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的樂器工具是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的名稱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從歷史上看,“文房四寶”所指的東西變化頻繁。南唐“文房四寶”特指宣城的諸葛筆、徽州的李廷貴墨、誠信堂紙、婺源的衛龍硯(原屬安徽省徽州府,現屬江西省)。宋代以來的“文房四寶”指的是湖筆(浙江湖州)、徽墨(徽州,今安徽歙縣)、宣紙(今安徽涇縣,古代寧國政府,紙是政府以治宣城的名義生產的)、閆濤(今甘肅卓尼)、端硯(今廣東肇慶,原名端州)、周舍。宣城是中國唯壹的“文房四寶之鄉”,出產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景德)、徽墨(績溪/景德)、宣硯(景德)。
在古代的書房中,除了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的文具之外,還有壹些其他的配套器具,也是文具家族中不可或缺的壹員。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40多種文具。通常有筆筒,也叫筆架、筆架,用來裝筆。常呈山峰狀,凹處可放筆。還有人物和動物,或者自然的老根老枝,特別精彩。
扶手:又稱秘櫃、扶手、腕枕,用於寫字時防止墨水汙染手和腋下的墊。拱形,以竹制品居多。
詩筒:日常誦經、寫詩筆記後可插入的器具。大部分都是竹子做的,寓意優雅。
筆筒:不用的時候把筆插在裏面。材質很多,有瓷、玉、竹、木、漆等。它有圓形或方形,也有植物形或其他形狀。
洗筆:用後用筆把剩余的墨水洗幹凈。它們大多是碗狀的,也有花葉或塔狀的。
墨床:磨墨時停壹會兒,因為磨的地方是濕的,作臨時儲墨用。
墨水盒:用來存放墨錠。大多是漆盒,遠離潮濕和濕氣。漆面常繪有金色圖案或鑲嵌螺絲。
鎮紙:又稱書鎮,用於壓紙或壓書,以保持紙張和書寫平整。通常制成各種動物形狀。
註水:將水註入硯面進行研磨,多為有口的圓壺、方壺,也常有辟邪、蟾蜍、野雞等動物的形態。
墨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墨滴供磨墨用。
硯盒:又名硯盒,用於放置硯臺。最好挑紫的,烏木的,豆瓣的,油漆的。
印章:用於字畫作品,有名章、閑章等。,大多由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還有銅、玉、象牙印章等。
銀赫:又稱印臺、印泥,是用來存放印泥的。大部分是瓷器。
筆硯:又叫筆硯,用來檢查墨水的深淺或理順毛筆,常做成樹葉形狀。
筆筒:又稱筆架、筆架,用於裝筆。常呈山峰狀,凹處可放筆。還有人物和動物,或者自然的老根老枝,特別精彩。
書畫氈:簡稱書畫氈。有三種材料。第壹件是純羊毛的。所生產的字畫氈價格昂貴,相對昂貴,但使用效果較好,壹般由個人、書法家等個人用戶使用。第二種:羊毛和纖維混合。書畫氈的價格比純羊毛的低,使用效果也還可以,壹般在書法學院等使用。第三種:純纖維。字畫氈便宜,效果還可以。現在賣的最快,比上面兩種都快。它被用於學校、美術學院和許多其他學院。書畫用的毛氈,防止墨水擴散,把多余的墨水吸到毛氈裏,同時也不會弄臟桌子。氈面均勻、潔白、柔軟、富有彈性,能襯托宣紙,讓書畫愛好者運筆自如,倍感舒適。當作品中有大量墨水時,不會跑掉,有托墨作用。因為羊毛可以吸濕吸墨,極大的體現了脫水保墨的良好性能,尤其是畫國畫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