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它的
1,代詞,代,譯為:他,他們。
《出埃及記》:願陛下親自相信。(“模型”)
2,代詞,替代,翻譯為:this,it。
例子:吃肉的人尋求它。(曹劌辯論)
3,代詞,替代物,翻譯為:it,them。
例:政策不是基於自己的方式。(《馬碩》)
4、指示代詞,翻譯過來就是:這個。
這裏有肥沃的田野、美麗的池塘和桑樹。(桃花源)
5.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出埃及記》當前位置燕子很清楚天鵝的野心。(《陳涉家族》)
只有被奴隸羞辱(《馬碩》)
6,助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沒有實際意義,不翻譯。
《出埃及記》:雖然我死了,但我有壹個兒子。(《愚公憶山》)
7、助詞,作為賓語倒裝標記,無真實意義,不翻譯。
《出埃及記》:有什麽不好?(《陋室明》)
8、助詞,用來填充音節,沒有真實意義,不翻譯。公眾會大肆宣揚。(《曹劌辯論》)
9.動詞,作謂語,翻譯成:go,go。
例:在休耕的山脊上。(《陳涉家族》)(註:此處為實詞)
(2)到
1,介詞與後面的詞或短語構成賓語-賓語短語,充當狀語或補語,有多種翻譯意義。
2、作為連詞,表示繼承、目的、結果等。
作為副詞,表示時間,翻譯過來就是:已經,已經。例:固若金湯,很奇怪。(《陳涉家族》)
4.動詞,用作謂語,翻譯為:想,想。例子:傻瓜在宮殿裏想事情...(“壹個模型”)
(3)以及
1作為連詞,表示並列、接續、轉折的關系。
2.用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比如虞城,從雪山走來。(觀潮)
(4)在
在文言文中,“於”壹般用作介詞,表示地點、時間、對象、被動、比較等。
1表示地點,翻譯為:從,在。例:順毛長在畝。(《孟子》)
2.表達目的,翻譯過來就是:為了。《出埃及記》:出秦川。(“模型”)
3,代表對象,翻譯為:對,到。《出埃及記》胡不把我當國王。(“輸”)
4.比較,翻譯成:比較。《出埃及記》:美貌勝過徐公。(《鄒忌諷刺王琦不才》)
(5)信息技術
1,作為人稱代詞,代替人/物,翻譯為:他/它,他們/他們,他/它,他們的/他們的。
《出埃及記》人們已經聽說了很多關於他們的先賢的事情。(《陳涉家族》),晚輩稱之為聖人。(《送馬晟東陽序》)
安要求它旅行幾千英裏。(《馬碩》)貨物壞了,被遺棄在地上(《大道之行》)
其余的人都回家了。(《桃花源記》)上面刻了唐憲的近體詩。(嶽陽樓的故事)
2,作為人稱代詞,翻譯為:自己的。例子:下蹲。(《童趣》)
3、作為指示代詞,近指。翻譯:其中。壹只狗坐在前面。(狼)
4、作為指示代詞,遠指。翻譯:那個。例如:其中,目前的物種是...(桃花源)
5.用在句首,表示委婉語氣、修辭語氣等。翻譯:不要,我怕,大概。《出埃及記》:真的沒有馬邪嗎?我真的不知道,馬也。(《馬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