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經歷了三次考試,精疲力盡,身體虛弱,就像從地獄裏出來壹樣。
來源:
《宋史選二》:“二年(建言)定詩賦,從義而學。第壹首詩和賦各作壹首。經學義者有三義,於、孟之義各合;第二場比賽壹起討論;第三局,我們下了三步棋。”
《明史選二》:“科舉初設時,初審是要有二經四書壹義;第二場論是壹;三場壹起。”西遊記第九回:“我不管軍民,我有壹個文意通順的秀才,精通三局。我去長安考試了。"
三種歷史詞典解釋
科舉考試術語。指考試次數。唐朝神龍元年(705年),首次確定了“先貼經,後試文、策”的三科制。此後,元明清時期的解考、省考、鄉考、普考都采用三局制,稱為第壹局(或第壹局)、第二局、第三局。
其間,也有不同之處。如北宋熙寧四年(1071),根據王安石的建議,進士改試四局,南宋建言二年(1128),恢復三局制;元朝時,蒙古人和色目人只嘗試過兩種遊戲。三場的具體考試時期和內容因朝代而異。
明清八股文以後,學者們在初始階段側重於四書義和經學,考官們也側重於初始階段而不是鉆研二、三階段。還有,有三個武俠遊戲。見《禮部考》、《省考》、《會考》、《武鄉考》、《武會考》。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