本身,這就叫異化。
通過剩余價值,我們很容易推導出,工人的總收入總是小於他們生產的產品的價值(否則就沒有剩余價值);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的購買力低於社會生產的物質財富(資本主義經濟學:“供過於求”),所以經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剩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