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不要受委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過得更好,或者有更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很多學生家長往往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放任不管,給學生越來越多的生活費,給家庭帶來更重的負擔。有些家長甚至要把每月工資的大部分給學生當“生活費”,但這些家長並不知道孩子在學校過著怎樣的生活。大學生離譜的攀比消費觀確實令人擔憂。
據調查,大學生壹起吃飯是常事,零食天天吃。此外,擁有壹臺電腦對大學生來說不再是壹種“奢望”,電腦品牌的質量和功能已經成為他們相互比較的重要內容。
而且大學生普遍追求時尚,崇尚時尚,從頭到腳都在展示“風格”。調查顯示,48.6%的大學生喜歡自己買衣服;大多數學生表示關註服裝的品牌,58.8%的學生認為服裝的品牌更重要。
當被問及購買名牌衣服和鞋子的原因時,大學生認為名牌衣服和鞋子的質量比普通的好,75.6%的人穿著時尚;而且也有8.2%的同學因為看到別人買品牌產品而不去降價;13.5%大學生覺得不穿品牌產品會被看不起;只有2.7%的同學回答買品牌衣服是因為家裏買得起。可見,部分大學生高消費的出發點是模仿富人的生活。
可見互相攀比之風很強。他們絞盡腦汁想擁有手機、電腦、MP3播放器、電子詞典等等,不惜任何代價。大學生攀比的風氣,讓很多家在農村,收入不高的家長苦不堪言。其次,各種“人情”消費也讓大學生不堪重負。目前,在大學生的消費中,各種各樣的宴請和會議鋪天蓋地。比如今天生日,我請妳;明天,如果妳贏了獎,妳請我吃飯。除此之外,還會有什麽同學聚會,興趣沙龍,通過考試...總之,只要妳能找到理由,我們就聚在壹起吃吃喝喝吧。殊不知,這種規規矩矩的應酬,讓很多大學生大吃大喝,成為“月光王子”、“月光女神”。另外,戀愛的消費在大學也是出奇的超前。
大學生把父母給的學費花在買手機、電腦、找女朋友上...但是他們沒有錢支付學費。這也是為什麽有些大學總是催學生交學費的原因之壹。有些大學生對理財沒有概念,往往每學期開學就很快花光半年的生活費,然後還要借錢過日子。而有的甚至走上了壹些不該走的路,比如偷、騙。
大學生過度消費的原因很多,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父母縱容。近年來,城鎮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家庭條件日益富裕。很多家長主動購買接近孩子要求的材料,縱容孩子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此外,大學生活勢頭很大,照顧不周,他們的消費品容易損壞,這使得父母為了保證質量,傾向於選擇高檔消費品。面對大學生普遍的高消費,家長也有自己的苦衷。很多家長說,總覺得自己小時候過的是窮日子,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能再讓孩子像小時候壹樣受苦了。但他們想不到的是,這種溺愛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高消費心理。其次,高消費現象可以歸結為大學生的從眾消費心理。“大學生自身思想的偏差、從眾心理、炫耀心理、攀比心理、享樂主義是大學生過度消費的另壹個主要原因。”現在的學生很少在壹起討論學習,交流時事。他們談論最多的是明星、流行歌曲和時尚品牌。另外,大學生高消費現象的背後是消費教育的滯後。目前,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消費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壹些老師和家長甚至在無形中助長了學生的高消費。
還是要合理,消費指南
隨著大學生過度消費現象的日益突出,學校和家庭的消費理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行為習慣,也關系到他們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合理引導大學生消費,形成合理、文明、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尤為重要。
很多大學規定學生不得將手機等通訊工具帶入課堂,這確實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但與此同時,相關專家建議,要考慮到大學生的高消費行為。當他們的壹些行為被明令禁止時,不妨舉辦消費理財專題講座和討論,廣泛倡導健康、文明、節儉的消費理念,倡導適度消費,積極培養學生對社會和他人的愛心,增強學生的真善美意識。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的溺愛為孩子的攀比行為提供了經濟基礎。此外,壹些不良的社會習俗,如以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對缺乏辨別是非能力的孩子形成了不良的價值觀。張教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中小學生高消費的心理:希望通過穿名牌得到同學的認可,家境不好的學生通過追求名牌來掩飾自己的貧困。
