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孔子的中庸,佛教的中庸,老子的中庸。

孔子的中庸,佛教的中庸,老子的中庸。

孔子的中庸之道,即佛教的“中道”,既不虛也不破。

孔子常講“遠離鬼神”,也講“願為仁者,無惡不作”,達到了消除壹切對立的境界。

1,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師傅壹生所學,所修,所教,所傳,都不是自己的。他壹生沒有創造發明什麽東西,都是古代聖賢留下的。他只是用文字記錄下來,傳給後代。《論語》中的許多話,我們相信是幾千年前古代聖賢傳下來的。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49年說的佛經都是古佛說的。他說佛祖說過。佛陀說他對古佛說的經書從來不加壹個字,比孔子的態度還嚴謹。東方和西方的聖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佛性,不增聖,不減全體。以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孟子也說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佛教講“自性、真理、法身。”。。。。。“基督教說終極真理,柏拉圖說真理就在妳心裏。真理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

大道如是,不曾離開我們的心。孔子在《易經》中說:“仁者視之為仁,知者視之為知。”。那又怎樣?“君子”之道,清新。"

在本體論上,孔子說:“我有智乎。”?無知也。.....我已經筋疲力盡了。“孔子說我‘無知’。孔子沒有區分的“知識”,但有兩相歸壹的“智慧”。因為孔子“敲其兩端(極),竭其所能(消滅二元對立,置之不理)”。孔子“窮盡”其“兩端”,意為“中”,“中”意為“持壹”、“得壹”。《中庸》是孔子“抱壹”和“勝壹”的理論基礎。中庸之道的“中”是指宇宙萬物的本體(“中也是世界之大本”),中庸是指本體的互用。中庸,身體也是壹樣的!所以,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能夠達到同樣的情況就是“中庸”!孔子明確指出很少有人能認同這壹點(民不聊生),可見其境界之優雅。

君子中庸,小人中庸。佛陀稱這位先生為“壹個心胸寬廣的普通人。”雖然是個普通人,但他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去追求。追求叫勤奮;要極其勤奮,孔子稱之為“君子中庸,君子中庸。”總能認同中庸之道,佛陀稱之為永不回頭的菩薩。所以君子時有節制,會得三昧,會吃虧,會忍無可忍!

此外,道書上也說:“離道不離。”這類似於佛教的“凡有則空,即空則有”的理論。

2.大學之道,明德,親民,至善。知止然後有壹個決定,然後他可以安靜,然後他可以安靜,然後他可以安全,然後他可以考慮它,然後他可以得到它。

成佛之道,是大學之道,是悟之道。佛教的戒與智,就是儒家的止、定、得,是三個學習過程。明德是眾生所具有的明德,佛教稱之為佛性。“明德”,人皆有足,聖人皆如是,此為自證,不假;正是慧能所說的:“當自性,是自凈;什麽自性時期,這不是生滅;什麽時候是自性,就是自足;自性何期,本不動搖;自足時,可生諸法。”

開悟就是修自己的憑據,回歸自性,回歸本心,達到“至善”。佛教成佛了,徹底解脫了。很明顯,德就是自覺,清楚眾生皆親民。可見,“大學之道”就是自覺,自覺他人,自覺至善。有意識地覺得自己是完美的,就是“止於完美”。

古欲明顯優於世者,先治其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要真誠,先要知道,要知道風格。物盡人皆知,人盡皆知而真誠,真誠而正直,正直而正直,訓練有素而儀表堂堂,儀表堂堂而治理有方,儀表堂堂而治理有方。"

“吳歌”是吳歌的開始和結束,也是事物的結束和開始。佛教從知識到智慧的轉變,是儒家的“就事論事”,突破了二元對立思維。心境壹致,無內無外,才是真正的“明明德”。我理解的外物無非是身色,都是“明德”的“物”。沒有內外,就沒有主客體,也就是我們可以把六識變成奇妙的觀察和智慧。如果這種智慧顯露出來,自然會打破思維的極性。兩相不離,破之,自然“誠”(“知其理而後誠”)。“誠”必然是“正”,心是全身的主宰,心正而明,自性顯露。

“明明德”與智慧之光,觸摸壹切,所以第壹家在壹起;“明明德”歸全家,智德更盛,足以普及全國;各國都“明德”,自然天下太平。這是從外面說的。從內而外,“誠”即我破,“義”即法死。明代的五陰、六入、十二地、十八境界,都是由“明德”之相得來的,不相而異,性而異;相即性,性即相。可謂是“家庭和睦”、“國家治理”、“世界和平”的精髓!從“師事”到“天下太平”,這就是儒家“搞道”和“同道”的過程。發菩提心,力爭上遊,四攝六度,行菩薩道,自覺覺悟他,覺悟他道的圓滿。這就是佛教“從事道”和“與道同體”的修行過程。“方便多”“回報無差別”,所以儒釋道的本質是壹樣的!

