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吟遊詩人的歷史背景

吟遊詩人的歷史背景

吟遊詩人(英文是:bard)原指在凱爾特人中寫作頌詞和諷刺作品的人。推而廣之,泛指部族中擅長創作和吟詠英雄及其業績的詩歌的詩人和歌手。早在公元1世紀,拉丁作家盧卡努斯就把吟遊詩人說成是高盧或不列顛的民族詩人或歌手。

這種習俗在高盧逐漸消失,但在愛爾蘭或威爾士都保存下來。愛爾蘭的吟遊詩人通過詠唱保存了頌詩的傳統。在威爾士,“bard”壹詞壹直是詩人的同義詞;10世紀的吟遊詩人曾分為不同的等級。雖然在中世紀末這類的詩人衰落了,但威爾士的這個傳統保存下來,並在每年舉行的全國詩人和音樂家的賽會上都要慶祝壹番。

據說音樂帶有特殊魔力,吟遊詩人證明了這壹點。吟遊詩人四處遊蕩,收集各種地方傳說,四處傳述。他以音樂施展魔法,讓聽眾時而落淚,時而歡欣,這正是遊唱四海的生活。吟遊詩人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人,因而他們常成為外交官、協調者、傳訊者、密探或間諜。

吟遊詩人的魔法來自內心。心地善良的吟遊詩人可以為不幸者帶來希望與勇氣,並利用擅長的音樂魔法對抗惡徒的奸計。遇到腐敗的地方領主,善良的吟遊詩人會反抗暴政,有技巧地躲避追捕,並鼓舞受壓迫群眾的勇氣。但心懷邪惡者亦能演奏音樂,邪惡的吟遊詩人並不喜歡使用暴力,而是以高超的技巧操控他人的心靈,從癡迷的聽眾那裏收取他們“自願”的獻贈。

吟遊詩人在古凱爾特人社會中享有特權。他們吟詩贊美部族首領,並歌頌英雄事績,慶祝法律的頒行。高盧的吟遊詩人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在蘇格蘭的蓋爾語地區吟遊詩人壹直存在到18世紀。在威爾士,雖然15世紀和16世紀藝術家年會上的競賽十分激烈,但是中世紀以後的吟遊詩人水準還是大為下降。直到今日,要在全國藝術家年會上爭名次的詩人,仍必須按照經典的吟遊詩體,以頭韻和行內韻的嚴謹格律寫詩。

吟遊詩人將冒險視為學習的機會。他們運用自己的技能和能力進入神秘的古老墓穴、尋找失落樂曲、解譯古籍,或旅行到外地、探尋珍禽異獸,並學習新的歌曲與故事。吟遊詩人喜歡與英雄(或魔頭)隨行,以便得到第壹手素材。吟遊詩人若能根據親身經驗敘述神奇的故事,通常可以得到同輩的贊譽。吟遊詩人不斷述說許多英雄事跡,故事中的場景深植很多吟遊詩人內心,讓他們也自認成為英雄。

吟遊詩人學徒通常是從經驗老到的吟遊詩人身上學習技能,並跟隨他的導師,直到有能力開始自己的旅程為止。很多吟遊詩人小時候是孤兒或流浪兒,受到吟遊詩人導師的照顧。由於吟遊詩人常常聚集在非正式的“學院”,所以很容易遇到地方上的知名同行。然而,吟遊詩人沒有強烈的團體意識。事實上,許多吟遊詩人彼此存有強烈的競爭心態,互相嫉妒彼此的名聲,各自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吟遊詩人是歷史上真是存在的,並非只存在於遊戲或是各類虛擬或文學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