學校和家庭要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社會環境包括輿論也要特別註意,不要遷就和助長孩子的拜金主義。
相互比較,孩子不能完全專心學習。這種吃穿的做法會越來越膨脹,家長會覺得難以承受,對大學生自身和家長都會造成心理壓力。所以要盡早培養孩子努力的作風,抵制這種互相攀比的風氣。
學校也要加強學生這方面的思想教育。大部分學校把如何消費這種事情當成學生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根本就不管。學校其實應該對學生進行消費道德和理財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園環境,幫助大學生合理適度消費。家長也要改變孩子的傳統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從各方面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成功觀念。具體到孩子的消費上,該嚴的要嚴,該監督的要監督。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自身要像父母壹樣意識到困難,“壹粥壹飯來之不易”,堅決對提前消費說“不”,量力而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掌握壹門完美的技能,為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下是戀愛報告。。
大學戀愛的火爆,是什麽讓愛情之火如此旺盛地燃燒在整個校園?贊成者的意見可分為以下幾類:
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戀愛是因為學業壓力小,空閑時間太多,內心空虛寂寞,需要安慰。的確,進入大學後,我擺脫了高中繁重的機械學習,時間變得隨意而靈活。如果我不善於安排自己的時間,我會覺得自己閑暇太多,似乎無事可做。而且在大學生活中,人際交往和學習考試都可能給大學生造成身心壓力。時間久了,內心的空虛越來越嚴重,抑郁開始充斥我的內心。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而愛情是建立相對親密的關系,會造成註意力的轉移。
少數學生認為虛榮心與此有關。認為談戀愛,有朋友,或者被異性追求都是有能力有能力的,反之就是無能,落後,跟不上時代潮流。如果壹個宿舍大部分人都已經戀愛了,那麽剩下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沒面子,就算不想找,也只是找壹個滿足自己。或者看到別人的甜蜜,想到自己的孤獨,就會有愛的想法。
有些同學認為大學不談戀愛是他們大學時光的恥辱。大學有三件大事:談戀愛,上網,逃課。認為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情的大學生根本不是真正的大學生。大學生成年了,也該談戀愛了。他把“愛”當作人生必須完成的任務,對愛有壹種使命感。
有些追隨者認為,如果能遇到和他們有共同語言的人,就可以談情說愛。但“愛”不會被視為壹種任務,壹種消遣的工具。而在相處的時候,要掌握壹個“度”,及時調整自己的控制力,不要沈迷其中,因為在大學裏,還有壹項比戀愛更重要的任務——學習。同時,他們認為“愛”講究的是過程,是享受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沒有結局;認為命中註定的愛情是壹種神秘而甜蜜的經歷。我也同意這個觀點。
只有少數學生反對大學約會。他們覺得如果在校園談戀愛,以後在壹起生活的概率很小,何必浪費感情。而且戀愛是精神和物質的工程,浪費時間和金錢,消耗人的精力,個人的自由和時間會大打折扣。我覺得我在談愛情的時候,關心多了,自由少了。況且工作上,生活穩定,有很多好的人選,再找也不遲。這些學生把愛情當成壹種負擔,壹種華而不實的物質。
對於戀愛條件的選擇,男女生都把理想戀人的條件轉向註重內涵和性格,這是大勢所趨。在這項調查中,男生和女生都把“性格”作為第壹要素,而經濟地位和身高不再是擇偶的主要因素。這反映了學生們成熟的戀愛心理。但在這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壹些男生和女生的區別:對外貌的要求,男生比女生高很多;至於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女生比男生更感興趣。
對於失戀的問題,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還是順其自然為好,大部分同學可以自我調節,轉移註意力,而部分同學認為自己無法輕易走出失戀的陰影,甚至有少部分人選擇報復、自殺等不成熟的行為。
愛情是壹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壹直是大學校園裏壹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相信適當的戀愛可以促進雙方的學習,但我們想說的是不要太沈迷於愛情的河流中,不要在愛情中迷失方向。畢竟大學生活是我們學習專業技能的黃金時期,也是決定自己未來方向的關鍵階段,不能為了壹時的快樂而拋棄所有的快樂。對於愛情,要時刻保持壹個穩定的心態,不能為了壹時的不開心而讓自己、對方、家庭、社會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