《大學》講的是“取經”和“誠”。這裏的‘正念’和大學裏說的‘正念’是壹個意思。心怎麽才能扶正?用儒家的話來解釋就比較好理解了。錯心是為了物欲,也就是煩惱和阻礙;因為妳自己的無知,也就是妳知道的障礙。佛法要打破兩個障礙,心才能得正;儒家講正心,也是為了打破這兩個障礙。“”和“格”是殺生,“武”是物欲,殺生物欲就是破除煩惱障壁。‘知’和‘知’,就是知道什麽是對的,看到什麽是對的,就是打破知的壁壘。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心。如果妳是對的,妳的心中將永遠有智慧。這種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世界的智慧。

這就是慧能的知心見性法。“如果妳能正直,妳將永遠擁有智慧。”比如魯茲的“聞之則喜”,是《壇經》中萬惡之源。看到它不好,所有好的門。“曾子相當於壹場魔術表演。他發明了“慎獨”和“我壹日三救”,相當於魔術表演的“永遠抹不去,不做塵埃”。

3.儒家《易經》也說“思易,無為,默不動,感世。”如果不是世界上最高的神,怎麽會在這裏?“道家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的觀念,天人合壹。現代量子力學用的是“量子糾纏”(無論兩個粒子(同壹個源)相距多遠,壹個粒子的變化立刻影響到另壹個粒子,這就是量子糾纏。),還發現在量子力學中,兩個同起源的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無論相隔多遠,它們始終保持著糾纏關系。如果壹個粒子受到幹擾,另壹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會立即知道。

外界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嗎?有沒有不以人的意誌獨立存在的客觀世界?海森堡的測不準定律告訴我們,量子和粒子的壹切基本狀態都離不開人的觀念、觀測儀器和方法,沒有人的觀測目的和手段,人們無法知道量子是什麽狀態。這與貝克勒認為存在是被感知的觀點很接近。佛教告訴我們,壹切法都是唯心的,三界只知。

很多什麽都沒練過的佛教弟子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極度危險的時候,立刻念壹個咒語,或者念壹聲觀音菩薩的名字,立刻化險為夷。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遙感和交互的事情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雙胞胎兄弟之間,當壹個人經歷痛苦時,另壹個人立刻感受到,甚至有同樣的痛苦;有些夫妻或者父子,當壹方經歷巨大的痛苦時,另壹方很快就能感受到。有壹天早上,我以前的壹個男同事感覺極度難受,心裏壹陣翻騰,好幾次想吐,無法集中精力工作。不久,他母親從老家打來電話,告訴他父親剛剛墜樓身亡。

儒家雖然更註重日常倫理,但也說有無,無無並不否定“存在”。孔子說“本質是物,遊魂是變”。在人事處理上,更多的儒家學者采取直接的方式,而法家勢力強大,佛家技巧嫻熟,方便快捷。

4.子曰:“吾不在乎,吾不在乎,吾不在乎,吾不在乎。”釋迦牟尼佛說:“無我、無我、無眾生、無長生。”老子說:我有大病人,因為我有身體,我沒有身體。我怎麽了?

而《法句經》也說:從前,佛住在的雅宅,有四個和尚。* * *世界上誰最苦?壹句淫欲,壹句饑渴,壹句憤怒,壹句恐怖,* * *。佛陀說:“妳所說的,沒有被研究過。沒有什麽比擁有壹個身體更糟糕的了。饑、渴、怨、欲、恨都是因為有了身體而產生的。身體是壹切苦難的根源,是罪惡的源泉!”

