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的修建始於永樂四年(1406),完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建館之初,宮殿的匾額上自然只有壹個漢字。
1644年,清軍入侵北京,清朝定都北京。故宮的匾額碑文是用滿文、蒙文、漢文三種文字書寫的,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滿清貴族比較熟悉蒙古語,在政治上、軍事上獲得蒙古各部的支持。
1657年2月7日,順治皇帝頒布詔書:“太廟牌匾停止書寫蒙古文字,只填漢字”。後來,宮匾上的蒙古文字逐漸被取消。
擴展數據
紫禁城的建築規模:
北京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面積72萬平方米。1萬農民工,14年建成,9999間半。根據實際數據是1.977。
當時的故宮前殿要求建築造型宏偉,庭院清朗開闊,象征著封建政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位於紫禁城的對角線中心,每個角上有十個吉祥如意的獸。而後面的皇宮要求有深度和緊湊性,所以東西東六宮自成體系,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