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古代名家筆記重賞

古代名家筆記重賞

白如霜雪,方方正正。與其漏網之魚,不如表白自己的感情,留個記錄。(鍵入壹個單詞)

丈夫是壹個東西,美麗而珍貴,誠實而正直,幹凈而貞潔。內含張雲藻,真的很溫柔。取他者之弊,從而為新。拿了就舒服,放棄了就卷起來。靈活性和延展性,安靜性和表現力。如果妳是壹個好女孩,妳會獨自生活。秤砣連著馬桶,筆用來放飛書本。把愛情寫在萬裏,專心壹個角落。

——西晉傅賢《紙賦》

紙是隨處可見,可以隨意丟棄的東西。在古代,它曾經是只有貴族和王子才有資格使用的寶物。造紙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蔡倫的改良,終於走下神壇,逐漸成為人們家中之物。

在文人手中,紙是文房四寶之壹,不僅可以支撐與朋友的深厚情誼,還可以通過借書表達感情和快樂。紙是記錄的載體,是承載文明的帆船,是中華文明影響世界格局的力量之壹。

古人愛鉆研創作,薄如蟬翼的紙也能玩花,尤其是明清時期,名紙琳瑯滿目,五彩繽紛。明代學者屠龍曾在《考遺》中記載了當時珍貴的紙箋:永樂中學,江西西山官辦造紙,最厚最好的是李安琪和觀音紙。郜璉的《尊生八記》中還有壹章是關於紙的,記載了從古代到當時的濃縮紙、側排紙、程心堂紙等數十種紙箋,可見創作之繁榮。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壹些仍然存在的古代記事本。

唐?粉末蠟筆記

粉蠟箋最早始於唐代,又稱粉蠟宣,曾用於書寫詔令。它們是添加了白色礦物粉末的蠟制紙幣。由於采用了藝術紙填充和蠟紙相結合的方式,兼具兩者的優點,所以不僅耐墨水,而且書畫方便,防水,可以長期保存,即使歷經數百年,依然堅韌如新。

米芾的《史書》中記載,褚遂良的《枯樹頌》是用粉彩紙寫的。清朝康乾年間,粉彩蠟鈔流行,多以五色紙、粉彩、蠟紙制成,稱為“五色粉彩蠟”。然後用泥金等方法在上面畫圖案。

粉蠟筆記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如果妳在它們上面畫金銀,那就是“畫金打蠟記”。如果用金箔銀箔,那就是“撒金粉蠟紙”;乾隆年間繪有大量冰梅圖案作裝飾,稱為“梅花玉版鈔”,其他還有“五色蠟鈔作金雲龍”、“五彩蠟鈔作金雲龍”等。

這張仿明仁寺繪畫的粉彩蠟紙,是壹種用桑皮制成的黃色粉彩蠟紙。紙的兩面都塗上黃色的粉末和蠟,然後用泥金塗成如意的雲紋圖案。紙的背面撒有金片,光滑細膩,纖維很少。3-4張可以逐層打開,每張都可以使用。這種紙是乾隆年間國庫中的藏品,造價極高,只供皇室使用。

灑有金銀的五色蠟箋,因其光彩奪目,多用於為宮室補墻寫伊春帖詩。這種彩色的灑金或冷金蠟文具在當時是壹種昂貴的奢侈品。可惜20世紀初粉蠟文具的生產技術失傳了。

唐?硬黃色紙

硬黃紙,又稱“黃蠟紙”,也是唐代的壹種藝術加工紙。如趙錫虎《洞內清錄集》中記載:“硬黃紙,唐人用以寫經,以黃柏染之,取以忌煙。因其紙張光滑順滑,善書者常以之為詞。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二王真跡,或者硬黃紙,都是仿唐朝的書,但都不是真跡。”已知硬黃紙是用黃檗汁浸泡制成的。