6.佛教金剛經說,真正的修行是從“降服自己的心”開始的,也就是分別“降服”我們凡夫俗子的妄想和執心。

當妳到了阿羅漢的境界,妳就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心,而是“斷”,即脫離“執著的心(壹切與我同生)”而達到“無我”的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如此,所謂心性之學。《尚書·大禹謨》:人心只有危,道只有弱。唯精獨尊,任其目瞪口呆。

孟子說:修身養性。他還說:“盡力而為者,自知其性。知其犧牲,則知其天。”

朱:壹心是萬能的,有心則可以窮。陸象山:道之心外無。自“可欲之善”,至於“至大至聖,至聖至不可知之神”,皆在我心。人心即靈魂,這個道理很清楚;每個人都有壹顆心,所有的心都有壹個理由。頭腦就是理性。

“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陽明認為天地在我心之內,萬物歸我心。沒有心,什麽都沒有。所以他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他還說,“心就是天,妳說出來,天地萬物都要被舉起來。"

7.孟子曰:道在何處,雖千萬人往!道家說:是因為聖人終日行不離壕(雖有榮觀,顏超然。),佛教徒說“若有無數無量眾生,無壹人能滅之。”表面上熱情地去做,心裏卻什麽事都沒有。無為不是消極逃避世界,不做事;這不僅僅是遵循自然規律,而是要不時地移動。聖人孔子也“有所不為”,表面上看似“有為”。這實在是曲解了聖人的本意。《金剛經》也提到“壹切聖賢聖人,皆以無為而為,惟有分別。”聖人雖有不同程度的成聖,但都是忘物忘我,不辱不驚,即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無男無眾生無壽。”在我看來,耶穌也是菩薩。雖然和我們不壹樣,但也是壹種偶然的教導。是壹種說法(帶著西方人的根:當時西方無法接受更高層次的環境和文明),即“以眾生之心應知之事”;最後,主動舍身為義,為眾生贖罪。看來耶穌基督也是壹個打破了“二元對立”的聖人,因為他知道眾生是壹體的,否則他不會放棄自己的身體;如果眾生不是壹,眾生如何能從耶穌的贖罪中獲益?所以判斷真正聖人無為的根本標準是“心”!

“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時,也是“超脫”,以平常心對待。莊子《逍遙遊》:不勸而遍天下,遍天下而不抑郁。要看內外之分,榮辱境界之爭就夠了。況且,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更受鼓舞。全社會的人都在責怪他,他並沒有因此而更加沮喪。他能認清自我與外在事物的界限,分清榮辱的界限,但僅此而已。)

8.佛教的五戒“殺、盜、戒、誓、飲”,相當於儒家的五常:“仁者不殺,義者不盜,禮者不淫,智者不飲,信者不誓。”

佛祖釋迦牟尼長嘆壹聲:厲害!每個人都有如來的智慧和德行,但不是妄想和執著就能證明的。老子也說:我的話易知易行;世上沒有什麽是可以知道的,也沒有什麽是可以做的。

1,道可道,超凡道;名字可以點名,很有名。《道德經》開篇就講了宇宙的道理,直白真實!

無量藏僧問六祖慧能,大師說不識字。她說妳連字都不會讀,怎麽看得懂經書?大師對他說:“諸佛皆妙,與言無關,故妮妮是大異。”。這麽說了好幾年,佛陀居然問:須菩提,雲是什麽意思,如來有說什麽嗎?他說,所有的法都是佛教。佛教徒是非佛教徒。

佛家說“言行不壹,心行俱滅”,“從語、文、心”,還有“妳知道我說的,像木筏比喻。法律還是應該拋棄的,何況違法”,“如如來所言,不可取,不能說違法不違法。”

2、所以“常無欲”見其奇,“常欲”見其憂。“常無欲”的狀態就是“深入般若”的狀態“妙”其實就是現在的量,指的是本來的面目和真實的存在,指的是本來的狀態和屬性。佛教講的是“純凈自然”和“永遠美麗”。

“易”是壹個表面的東西,壹個外在的東西。“常無欲見其奇,常有欲見其悲。”這裏是認識論。佛教中的六根、六根、六塵之間的關系稱為六入口、十二處、十八界,我只用了“欲”字來概括。

“易”沒有思想,沒有行動,沈默不動,是認識世界的壹個道理。如果不是世界上最高的神,也可以在這裏。“無思”、“無為”、“沈默”恰恰是“常無欲”的認知狀態。“感受世界相連的原因”是“觀察奇觀”。《中庸》說:“惟天下之誠,乃能通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基,知天下之教育。”這裏的“誠”也屬於“常無欲”的認知狀態,“知天地之修”屬於“觀其奇”

釋迦牟尼佛總結為:“色心壹切緣,心所造,法壹切緣,唯心所顯。”當妳在心裏的時候,妳都是美好的,真實的,精致的。”而老子總結為:“二者同而名不同,皆謂之玄,玄而又玄,萬奇之門。“這是大智者的心法,也是悟道的見證!

