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州窯:又名“越窯”。越州窯(越窯)位於浙江省紹興、上虞、慈溪、余姚壹帶,春秋時期是越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秦統壹天下後,屬會稽郡,唐代屬越州,故稱越州窯,簡稱越窯。古月地不僅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也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越窯燒瓷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勤勞智慧的越州人就燒制出了成熟的瓷器。經過六朝、隋唐、五代的蓬勃發展,到了宋代就再也沒有停止過。越窯青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越窯青瓷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瑰寶,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越窯是中國著名的青瓷窯之壹。越窯青瓷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之壹,是世界公認的“母瓷”。越窯燒制瓷器歷史悠久,從西周的原始瓷器到唐宋的秘制瓷器。越窯青瓷在唐代成為皇家貢品,唐代詩人陸桂蒙以“九秋露露越窯,勝千峰翠”贊美越窯青瓷的典雅秀麗,給人以清翠的釉色和冰爽的光澤。越窯青瓷的外文譯名有壹個好聽的名字“謝蘭東”。18世紀,中國越窯青瓷傳到法國,法國上流社會對這種精美的瓷器印象深刻,釉面如碧綠的湖水。當時《牧羊女》正在巴黎劇院上演,法國人以“謝爾登”之名稱呼越窯青瓷,表明了法國人民對越窯青瓷的喜愛。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期,我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長窯燒制成功,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在此後壹千多年的歷史時期,越窯壹直處於瓷器生產的領先地位,中國南北的許多瓷窯,以及韓國和日本的制瓷工業,都受到越窯的影響。越窯青瓷不僅是朝廷的貢品,也是老百姓的貢品。它壹直是大眾化的日常用具,是皇室的瑰寶,還遠銷亞非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越窯在東漢至南宋壹千多年的燒制歷史中,經歷了產生、發展、繁榮、衰落的發展過程。中唐到北宋初的兩個多世紀是越窯的鼎盛時期,其生產規模、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在名窯中處於領先地位。越窯青瓷在唐末五代時期被稱為“秘色瓷”。越窯青瓷的精湛技藝,融合了渾厚豐滿的造型、灑落的紋飾和冰如玉的釉色,土與火的結合與升華,創造了壹代名瓷——前無古人的“秘色瓷”。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唐人豪邁的步伐,灑脫的神情,自信的微笑。
2.定州窯: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及陜西省涇陽縣),主要燒制青瓷,是唐五代的名窯。據文獻記載,定州窯是陜西涇陽縣的壹座唐五代名窯,主要燒制青瓷。陸羽《茶經》中有雲:“土定州的瓷碗,僅次於越窯,而勝於壽紅。”可見定州窯青瓷的瓷器質量略遜於越窯。陸羽因喜茶,從“增褐”的角度品其釉色。壽州窯的瓷器是黃色的,棕中帶紫,使棕色顯得黑,不適合做茶具。而定州青瓷卻沒有這種缺陷,釉色仍可稱得上青潤,所以比壽州、洪州的瓷器好。由於其境內至今未發現窯址遺跡,其窯址仍是考古界的壹大謎團。
3.梧州窯:位於浙江金華,是浙江越窯之外的著名瓷窯。浙江金華,唐代屬梧州,故名梧州窯。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壹。始燒於三國,唐宋時窯址擴大,成為著名的青瓷產區。生產的瓷器以青瓷為主,也有燒黑、燒棕、燒花釉、燒乳濁釉、燒彩繪瓷。主要產品有鍋、碗、盆、碟、水碗、燈座、瓶、谷倉、雞舍、井等。制作粗糙,產量不高,屬於民間瓷器,胎質不強,顏色深紫或深灰,用白色化妝土,釉層潤澤柔和,釉色青黃色中帶灰或紫。到了唐代,造出了不透明釉瓷器,燒成後,釉中有乳白色斑點,釉層有裂紋。這是五洲青瓷最獨特最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壹直興盛,壹直延續到宋元。梧州窯瓷器裝飾簡單,花紋雕琢,格調高雅。
