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走向

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走向

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走向

儒學在漢儒重建後走向神學。漢代以後,儒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玄學和佛學。從唐代開始,隨著佛教被中國文化消化,儒學開始復興。唐漢瑜提出“道統”論,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自古以來治理世界的唯壹正道。這個道從堯傳到舜,從舜傳到禹,從禹傳到唐,從唐傳到文、吳和,從、傳到孔子,從孔子傳到孟子。孟子死後,這個道就不傳承了,而且永遠不傳承了。宋代儒者以重建正統為己任,重新確立了孔子在中國文化中的正統地位,並以民間講學的方式傳播和弘揚儒學,從而開啟了儒學的輝煌時代。在歷史上,宋明儒學壹般被稱為理學。

宋明儒學的偉大貢獻在於復興和發揚了先秦儒學的教義,闡發了孔孟的仁學或心性論,從而形成了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的理學和心性論。在政治統壹方面,宋明儒學基本上沿襲了儒家師承,沒有創造出能夠推動政治革新的新思想。直到明末,三大儒才得益於儒家的實學,在政治理念上有了重大突破。

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走向:有兩個方向:理學和理學在宣揚道學。理學主張“道本之學”,即通過“師事”,窮盡宇宙萬物所蘊含的“壹理”,在“積”中融會貫通,達到道心。“存天理,滅人欲”是宋明理學修身、立命的宗旨。心性論主張“發揚道家為發明本心而努力”和“致良知”,以天人合壹、物我合壹、心物合壹的精神專註於人民對事物的熱愛,從而達到內在的神聖。在堅持政治制度方面,君民思想具有壹定的特點。從周敦頤的君君“以德學道”,到程氏兄弟的“導君以權”,再到朱的“心為政而政之本”以及黃宗羲、顧、王夫之對君主的尊崇與認同。從尊君到否定帝制。黃宗羲揭示了“君私天下”的本質;而顧則用“國”和“天下”的概念,將壹家壹姓的私人世界與庶人的公共世界割裂開來,表現出明顯的否定君主專制的思想傾向。王夫之雖然提出尊君,但本質是公。對人的思考最有特色的是陸九淵,他提出了“民為國之本”、“民本”、“民為心”等概念,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