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詩歌欣賞的方法和技巧

詩歌欣賞的方法和技巧

從整體上把握全詩的大致內容

欣賞詩歌的意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態度,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詩歌。詩歌鑒賞題多設置兩道題,從不同方面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做出準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把整體認識和局部認識結合起來,把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

比如陸遊的《詠梅》:“驛外斷橋,孤獨中無主。暮色降臨了,梅花無可奈何,已經疲憊不堪,還要經受風雨。梅花不想去爭著綻放,花兒的羨慕和排斥都不在乎。散成泥,碾成塵,唯有香依舊。”

在欣賞之初,不要被“苦”、“哀”、“孤獨”等地方性詞語所幹擾,影響我們的整體認識,以為我們是在感嘆梅的不幸,表達我們的憐憫。我們首先要通過先抑後揚、對比來把握作者對梅花優質力量這壹美好品質的贊美。

註意題目、作者、筆記、細節等。

話題往往是壹個詩意的眼睛或壹個中心事件;如果認識作者,可以通過認識別人來討論詩歌,學習中要註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壹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了這些內容,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可以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比如杜甫憂國憂民的壹生,沈郁失意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生活,清新淡雅的風格;辛棄疾的《反抗宋金富的偉大事業》不僅主題雄壯,而且手法婉轉。其他詩人,如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陸遊等,需要在平時的綜述中做壹個研究總結。

看筆記,可以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候壹個小細節就是壹首詩主題的集中體現。

抓住詩歌的眼睛,實現主旨

“詩眼”是揭示主題和藝術內涵的警示性語言。詩的眼睛是壹首詩中最簡潔、最生動、最準確的表達,是理清詩歌脈絡、把握詩歌各部分相互關系的關鍵。寫作有文學眼光,詩歌有詩意眼光。有全集之眼,有壹篇文章之眼,有幾個句子之眼;有人以壹句話為眼,有人以壹句話為眼。能舉全詩,指揮全篇。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蓋房在人間境,卻無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裏面有真意,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這首詩的詩眼是“遠”,因為遠,所以沒有車馬,土地是偏的。真意和忘詞雖比遠念更深,但也是由此而生。通過“遠心”的意象和各種組合證實,這首詩的主題是“退休後超越世界的心境”。

2中國古詩鑒賞有哪些表達方式?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抒情:當詩人對壹個場景或壹個客觀事物有所感悟時,就把自己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放在這個場景中,通過描寫這個場景和這個事物來表達。這種抒情方式被稱為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巖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夕陽、夜月、涼風、細雨、野草,往往是詩人抒發感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山火未盡,春風吹又高》,以“原上之草”的頑強抗爭,表達了其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景物(或事物)與情景交融中的情意,是通過對具體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的描寫,間接而含蓄地表達感情的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景物蘊含春雨的喜悅;柳永的《今夜何處自酒醒,楊柳岸,風月殘月》,在對景物的描寫中,蘊含著詩人的悲與不恨。

壹般情況下是寫樂感情的喜景,悲景表達悲情,但也有辦法用喜景寫悲景,或者用寫樂感情寫悲景。比如唐朝的新陳代謝比較渾,《謝挺送別》:“老哥壹曲解船,紅葉青山就沖。離日落醒來還遠著呢,雨下西樓。”聯盟第壹部“紅葉青山”美麗而富有詩意的景色,體現了詩人離愁別恨的情懷。《姜齋詩話》說:“以喜景寫哀歌,以悲景悼念寫樂,其悲與喜會加倍。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和感情。為了實現這壹目標,他需要寫風景――自然中或周圍的風景,以喚起情感並傳達給讀者。感情和場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當,他會激起讀者的感情,讓讀者跟他壹起唱。這樣的詩寫得很好,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