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圖解版高中文言文詮釋全解

圖解版高中文言文詮釋全解

1. 求高中常考的 古文詞語解釋

語文高考,文言文閱讀所占的分數高,題型穩定。

這為文言文閱讀復習提供了有利條件,應該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來,文言文閱讀的文章題材都是人物傳記,掌握好這類文章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能有助於學生讀通讀懂文言文。

現將這類重點詞語歸類如下,供同學們復習時參考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2、表官職變化的: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3) 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4) 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5) 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6) 表恢復的:復、還7)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裏、乞骸骨:告病告老請求退休。3.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會狀態的:治、亂、興、盛、衰6.表少數民族的:蠻、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貴、賤、卑、官紳、豪.8.表人物個性的:埂、鯁、耿、(仁)厚、(仁)矜、耿介、靜愨、剛毅、周密、寬厚、骨鯁、正直、愷悌、鯁切、聰、慧、敏、木訥、奸、佞、詐、狡猾、危坐(儼然)、阿諛、獻媚、諂讒、譎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10.跟科舉考試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試11.表受到誣陷的:中、譖、誣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14.表內心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恨)、怨、患、疾、恨、怒、詛15.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16.表寬容的:容、貸、恕、寬17.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18.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切厲、罵、責、罹、戾、詬、謾19..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監獄的:囹圄、獄21.表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絳、縞、縑、繒、蠶、桑、23.表桌床的:案、幾、床、塌..24.表走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25.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說話的:曰、雲、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渝、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27表勸說的:說、勸、規、諷、譏、謗、諫28.跟馬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禦、駕、轅、轍29.表害怕的:畏、懼、憚、駭、患、遽30.表揭發的:劾、訐、揭31.跟皇帝有關的: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禦、詔、召、誥、(駕)幸、膳、對策、輪對、奏、表、疏、32.表朝見的:朝、覲.33.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34..跟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幸、往、經36.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37.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38.表告別的:辭、別、謝39.表暗中的:陰、間、密40.表穿戴的:紈絝、布衣、結、履、印、綬、冠、冕、巾、弁、弱冠、笄禮、免冠、帶41.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42.跟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43.跟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稟、府、荒、欠收、44.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45.表食物的:糗、饌、肴、膳、羞(饈)、蔬、果、脂膏46.表飽饑的:飽、饑、餓、餒、饉47.表容器的:石、斛、觴、樽48.常見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

宰,主持,相,輔佐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太尉:軍事首腦 知州:州壹級行政長官。知,管理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 主簿:秘書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左右拾遺:唐代諫官巡撫:總攬壹省行政軍事長官 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侍郎侍中:官廷侍衛 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太史:記史,管文收 太守:郡壹級行政長官,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知縣:縣壹級行政長官員外部:尚書下屬宦官 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禦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 校尉:漢代軍事長官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 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49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類的詞語:(1)以……稱:因為某些才能而被人稱贊。

例:(毛玠)少為縣吏,以清公稱。《三國誌·毛玠傳》(2)以……聞:因為某些才能而聞名。

例:無何,宰以卓異聞。《促織》(3)異:認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荊州,聞其為張羨謀也,異之,辟為丞相掾主簿。《三國誌·魏書·恒二陳徐衛盧傳》(4)見知:被人所知。

例:(田單)為臨淄市掾,不見知。(2001年高考卷)50.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類的詞語。

(1)害:嫉妒。 例:馮敬之屬盡害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2)短:說某人的壞話。 例: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

《新唐書·郭子儀列傳》(3)隙:與某人有隔閡。 例:融與郗慮有隙。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4)刺:①指責。例:刺諸縣短長。

(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例:刺入即出見之51表示辦案或犯罪遭審判。

2. 誰有高中120個文言實詞的解釋和例句

120個文言實詞(壹)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壹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通“薆”。