3,所以我有壹個大病人,因為我有身體,而我沒有身體,我的問題是什麽?

子曰:“不在乎,則不必,不在乎,則不在乎我”。“不在乎”,不要沖動,要有冷靜客觀的理性觀察。“不必”,什麽都不用做,要隨緣,什麽都做不了,可以改變心意,沒有固定的方法。“不要那麽固執”,壹個混混就要走到最後。“不要做我”,不要強求我。我們知道我們生來就有自我意識。我們經常在我周圍劃線,以我為中心做事情,以我為中心做出各種情緒反應。其實壹個君子的行為,或者說壹個能做出壹番事業的人,壹定要放下小我,壹定要多為別人著想,滿足別人的願望,讓別人開心,觀察別人的需求。這就是菩薩的恒心。

釋迦牟尼佛說:“無我、無我、無眾生、無長生。”

而《法句經》也說:從前,佛住在的雅宅,有四個和尚。* * *世界上誰最苦?壹句淫欲,壹句饑渴,壹句憤怒,壹句恐怖,* * *。佛陀說:“妳所說的,沒有被研究過。沒有什麽比擁有壹個身體更糟糕的了。饑、渴、怨、欲、恨都是因為有了身體而產生的。身體是壹切苦難的根源,是罪惡的源泉!”

4.“常使人無知無欲”的“無知”,分別是指不應有“無知”和不應有“知識”。因為,“知道自己知道的,就沒有知識了。”“無知”就是沒有“無知”。這是告訴人民不要無知!當我在這裏說“無知”時,我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我看到了什麽。所以老子要人(百姓)化知識為智慧,“常使”(開、顯、悟、入)人“知常、知明”。

“使人無知無欲”正是佛教徒所說的。“知”即見惑,“欲”即思惑。見惑給人帶來“知的障礙”,“思的困惑”給人帶來“慮的障礙”,眾生的壹切痛苦都是這兩種障礙造成的。

老子的“無明”不是“無明”,而是達到真理的聖智,而沒有其他大智慧常人的知識,被如來稱為“無明的基礎”,是我們無法揭示自己奇妙智慧的最大障礙。只有去除這種“知識”,才能擺脫無知的“無知”。所以佛陀說:“知所見即知,即無所知;知見即涅槃,無漏。”“因為妳看不懂法界,所以妳可以說妳的心是否清楚。"

5、常人“常不知,輕舉妄動”,身不由己,二元對立壹會兒認識,壹會兒妄想不斷,這是個糟糕的時代。在活動中,禪師把握時機,教育開學者,同時啄吐,是善用機教的“好時機”。孔子聖人“不怒,不怒,不怒。”舉壹個角不與三個角對立也是“好時機”。

住在好地方,有壹顆善心:壹個赤子之心的人,走到哪裏都是凈土,也就是“住在好地方。”“善心”是真正開啟智慧的解放者。他心胸開闊,身心柔軟,不懂我們就學!

6,見之不見其頭,而後不見其身,固守古法。。前無始,後無終。佛教稱之為“前無始,後無終”,意思是壹樣的。道自古有之。子曰:言而無行。孔子說他只是在重復古代聖賢的話,沒有任何發明。孟子也說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佛教講“自性、真理、法身。”。。。。。“基督教說終極真理,柏拉圖說真理就在妳心裏。真理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

大道如是,不曾離開我們的心。

9.所以聖人終日不離壕。雖有榮觀,顏超然。

總的來說,道家是逍遙的,或者說是與時俱進的,但這句話說明,想學聖人之道的人,要有為世界,為眾生,承擔壹切痛苦重擔的欲望,不能離開這種責任感壹天,也不能離開太久。這就是“聖人終日行不離壕”的初衷。“走壹天算壹天,不離壕”,意思是立誌做聖賢的人,要時刻謹小慎微,有壹種隨時隨地濟世救人的責任感。壹個有真道的人,如果到了這個位置,雖然身在“榮觀”中,但依然淡然,不改本來的淳樸;冉彥安雖在榮華富貴之中,卻依然超脫於物,對自己的成功和富貴樂此不疲。這是有辦法對付自己的人的辦法。這裏的“容觀”的“觀”字是壹個破字,應該讀作古建築的“觀”字,而不是觀賞用的“觀”字。“顏”字,常用作“顏”,意為安靜。

