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藥大辭典》用赭石代替中藥名稱,出自《神農本草經》[1]。
2.1代赭石的別名血師,赭石[1]。
2.2氧化物礦物赤鐵礦的來源和產地[1]。山西,河北,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湖南等地[1]。
2.3性味苦、甜、寒【1】。入肝胃經【1】。
2.4主要功能為平肝、涼血、止血[1]。主要用於治療呃逆、噯氣、嘔吐、嗆咳惡心、氣喘、頭暈耳鳴、癲癇、吐血、鼻衄、便血、崩漏[1]。
2.5赭石湯用法用量:9 ~ 30g,先煎[1]。潛水,多用;要止血多運動[1]。
2.6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氧化鐵,有時混有鈦、鎂、鋁、錳、鈣、砷、矽[1]。
2.7藥理作用口服有收斂作用,可保護胃腸粘膜;吸收到血液中,可以促進血細胞的再生[1]。赭石中含有十萬分之壹的砷鹽,長期服用可能導致慢性砷中毒[1]。本品對肺肝有害[1]。
3 "*字典"代赭石3.1來源"經典"
3.2拼音姓名
3.3代赭石的別名有許宛(經典)、宋卡(說文)、代赭石(傷寒論)、石雪(別錄)、紫竹、赭石(普濟方)、土主(任宅治脂方)。
3.4礦石來源於氧化礦物赤鐵礦。挖出後,清理汙垢和雜質。山西、河北、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湖南等地。
3.5原始形態的赤鐵礦(石崖)
三方系統。晶體通常很薄,呈板狀。壹般來說,最常見的聚集體是致密塊、腎臟、葡萄、豆類、魚卵和土壤。結晶器是鐵黑色或鋼灰色;土壤或粉末,鮮紅色。但是條紋是櫻桃紅的。結晶器有金屬光澤,土的有土光澤;硬度5.5 ~ 6,但土粉硬度很小,比重5 ~ 5.3。在還原火焰中燃燒後具有磁性。
它存在於多種沈積物和巖石中。含鐵巖石的風化巖可形成殘余赤鐵礦礦床;變質巖有時富含鐵礦石,成為重要的鐵礦石。
3.6字符是大小不壹的不規則扁平塊。凡是棕紅色或鐵藍色的,用手壹摸,手上都會有紅棕色的粉末,表面有壹個圓* * * *狀的突起,俗稱“釘頭而非赭石”,突起的對面另壹側有壹個大小相同的酒窩。堅硬,不易粉碎。橫截面是分層的,每壹層都按照釘頭像波浪壹樣彎曲。無嗅無味。擦在磚上是紅色的。顏色最好是棕紅色,斷面分層,每層有釘頭。溶於濃鹽酸,其溶液顯示鐵化合物的各種特殊反應。
3.7化學成分主要含有氧化鐵,其中70%為鐵,30%為氧,有時還含有鈦、鎂、鋁、矽、水分等雜質。另據報道,該產品含有大量的鐵、適量的矽酸和鋁化物,以及少量的鎂、錳和鈣。
3.8赭石加工:除雜、粉碎、過篩。煆赭石:取刷過的赭石,搗碎,放入坩堝中,在無煙火上煆透,取出,立即倒入醋盆中淬,搗碎,再煆,取出,曬幹,研成粗粉。(每代赭石100斤,醋用兩次* * * 50 ~ 60斤)
(1)雷公焙論:“凡制赭石者,不論多少,用腌制水碾之,重飛之,水面土白如薄雲,再以細茶足湯煮壹會,取出再碾壹萬轉,方入。”如果用幹凈的烙鐵放火燒鍋,鍋就熱了,鍋底就紅了,就是在鍋底上放壹兩白蠟,巡鍋的時候往裏面倒新水,壹兩千度就沸騰了,等涼了再拿出來做。"
(二)《綱目》:“(戴)今人只燒之,以醋淬之三七次,研之,以水飛過,取其相,引之為肝經血。”
3.9性味苦中帶甜。
①經典:“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理論:“甘、平。”
④草藥詞;"味苦,溫,無毒."
