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後期開始萌芽
夏代初步發展
商周鼎盛
春秋戰國繁榮
秦漢變革、中興
兩晉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
宋元明清仿古和作偽
石、木、蚌、骨器——金屬器物,最先出現的是銅制品。銅器的出現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到壹個新的階段,歷史進入壹個新的時期。原始社會後期的歷史條件為冶銅術的發明提供了以下物質基礎:
首先: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於農業的發展,農業經濟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隨著勞動效率的提高,人們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剩余產品,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對生產工具的鋒利與堅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由於剩余產品的增多,給人們追求美的願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質條件。農業、手工業的分工,使金屬制造業與制陶、玉石、紡織業壹樣,成為獨立手工業部門。
其次,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人們為了制作石制農具、工具和武器,在開采和選擇石料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和認識了含有銅質的石頭和自然銅,或銅錫混合的礦石。為了能從礦石中冶煉出銅,人們把長期燒制陶器的生產經驗用在冶銅上。燒制陶器的溫度壹般在950℃---1050℃,銅的熔點在1080℃,兩者的溫度已經相當接近了,這樣就為冶煉銅礦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燒條件。
最後,原始社會後期,人們能制作多種工具、武器與生活用具,人們已經嫻熟地掌握了磨光和鉆孔等技術,並且造型準確。特別是在玉器的制作上,已經運用了切割、雕琢等壹整套技術。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藝水平。為銅器的制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壹節 青銅器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壹、青銅與青銅時代
青銅是指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的合金,如銅與錫的合金為錫青銅,銅與鉛的合金為鉛青銅,其它還有鉛錫青銅、鎳青銅等。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古稱金或吉金,其化學成分是錫青銅和鉛錫青銅。
人類最早使用的銅是自然銅
伊拉克:劄威?徹米 公元前壹萬年至九千年 自然銅做的裝飾品
伊朗:阿裏?喀什 公元前約九千年或前七千年 自然銅裝飾品
埃及進入銅石並用時期是公元前四千年。
青銅時代:在人類技術發展的階段中,使用青銅兵器和工具的時代,就稱為青銅時代。
中國青銅時代:以大量使用青銅生產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銅禮器為特征。
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
高峰: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鑄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誌而達到高峰。戰國晚期,冶鐵業出現,高水平的青銅冶鑄業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
二、青銅器的發現與研究
《漢書?郊祀誌》記宣帝時美陽獻鼎。張敞根據鼎上的銘文建議:“臣愚不足以跡古文,竊以傳記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揚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藏之於宗廟也。今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於宗廟。”
宋代青銅器的研究有了很大發展,與這壹時期科學技術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和活字印刷、拓印技術等的發明推廣分不開。
呂大臨《考古圖》 王黼《宣和博古圖》
清代由於訓詁學的發展,青銅器銘文成為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對象。
青銅器的收藏和青銅器銘文釋讀之風大為盛行,青銅器圖像和文字考訂的著作也逐漸增加。 乾隆年間《西清古鑒》《西清續鑒》《寧壽鑒古》
青銅器作為壹門綜合研究的學科,是由郭沫若、容庚奠定基礎的。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彜器形象學試探》,對兩周青銅器銘文作了系統的斷代研究。郭沫若把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與古代歷史的研究更明確地結合起來,並企圖解決古代社會的性質問題。容庚的《商周彜器通考》在當時條件下把青銅器的彜器部分作了盡可能的綜合考察,進行了縝密的論證,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現代科學技術、新的測試手段應用於青銅器的斷代、鑄造,乃至樂律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青銅器科學研究與科學的考古發掘相結合的時期。
三、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青銅生產工具,生產工具包括手工工具和農具。這壹類器物的形式和數量,體現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壹個重要方面。沒有相應的青銅生產工具,就不可能有商周時代程度更高的生產分工和為古代社會的文明創造更多財富。