這就是“若有無量眾生無數,無眾生可滅”,真正的無為,無為,無為,心不沾。表面上熱情地去做,心裏卻什麽事都沒有。無為不是消極逃避世界,不做事;這不僅僅是遵循自然規律,而是要不時地移動。聖人孔子也“有所不為”,表面上看似“有為”。這實在是曲解了聖人的本意。《金剛經》也提到“壹切聖賢聖人,皆以無為而為,惟有分別。”聖人雖有不同程度的成聖,但都是忘物忘我,不辱不驚,即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無男無眾生無壽。”在我看來,耶穌也是菩薩。雖然和我們不壹樣,但也是壹種偶然的教導。是壹種說法(帶著西方人的根:當時西方無法接受更高層次的環境和文明),即“以眾生之心應知之事”;最後,主動舍身為義,為眾生贖罪。看來耶穌基督也是壹個打破了“二元對立”的聖人,因為他知道眾生是壹體的,否則他不會放棄自己的身體;如果眾生不是壹,眾生如何能從耶穌的贖罪中獲益?所以判斷真正聖人無為的根本標準是“心”!

“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時,也是“超脫”,以平常心對待。

孟子曰:道在何處,雖千人已去!

10足不出戶知天下;不偷看,看天堂。它很遠,但它知道的很少。是基於聖人做不到,但是看不到,做不到。

道是無所不在的,佛法的道理也是無所不在的,是超越時空的。我不用遠眺,不用去別的世界尋找道和凈土,因為我現在就在道的懷抱裏,我還能去哪裏尋找?!我不用開窗,也不用向外面求助。上壹篇,不用去別的世界找了。下面這篇文章,不用去外面找,也能看到天堂。不做就到了無修無照無收入的境界。

南宋著名新儒家陸九淵說:“宇宙之事,為內政;分內政是宇宙之事。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我們說的是天人合壹,物我之境。主體和客體是道的不同層次,就像壹枚硬幣的正反面。離開自己向外求道,就像從樹邊找魚壹樣,註定是浪費功勞。

11,學習越來越差,以至於無所事事。

妳的障礙越多,妳知道的障礙就越多,妳的頭腦就被越多的障礙所覆蓋。當菩薩的小我和佛法被打破,那就是無為(壹種真正的佛法境界)。所以,佛家說:法律應該被拋棄,更不要說違法了!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維摩詰經典中,沒有其他學習方法。只有維摩詰“沈默”,大智慧文殊嘆道:“好!很好!即使沒有書面語言,也是唯壹真實的方法。”金剛經上說:“若有人講如來之事,乃褻瀆佛。”“須菩提,言者不能言,是名言。”“諸佛皆玄妙,與言無關”《信心銘》說:“言多而慮多,不對應;別擔心,它無處不在。”

《莊子·天道》中桓公與倫邊的對話很清楚。“桓公在班中讀書,輪平在班下。他松開脊柱,把它鑿了起來。他問桓公:“妳敢問大眾的讀者,他們說什麽是邪惡?”公曰:‘聖人之言也。’說,‘聖人在乎嗎?’大眾說,‘我死了。曰:‘惟讀者貴處,古人之惡靈皆已夫矣!桓公說:‘我讀書,輪到我討論!有話就說,沒話就死。“輪平說:‘我也把它看作是大臣們的事。車輪中,徐肯而不固,病苦而不苦。不生病應該是從手上得來的,但應該在心裏。妳不會說話,還有幾件事在裏面。我不能和我兒子比,我兒子也不能受我影響,所以我70歲老了。古人死了才可以傳下去,可是君的讀者,古人的惡靈已經是丈夫了!””的確,在這個公案中,“從妳手裏得到的東西應該在妳心裏,但妳說的話不能說”的微妙之處,只有證人才知道。《論辯》以得心應手的物證,說明心手相連,毫無阻礙,而兩相的語言,卻蒼白無力,無法表達壹相的輕松。這恰恰說明兩相的極性只有想知道才能觀察到(就是不好),而壹相的極性只有不想知道才能觀察到(順手但不能說)。

14,古善是道,不是明人,是愚(樸質,厚樸)。人之所以難治,是因為智慧。所以,以智治國,是國之賊;無智慧治國,是國家之福。

子曰:“人能使之發生,而不能使之為人所知。”這和老子的“過去的善是道,不是明人,是愚人”是壹個道理。“隨遇而安”就是要擺脫人民二元對立觀念的束縛,教育人民“有欲知”的方法是錯誤的,沈溺於感官享樂是錯誤的,不要使人民“有欲”的本能兩極分化,“使人心不亂”。所以莊子稱之為“逍遙遊”,把聖人變成公民,把人民從欲望中解脫出來,把人民從欲望中解脫出來。