4.嶽州窯:湖南湘陰縣,唐代屬越州,故名嶽州窯。隋代開始燒,唐代盛,五代終衰。主要燒制青瓷,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壹。唐代陸羽說:“越州瓷、越瓷皆青,青有益茶。”從飲茶所需器皿的角度來看,茶聖的陸羽將嶽州窯排在第四位,這表明窯在唐代發揮了突出的作用。窯址位於湖南省湘陰縣城關等地區,稱為湘陰窯。中國的窯名來源於唐代,湘陰在唐代屬越州管轄,故唐代稱嶽州窯。嶽州窯始於東漢,歷經西晉、南朝、隋朝,壹直延續到唐朝。嶽州窯最早燒制的器具,胎是灰色的,胎質不細,釉色以青綠色為主,半透明,多為敞口。自唐代以來,射程有所擴大。當時的茶具是用茶碗、茶壺、茶盒等做成的。多為灰白色,釉色仍以青綠色居多,有玻璃質感。釉片。唐初,嶽州窯瓷器的圓餅底還很流行。上釉方法開始從腰部往下滴到小腹。這是壹個特點。中唐以後,玉壁底圓碗成為其代表作之壹。但在晚唐時期,嶽州窯開始衰落,可能是受附近長沙窯興起的影響。
5.壽州窯:窯址在安徽省淮南市。安徽淮南,唐代屬壽州,故名。隋代開始燒,唐代盛,晚唐終。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壹。壽州窯早期產品有罐、四系瓶、豆、燈等。,有淡藍灰釉和藍釉,胎質細膩。吸水率低,釉色中間偏綠。用還原焰燒制,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和底足不上釉。高峰期的產品有碗、盤、杯、碗、紙條、枕頭、玩具等等。釉色采用氧化焰燒成,有蠟黃、鰻黃、黃綠釉。釉下施泥胎衣,釉層呈玻璃狀。窯為:隋代胎體堅實厚重,胎色青灰色。唐代,胎體顏色為白色和黃色。隋代釉色黃綠,有玻璃光澤,常有小條紋。唐代以黃色為主,釉面光滑透明。大多用了化妝土,有脫釉現象。此外還燒制黑釉瓷器,釉面光滑如漆,少數為醬褐色,有兩種制品,精品為白色。在裝飾工藝上,有印花、橫切、貼花三種,在燒制方法上,都是采用抱珠、疊燒的方法。碗和盤子裏有燒焦的痕跡。
其特征及鑒別要領如下:(1)隋代品1隋代青瓷,胎質硬,胎體厚,胎色青灰色;切面較厚,有大小不壹的氣孔和鐵點。2釉色為黃色或綠色,光澤好。壹般器皿只有壹半上釉,釉面往往有壹個小開口。裝飾方式有三種:印花、橫切、貼花。有荷花花瓣紋、丹仙紋、復弦紋、波浪紋等。在貼花中只能看到草的圖案。圖案的構成往往是帶或花的形式。主要有四大系列瓶、高腳盤、小口罐等。(2)唐代產品1胎體較重,胎色白黃。釉色以黃色為主,釉面光滑,顆粒小,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使用化妝土,但釉面和化妝土結合不牢,有起皮現象。3.三條腿的支釘或串珠用於燃燒,三個支釘或串珠痕跡留在碗和盤子的內側和底部。有碗、燈、杯、碗、紙條、枕頭、玩具等。大部分的容器是平底的,有些底部略凹。碗和燈的邊緣用刀子切掉。紙條是多邊形短流,枕頭是小長方形,都是典型的唐風。
6.洪州窯:位於江西省豐城縣贛江西岸。江西豐城在唐代屬於洪州。始於東漢末年,止於晚唐。主要燒制青瓷,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壹。從東漢末年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南朝、隋、唐、五代,至今已有約800年的歷史。唐初發展較大,胎多為黃白色,有少量灰白色,粗糙但堅硬。主要燒青瓷,釉色壹般較淡,青黃;還有黃褐色、醬紫等顏色。盛唐至中唐,達到歷史上產量的頂峰,造型豐富,有大碗、盤口壺、雙唇壺、杯等。,有的仿金銀器皿,有的胎色和妝土較深,釉色多為褐色。他們都註重裝飾,雕刻花朵和圖案形狀的葉子,沿著物件的外圍墻壁對稱排列,端莊而富有。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唐魯豫《茶經》:“越州、梧州、越州、壽州、洪州...越州瓷和越州瓷都是綠色的,綠色有利於茶,茶是白色和紅色的;中國白、興洲、深棕色;壽州瓷黃,深棕紫;洪州瓷呈褐色,深褐色,不宜泡茶。”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就出土的茶具而言,洪州窯各類青瓷杯可分為開唇、閉唇、卷唇,有鼓腹、切腹、折腹,底腹結合處有螺線,或有假圈足或玉底,紋飾有重圈線、重圈圈點線、重圈水波紋、雙層重圈弦線、篦點線、梅花等。其中提手折腹杯和雙層雙圈紋腹杯,圖案新穎,造型典雅,胎質細膩,釉色鮮艷,用於盛茶,茶汁清澈。它的杯架呈圓盤狀,淺腹,底部為墻形,杯身中央成型壹個圓形凸環,用以支撐杯子,制作精良,設計精良。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曾抱怨洪州窯:“陸羽以瓷色為主要標準,只能算是飲茶人的壹種偏見。”
7.邢州窯:邢州窯,又名“姚興”,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所屬的內丘縣和臨城縣。唐代屬興州,故稱“興窯”。瓷器燒制於唐代,姚興盛產白瓷,這是中國唐代瓷窯的產物。與同代著名越窯生產的青瓷齊名。到了唐代,中國的瓷器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姚興的白瓷生產始於隋代,進入唐代後進壹步發展。到了唐中後期,已經自成體系,可以和越窯青瓷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