除了黃檗,制作過程中還有打蠟的過程。打蠟不僅可以防潮,還可以降低紙張的吸水性,防止過度暈染。同時可以提高紙張的透明度,為雙鉤文案提供方便,被稱為“項橐”。

經過多道工序的硬黃紙外觀呈黃色或淡黃色,不僅有光澤、有彈性、堅硬,而且搖動時發出清脆的聲音,可見質地極佳。由於黃檗還可以防蛀、驅蟲,可以長期保存,所以常用於寫經或臨摹古帖。

故宮的這卷硬黃紙保存的很好,邊緣打孔,紙繩串聯。它就像壹本書,像活頁本壹樣,便於攜帶和保管。應該是用來寫經書或者記錄官方檔案的。

五代程心唐智

誠信堂紙是五代十國時期徽州地區的著名紙張。以質地極佳,手感如皮蛋膜,光澤如玉而著稱。據《徽州府誌》記載,房中有許多好紙,有霜、誠之名。當時,誠信堂紙與衛龍棗信硯、李廷斯力墨、王伯禮並稱“徽派文房四寶”。

南唐皇後李煜稱之為“紙中之王”。他不僅設置了禦用監工負責生產,還設置了成信堂,是南唐開國皇帝李生博士用來專門存放這種紙張的,因此得名。李後主的許多傑作都是在這張紙上完成的。

唐紙也贏得了後來文人的喜愛,許多著名的作品都是在這張紙上流傳下來的,如李的《五馬圖》、歐陽修的《新唐書》等。北宋四大書法家之壹的蔡襄甚至為它寫了《程心唐帖》。

到了明清時期,誠信堂紙還備受青睞,董其昌拿到手時甚至不敢在上面寫字。可見其質量之優秀,難怪被評為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質量極高,但很少能代代相傳,後人臨摹頻繁。到了清代,如意閣還仿制了誠信堂紙,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幾乎集成了唐代傳下來的所有加工技術。經過現代修復,誠信堂紙也重新出現在世界上,進入國際市場。

宋譚筆記

譚嗣同的筆記最早見於蘇易簡的四大名著《書齋》:

蜀人做十色文具,十色為壹榻。每幅畫的最後,都要用竹子夾著十種顏色的水混合,壹張壹張地染。染了就棄了埋了,左右逢源。抓到了就光榮,叫不出名字!如果妳在文本上壹個壹個地研究它,妳會發現花和樹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先用細布,用面糊使之硬挺。藏字者,謂之“魚子醬筆記”、“羅(文)筆記”。今天,刺流是有問題的。

可見,譚氏刻字其實起源於唐代的“魚子刻字”。工匠用細布雕刻圖案,使圖案浮在表面,使圖案更加明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宋代的墨寶看到譚的身影,比如蔡襄的《通今定場》,其中就有蝴蝶紋的肋骨。

到了清代,在這種紙的基礎上,制造工藝得到了改進和發展。紙上撒了金箔,比普通宣紙更厚更細,不容易滲。在康雍統治時期,杭州的能工巧匠王成智用銅絲窗簾制作了寬簾羅紋紙,在世界上被稱為“窄簾羅紋”。Tam文具因為撒有金箔而顯得奢華可愛,是清代比較流行的紙制品之壹。