隱蔽,躲藏) 2-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安全) 3然後得壹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裏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裏)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3-倍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壹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陪鄭(通“倍”,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即用兵的壹般原則和方法,兵力十倍於敵時就包圍它,五倍於敵時就進攻它,兩倍於敵時就分化它,以造成絕對優勢,然後將其各個擊滅。和敵人勢均力敵時有戰勝敵人的能力,數量少於敵人時有騷撓(“逃”為“挑”之借字,訓為“撓”)敵人的能力,力量弱於敵人時有避開敵人的能力。

) 4-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助詞)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壹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幹)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後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邊界地方,名詞)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諱。

(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動詞)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名詞作動詞)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8-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名詞)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詞)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名詞) 4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動詞)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動詞)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動詞) 9-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形容詞)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形容詞)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動詞) 11-曾 1曾不能毀山之壹毛(副詞,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於"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副詞) 3而侯生曾無壹言半辭送我(竟然,副詞) 4是高、曾時為壹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名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動詞) 12-乘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冒著,動詞)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壹車四馬為壹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數詞) 13-誠 1帝感其誠(誠心,誠意,名詞)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副詞)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果真,如果,連詞) 4誠心誠意(真誠,形容詞) 14-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名詞)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名詞) 15-辭 1而侯生曾無壹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壹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16-從 1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隨,帶著)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介詞)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

3. 高中文言文重點、常用字詞解釋

《燭之武退秦師》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壹 (例:貳則疑惑。

《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本文: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國以鄙遠”)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史記·扁鵲傳》)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 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

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 (例:《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 ④損害,衰敗。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7.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8.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9.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代詞,為什麽)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代詞,哪裏)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 10.其 ①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11.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荊軻刺秦王》 1.親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動詞,親近,接近。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名詞,父母。

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 副詞,親自。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詞,親生的。

2.深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形容詞,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形容詞,深刻。

夜深忽夢少年事 形容詞, ( 時間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詞,深度。

壹說,形容詞。 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深失所望 副詞,很,十分。

3.解 可以解燕國之患 動詞,解除,解救。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動詞,此用本義,用刀剖開動物肢體。

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 動詞,分開。 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 動詞,解釋。

毀其盆,解其棕縛 動詞,解開。 土崩瓦解 動詞,分裂,渙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動詞,解答。 謂顏太師以兵解 動詞,解脫軀殼而成仙,解脫。

緝捕使臣已將秋公解進 動詞,解送,讀jiè。 解元 鄉試中第壹名為“解元”,讀jiè。

4.教 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曲罷曾教善才服 動詞,使,讓,jiāo。

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 名詞,教化。讀jiào。

十三教汝織 動詞,傳授知識技能,讀jiāo。 5.敢 人不敢與忤視動詞,有勇氣做,敢於。

進止敢自專 副詞,表反詰語氣,為“豈敢、不敢”的省詞。 《鴻門宴》 1.軍 沛公軍霸上: 名詞作動詞,駐紮。

從此道至吾軍: 名詞,軍營。 初壹交戰,操軍不利: 名詞,軍隊。

勇冠三軍: 名詞,軍隊的編制單位。 2.擊 急擊勿失: 動詞,攻擊,攻打。

因擊沛公於坐: 動詞,殺。 秦王不肯擊缶: 動詞,敲打,敲擊。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名詞,碰撞。 3.內 毋內諸候: 內,通“納”,動詞,接納。

簾內擲壹紙出: 名詞,裏面,與“外”相對。 內無法家弼士: 名詞作狀語,在內部。

色厲內荏: 名詞,內心,心裏。 4.如 勞苦而功高如此: 動詞,像。

沛公起如廁: 動詞,往、去。 固不如也: 動詞,及、比得上 《蘭亭集序》 1 之 ⑴所之既卷(動詞。

4. 經典文言文 有翻譯並且有註釋和講解

傳說有壹種蟲子,叫做“怪哉”五官皆有,是怨氣所化。

東方朔的解釋並不科學,不足為信。但他這樣說,實際上是借古諷時,婉諫漢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殘害無辜,引起民眾的怨恨和反抗。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正因為“眾庶愁怨”,應引以為鑒。 更加具體的解釋: 東方朔與“怪哉”故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壹百四十,《鑒戒錄》條下曾雲: “蜀何光遠撰。