⑤本草鄭錚:“味微甘,性涼。”
⑥求本草原:“味辛,苦,但寒。”
3.10經絡入肝、胃、心細胞。
①本草湯:“從少陰、足厥陰經入手。”
(2)《本草經》:“入少陽三交,厥陰肝經。”
(3)綱目:“肝、包膜分二經。”
④本草釋義:“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⑤長沙窯街:“入足陽明胃經。”
3.11功能主要用於平肝、平逆、涼血、止血。治療惡心、哮喘、癲癇、吐血、鼻衄、腸風、痔漏、崩漏白帶。
(1)經典:“主賊風毒,腹邪毒,婦人溢。”
(2)別錄:“主降諸病,難產,早產,流產,養血益氣,清熱,血滯血瘀於五臟血管,致大人小兒腹內驚悸,陰陽痿。”
③藥性理論:“治婦人崩漏不止,治小兒不止。”
④《日華子本草》:“止嘔血,止鼻衄,止腸風,止痔瘺,止月經過多,止驚風癲癇,止營養不良,止惡心,止腹瀉,止遺精,止血尿,止癰生肌,止安胎健脾,止夜煩渴。”
⑤《本草》:“降氣化痰清火。”
⑥長沙藥液:“祛濁降沖,降肺胃之逆,除嘆息之郁煩,止惡心嘔吐,治驚哮。”
⑦《本草回春》:“平肝降火,治瘀生新,消腫化痰,治淋崩漏,安胎分娩。”
3.12赭石內服用法用量:煎服,0.3 ~ 1;還是進了藥丸,散了。
3.13註意孕婦慎用。
①本草經註:“畏天畏英雄。”
(2)藥性論:“幹姜為使。”
③《日華子本草》:“恐烏頭。”
(4)《本草綱目》:“孕婦不宜服用。”
⑤《本草經》:“下元虛寒者不宜用;陽虛陰衰者宜忌。"
⑥《應得本草》:“氣虛津燥者禁用。”
3.14附方①治傷寒多汗。嘔吐的話,下氣的話,心口有腫塊,氣不去:旋覆花、人參、生姜、枸杞子、甘草、半夏、十二棗。服七味,取壹桶水,煮六升,去我,煎三升,溫服兩升,每日三次。(《傷寒論》重復了唐哲的替代)
(2)隔夜食物被禁錮在腸內,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癥狀或是暴飲暴食,吃多了受涼,或是寒火凝滯,或是嘔吐久了,胃氣和氣都在上下:生赭石二兩(細滾),芒硝五兩,幹姜二兩,甘遂壹兩半(細滾,藥汁同服)。熱的人吃幹姜,冷的人吃幹姜。嘔吐較多者,可用赭石壹兩,幹姜半錢煎服止嘔。嘔吐停止後,按原方煎湯,末送甘遂服用。(中醫參西錄:攻結湯)
(3)治氣上沖沖任,息經阻滯:赭石三兩(碎),陳皮二兩,桃仁半個,肉桂,吳茱萸。加入姜和水煎。(“皇醫院”而非赭石湯)
(4)打呼嚕睡不著:土朱(朱)不限,極細,米醋混,時不時壹兩服。(普濟方)
⑤急慢驚風、擡眼夾口、驚風的治療:代赭石,燒醋淬十次,碾成水飛,每日曬幹。每次取壹錢或半錢,白湯會調整,取三次。看到小腿上有紅點,就是休克出了,病情應該是安全的。無斑者無藥可治。(《任齋誌方》)
⑥治吐血、鼻衄:血醫壹兩(火烤,米醋淬,醋壹升),搗成面。每次拿壹元錢。(《鬥門方》)
⑦久治腸風血痢:赭石二兩(燒醋淬兩次),柿子壹個(煮)。刀是藥丸,是大的。每天早上吃兩元,配白湯。(《正宗方麥》)
⑧虛脫治療中的浸提不停歇:將大赭石磨成細粉,拌入醋湯。(普濟方)
⑨治療妊娠流產,出血不限:地黃汁、粉代,取方寸刀。(錢進方)
主治牙科文告:宋卡,荊芥。作為細粉,擦幹凈牙齒,用荊芥湯漱口。(《101個選擇》)
⑾治咽喉腫痛:紫竹煮汁飲。(普濟方)
⑿治療紅眼腫閉:土主兩點,膏藥壹點。最後,用淡水處理眼睛、頭部、尾部和太陽穴。(《任齋誌方》)
[13]治壹切瘡癤:土主、郭丹、牛皮膠均分。最後,壹碗好酒洗凈,澄清。用礦渣塗抹,再晾幹。(《朱醫方集》)
[14]治朱丹熱毒:土主、青黛兩元,滑石、荊芥壹元。對了,每次拿錢半,蜂蜜水調,還是外敷。(《任齋誌方》)
3.15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