自古以來,真正悟道的人,如果要教育或吸收眾生,就不應該表現出更多的智慧和智慧,表現出我是,我能,我慢,我更聰明,我更強大,因為這是人類自我的擴展。不要以為解放者奉行的是愚民政策,而是讓妳回歸到淳樸、淳樸、誠實、正直的本性。

“民難醫”為什麽民難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因為壹個人聰明詭詐,這個世界就聰明伶俐。錯誤的教育方法越多,人就會變得越狡猾,越會鉆法律的空子或犯下智能犯罪。這些都是錯誤的教育教學。“故以智治國,乃國之賊也”。如果妳用世俗的思維和世俗的智慧治理國家,妳就是國家的賊,越治理越亂。這種教育普及不壹定是好的,只是民眾失去了真誠的品質,離道越來越遠。

15,我有三寶,我要留著。壹是善良,二是節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善良是普遍的;節儉是冷漠,是無欲無求,是清凈心;我不敢先為世界做任何事,因為我認識到整個法界都是壹種無私無我的精神。悟道了,就“不與眾生爭”了,就滿足於落後於人了。

16,知道,不知道,上;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病了。

妳知道“妳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識!如果妳知道如何說“哦!我真的不知道。我們講十二緣起的時候講的最深,但是我說這些的時候又被攻擊了!他說:“別的經典不是這麽說的!“好!隨便啦!佛陀講十二緣起,是討論第壹因,最後說到“無明”。正如我在agama的課程中提到的,所有問題的最終答案都是“沒有答案”。問題的最終答案是“沒有答案”。如果妳覺得妳很好,我很有見識,很有見識,什麽都知道,壹方面是因為妳處在壹個無知的世界,而妳不知道;壹方面,妳在表現我是,我能,我慢,只是妳不知道;壹方面,妳處在痛苦的海洋中,卻不知道自己還處於癱瘓狀態。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教徒說:知其所知,則無所知;如果妳知道妳看到了什麽,妳就會涅槃。同理。

17,而且怨氣很大,肯定有更多的怨氣;安可覺得好?持左契,不責他人,是聖人。有德國公司,但沒有德國公司。天道無親戚,常與好人。

用和諧解決恩怨不是最好的辦法,所以不好。因為和解是兩相和諧,不是壹相融合,只有壹相,不分同體,沒有怨恨,更談不上怨恨。老子要求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毫無怨言,這很好。老子主張“以德報怨”,佛陀則主張“人若哀嘆,則同贊”,不怨則以“和”,“人若哀嘆”(打罵),自然視之為贊。“故聖人持左契而不責他人”,擁有債權人的契(約),但無債權請求權。佛教徒稱之為三輪空身(債權債務債,身空無自性),無事可做。不求回報的付出,也不求回報的付出。道和書怎麽會有關系呢?!所以,有路就有路,三輪空,誰也沒有什麽。責任是什麽?有德之人是人性的壹個階段(“有德之約”),無所求無所求,無我無有。在生活中,充滿了奉獻與付出,“行而不爭”,“利而不害”。無德之人執著,分別知其心,所以像追稅壹樣往上爬,往裏攬。他們兩極分化,人我對立,樂而叛逆,私欲無止境,親疏有別,區別對待,違背了天道平等,不同於道的無私、無欲、無為、自然。

金剛經上說:菩提!比如羞辱波羅蜜,不是羞辱波羅蜜。為什麽?崇高!如果我曾經為歌利亞王割身,我在妳生命中的時候,沒有自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長生。為什麽?以前我在解釋壹件又壹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有我,有人,有眾生,有長命之人,我應該是反感的。

如果妳和別人脫節,自然不會對別人苛刻。

雖然歷史上有過風風雨雨,但總的來說,由於佛教嚴謹,邏輯性強,佛陀本人公布的經典多達12部,浩如煙海。晉代王弼讀了老子的《道德經》後說:是圓滿,但不是完美。也就是說,雖然道德經的境界很高,但畢竟字數太少,不能把道的道理講透。只有聖人才能真正理解。而即使是佛經中根適中的人,也能逐漸悟道。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文人無數,或儒入佛,或道入佛。正是在明代學佛之後,王陽明借助佛學了解孔孟學說,發現聖人境界大致相同,把中國儒學發展到最高峰,把孔孟心性論推向極致,為中國文化保存了真骨真血。

所以道無敵,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