東方朔辨怪哉蟲事(案:小說已佚,此條見《太平廣記》四百七十三),已為附會”。 這裏提到的“小說”,當為南梁殷蕓編纂的《小說》,雖然早佚,但我們卻能看到輯本。

除魯迅、余嘉錫外,周楞伽也有輯本。在周楞伽輯本中,“怪哉”故事本自《說郛》,原註為“出朔傳”,我估計是指《東方朔別傳》: 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牙齒耳鼻悉盡具,觀者莫識。

帝乃使朔視之,還對曰:“此‘怪哉’也。昔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鹹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果秦故獄。

又問:“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果糜散矣。

(《殷蕓小說》卷二第60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初版) 這個“怪哉”故事,是東方朔故事的極品之壹,由此可見,其編纂者殷蕓著實了得。周楞伽輯註《殷蕓小說》前言引《南史》等,說他“性情灑脫,不拘細節”,從這則小品看,殷蕓還有難得的想象力,超群的諷刺力,才能把它編寫得這麽精彩。

或許,正緣於此,它在多次在別的書中出現吧。目前,我搜集到的僅這五種版本: 1.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此地必秦之獄處。”

即按地圖,信如其言。……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七十三,出《小說》) 2.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中有蟲覆地,如赤肝。朔曰:“必秦獄處也。

夫愁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麋。

賜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故也。

(《太平禦覽》卷八百壹十八·布帛部五) 3.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中有蟲,赤如肝,頭目口齒悉具,先驅馳還以報,上使視之,莫知也,時朔在屬車中,令往視焉,朔曰:此謂怪氣,是必秦獄處也,上使按地圖,果秦獄地,上問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積憂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賜朔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也。(《藝文類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禦覽》卷八百四十五·飲食部三亦引,辭稍異) 4.《郡國誌》曰:雍州鹹陽縣北十五裏長平阪,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

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

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禦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5.《廣五行記》曰:漢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鼻盡具。

觀者莫識,帝使東方朔視之,對曰:“此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死,鹹仰首嘆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獄處。”

朔又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當消。”於是取蟲致酒中,須臾糜散。

(《太平禦覽》卷九百四十四·蟲豸部壹) 其中,第壹種本《小說》,字詞差異不大。第二、三種皆本《東方朔別傳》,彼此卻有些差異:前者說“有蟲覆地”,後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說“夫愁者”,後者說“夫積憂者”。

第四種所本的《郡國誌》,大概是晉司馬彪《續漢書》中的《郡國誌》。如此,是書對“怪哉”的記載要比《異苑》早多了。

第五種所本的《廣五行記》,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種都要文壹些。《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二十有壹篇《異疾絳州僧》,亦引自是書,全文如下: 永徽中,絳州有壹僧病噎,都不下食。

如此數年,臨命終,告其弟子雲:“吾氣絕之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終而卒。

弟子依其言開視,胸中得壹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弟子致缽中,跳躍不止。

戲以諸味致缽中,雖不見食,須臾,悉化成水。又以諸毒藥內之,皆隨銷化。

時夏中藍熟,寺眾於水次作靛,有壹僧往,因以少靛致缽中,此蟲恇懼,繞缽馳走,須臾化成水。世傳以靛水療噎疾。

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號(永徽元年為650年),此書又被《廣記》征引,必為唐人作品。從這篇《異疾絳州僧》看,文筆同樣不暢。

絳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節,與酒消怪哉的情節類似,說不定該書專收藥水治病之事呢。 現在,就以最早的《郡國誌》為本,看“怪哉”故事後來是怎麽變化的: 《郡國誌》曰:雍州鹹陽縣北十五裏長平阪,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

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

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禦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從這裏,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自然也沒有仰首嘆怪哉的描寫,諷刺藝術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沒有。

“長平阪”,在《殷蕓小說》、《廣五行記》中都找不到; “蟲覆地,赤如生肝”的細節,則被《殷蕓小說》、《廣五行記》簡化或改寫:《殷蕓小說》僅說“有蟲,赤色”,更加晚出的《廣五行記》說“有蟲,赤色頭”,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