這種藏在故宮的羅紋金紙也是其中的極品。紙張有明顯的橫縱細線交叉的圖案,但與窗簾圖案不同。它的紙張顏色是淡黃色的,用的是精細的金箔,真的是Tam文具的上品。

化松文具

“花雕”的技法是指用強力將雕刻的木頭或其他材料的印痕壓在紙上,使圖案在紙上若隱若現。文獻記載的花卉裝飾技術可以追溯到五代,但傳世的花卉文具中只發現了北宋。

美優是壹種水圖案的紙,在隋唐時期很流行。明末楊慎的《丹鉛總錄》引用唐太宗的詩“水搖文,浪轉錦”後寫道:“唐代有紙,名。因此,這種紙也被稱為“顏薄劍”。

試想紙上的白色流水,如臨清河的小河,怎能不讓人感到抒情?所以古代水紋紙多作為信箋,寄情於千裏之外,彌足珍貴。

花的圖案多種多樣,上面說的羅紋信箋其實就是花信箋的壹種。除了蝴蝶圖案外,還有鳳凰戴牡丹的草紋、折枝花、龜甲紋等。

目前發現多為明清,但明清工藝與宋代不同,花紋風格各異。在明清時期,已經可以在不同厚度的堅韌皮紙上印刷復雜的人物圖片和著名的故事筆記。只有把紙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才能看得充分,這種紙很適合做筆墨。

加工的時候大概是先把紙粉化染色,把圖紙刻在硬木模具上,紙打蠟。模具上的凸起圖案由於壓力的作用呈現出明亮透明的畫面。仔細觀察還能發現紙張深處殘留的蠟渣。

明?瓷綠紙

瓷綠紙又叫磁綠紙,因用靛藍染料制成,顏色似宣德青花瓷,故名瓷綠。

瓷綠紙並非明代首創。其實五代到宋代也有用同樣方法染色的紙,顏色和瓷綠紙很像,比如烏鴉綠紙,常春藤紙。黃庭堅曾作詩《乞範染鴉青紙》:染三百固藤,渠中刷壹床書。

瓷青紙常用來寫佛經或畫佛像,壹般用陶土、金銀等書寫。這樣才配得上紙張的珍貴,才配得上佛經的莊嚴。

瓷青紙可以加工成另壹種名紙——羊腦紙,也是極其珍貴的寫經紙。阿清沈初在《西青筆記》中記載了羊腦筆記的制作方法:

羊腦文具是用宣德磁藍、羊腦和頂煙(松煙)在窯中長期存放,塗以紙張,經砑光、軋成鍛紋而成。黑如漆,亮如鏡,從宣德時期開始,經書用泥金書寫,經久不爛,蟲蛀不掉。時至今日,內城唯壹的方法仍在傳承。

羊腦註的顏色深沈含蓄,明暗分明,可惜這種技術早已流傳於世。

清華凱誌

華凱紙,因產於浙江華凱而得名。質地細膩,極白,無明顯簾線,薄而有彈性,是清代最珍貴的紙張。因其純白,常有淡淡的色澤,淡紅的色澤,又被稱為“桃紙”

從順治到乾隆,這種紙經常用於宮廷中的書籍出版。比如武英堂刻書的時候,用的紙比較多,讓書很醒目。《康熙字典》初版所用的珍貴紙張也是禦用紙。近代著名藏書家向濤也喜歡收藏華凱紙的印刷版本,人們甚至稱之為“陶開化”。

故宮的這種珊瑚色的紙,在文明紙上塗上珊瑚色的粉,鮮艷奪目,不變色不褪色。可作為書籍、畫冊的扉頁,防蟲防蛀。在古代,這種方法常用於南方省份。這種紙類似廣東佛山產的“萬年紙”。現代技術已經成功地復制了這種紙。

文明榜紙比華凱紙晚出現。嘉慶、道光年間,朝廷用華凱榜紙印書,雖未流傳至今,但在評價上不如華凱紙。

古代有那麽多著名的筆記,到了明清時期,筆記業達到了頂峰。到了明代,更是出現了壹批筆記,如中國古代第壹部彩印筆記《羅璇編古筆記》,作者吳發祥也在清代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明末胡編著的《南京石竹齋筆記》,是中國水印木刻版式的巔峰之作,魯迅先生甚至稱之為“文人清戲文化的最高成就”。

到了清代,文具業由李漁主導,李翁開設芥子園書店,出售書籍和筆記。他還在《隨筆》中描述了做筆記的經歷,開頭是這樣的:筆記、筆記制度從古到今,不知幾千萬。

可惜紙薄易毀,大部分古代名家筆記早已流傳下來,卻留存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紙缺了愛,但聞起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