對商周青銅手工工具和農具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對各種工具的形式作斷代研究,同時對它們的使用對象和效能也要進行研究。即勞動模擬實驗。整理、統計和研究陶範對於我們了解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對青銅工具的成分還要進行化學或物理的系統分析。
2、青銅兵器,青銅兵器是奴隸主貴族軍隊的必要裝備,對奴隸貴族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青銅兵器的生產數量很大。
商周青銅兵器的研究,是商周兵器史、戰爭史研究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對各種兵器的變化式樣要進行研究。兵器的形制隨著使用經驗的豐富而逐漸有所改進,因而促使兵器形狀的進化。研究青銅兵器各個時期的特點,探索各種兵器變化的序列,這個序列必然反映兵器改進的進程。對青銅兵器的成分的分析,比之青銅禮器的研究具有特殊性。兵器是靠它的合金質地和式樣完善來取勝的,尤其是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各類兵器合金成分大有改進。對於兵器的制作,使用的是當時最新、最先進的鑄造方法,其中有的是提高兵器物理性能的,也有的是為了起到裝飾的作用。這裏保存了許多極為寶貴的鑄造學中的遺產。
3、青銅禮器,青銅禮器壹直是青銅器研究的主體,是研究商周禮制最重要的實物資料。
禮器的分類斷代是至關緊要的,這是青銅禮器研究工作的基礎。在青銅禮器的各個類型中的基本器形變化,都有其客觀的發展序列。在各個序列中應有時間或王世明確的標準器。標準器對於青銅禮器的分類、分型有著重要的意義。
青銅禮器也稱為彜器,彜的意思是常,以鐘鼎為代表的宗廟常器,也就是青銅禮器。禮器所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凡是可以體現“禮”的器物,都在它的範圍之內
4、銘文,指商周青銅器上所有鑄造和刻鑿的文字,其中主要是青銅禮器的銘文。有許多可以視為信而有徵的歷史文獻。東周時代不屬於禮器的青銅器上,也有內容很重要的銘文。
青銅器銘文的研究,是青銅禮器研究的重要部分。青銅器銘文因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而顯得特別重要。同時,商周青銅器銘文都是當時語言的記錄,保存著大量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方面的資料。長期以來,形成了壹門獨立的青銅器銘辭學。青銅器銘文是我國現存最古的文字之壹,商代的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並存。研究青銅器銘文的重點,是與周禮相聯系的史料研究。
5、青銅藝術,從造型藝術觀點來看,許多青銅器又是工藝美術品。商周青銅器藝術裝飾承接新石器時代藝術的若幹傳統,經過長期綿延不絕的變化,形成獨特的體系,成為中國藝術史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青銅藝術研究包括青銅器單個紋飾、整體的造型和綜合的青銅藝術的研究。紋飾的結構特征,經常用來判斷器物的相對年代。另外,紋飾的表現手法如平雕、浮雕、高浮雕等,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要根據考古資料和銘文內容的研究來確定具有各種特征紋飾的相對年代,然後形成序列。青銅器的整體藝術造型,主要是器物的形象特點,各種附飾和紋飾的整體適應性水平。
6、青銅樂器,由於青銅器編鐘出土資料漸多,提供了對青銅樂器的組合及其用途的研究的可能性。
由於隨縣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帶動了對古鐘的音高和音律的聲學研究。其它地區各種形式樂器的發現,對青銅樂器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對各種青銅樂器器形的發生、發展、組合數目和在音樂演奏中的作用等進行科學的探索,力求對古代音律的發展水平做出正確的估計。
7、青銅鑄造技術,青銅的冶煉,是人類改造自然物質的第壹批成果之壹。古礦井的發現,各種鑄造方法,各種青銅的成分,陶範和失蠟法澆鑄工藝等,都是鑄造技術探討的重要問題。
冶金史的發展,就是從冶鑄青銅開始的。青銅鑄造技術的研究,不僅要對古代技術所達到的高度做出具體而正確的解釋,研究的成果還可以為現實的生產服務。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標誌著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古代煉爐的構造、冶煉的方法、原料、燃料、澆鑄的形式和合金成分等,都需要進壹步的研究。
鑄造壹件好的銅器最基本的關鍵是陶範配制的成分、工藝、火候和質量。因此,對於陶範本身的研究就非常重要。青銅的合金成分比例壹般比較復雜,春秋中、晚期技術發展較快,出現了用特殊的鑄造方法使器物的外表產生具有優良的抗腐蝕性能,這些都需要作詳細而準確的科學分析和研究的。
8、華夏族以外的青銅器,中原地區以外的古代邊遠部族鑄造的青銅器,有著濃重的地方風格和獨特的形式,也體現了與華夏族之間的文化交融。這些不見於文獻記載的青銅器,是認識和研究華夏族以外各部族物質文化的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也是青銅器研究的壹部分。
9、青銅器辨偽,作為壹門獨特的學科,青銅器的辨偽也是不可缺少的。青銅器的作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傳世的青銅器,至今仍大量地存在著,各種作偽的技巧達到了亂真的程度,在壹些重要的著作中,有時也不可避免地引用贗品,這給研究工作帶來了壹定的難度。要辨別各種作偽的技巧及特點,就必須對傳世的青銅器作深入的研究。
青銅器研究的對象,將會隨著資料的豐富和工作的深入而有所發展。青銅器研究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它既有屬於社會科學範疇的,也有屬於自然科學範疇的,還有兩者相結合的“邊緣科學”。目前青銅器研究已經成為壹門多課題的綜合性學科。而青銅器研究的任務,產生於對青銅器各個方面問題不斷深入探討的過程中,產生於新發現的考古資料的啟示中。
第二節 青銅器的分類
青銅器的分類,主要是為了清楚地區別青銅器的性質和作用,有利於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體系。
具體分類如下: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農具與工具、貨幣、璽印符節、度量衡器、銅鏡等。下面就各類器物的名稱、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體介紹:
壹、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 、簋、盨、簠、敦、豆、匕 等。
(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魚肉的用途。形狀大多數是圓形、三足、兩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圓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圓形鼎的器身,壹般為盆、盂的形狀。方形鼎器身壹般呈鬥狀。最早的銅鼎都是仿照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明尊卑,別上下”,即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象征。據禮書的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第壹鼎是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等;諸侯壹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壹鼎的,鼎實為豕。
(2)鬲:煮粥器,新石器時代已經普遍使用陶鬲。《爾雅?釋器》指款足鼎謂之鬲。《漢書?郊祀誌》謂鬲為空足鼎。可見鬲的形狀是似鼎而足空,足空則煮水易熱。最初形式的銅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還有壹種方形的鬲,鬲體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有門可以開合,門內可以放入木炭。
(3)甗;蒸飯器,全器為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稱為甑,下體為鬲,用以煮水,中間的箅通汽以蒸於甑。其形制有圓形、方形;有上下合體的,有上下分體的。漢晉以後甗的鬲足就沒有了,這種無足鬲則稱為釜。甗是絕大多數殉葬青銅禮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壺、盤、 組成壹套隨葬禮器,主要出土於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4)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飯食的器具。銅器銘文中的簋字壹般都寫成“?”,古籍中寫成“簋”。其用途相當於現在盛飯的大碗。多數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兩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壹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據文獻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考古發現也證明簋以偶數出現的時候為多。
(5)簠: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稻、梁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簠簋”。鄭玄註:“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梁器。”在實物中見到的簠都作長方形,口外侈,有蓋,蓋與器大小相同,合上為壹器,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這壹特點,在古器物學上又稱為“卻立”或“卻置”。器、蓋各有四短足。簠在經籍中稱為“胡”或“瑚”,又有稱為“匡”的。
(6)盨:是盛放黍、稷、稻、梁飯食的器具。形似簋而橢圓,斂口、鼓腹,兩旁有獸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上有蓋,蓋上有作矩形的四足或可提拿起的圈形足。蓋也可以仰置盛物。盨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主要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壹般成偶數組合。
(7)敦:盛放黍、稷、稻、梁飯食的器具,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其基本形制為圓腹、二環耳、三短足、有蓋。有的敦為“上下圓相連”形,即通常所說的“球形”或“西瓜形”的敦。蓋與器特點完全壹致,使用時可分壹器為兩器用,提高了器物的使用價值。古人又稱壹種無足的敦為廢敦。敦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以後消失。
(8)豆:專備盛放腌菜、肉醬等和味品的器皿。從甲骨文和金文看,豆最早可能是盛黍稷之器。豆的基本形制是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長握稱“校”,握下圈足稱“鐙”,青銅豆出現在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
(9)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工具,古文獻中多有記載,《儀禮?少牢饋食禮》鄭註雲:“匕所以別出牲體也”。可見匕的用途為挹取飯食和牲肉。考古發現的匕常與鼎、鬲等器物***出,如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的鬲就附有匕。匕體壹般為橢圓形,後有柄,為挹取方便,有的匕體前端作成尖形。柄常常雕鏤出很精美的花紋,禮稱這種雕鏤柄的為“疏匕”。
二、酒器。飲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統稱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觶、尊、觥、卣、盉、方彜、罍、壺、勺等。
(1)爵:最早出現的禮器。爵由銘文證明,為用於宴飲酌酒之器。其形制為圓形,平底或凸底,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後有尖狀尾,以均衡流的重量,起到全器平衡的作用。爵的壹側有鋬,下面有三個高尖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此為商和西周早期的***同特點。
(2)角:飲酒器。《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鄭玄註:“四升為角”。與其它酒器組合。角的形制似爵,但無兩柱,兩端都是尾。
(3)斝:溫酒器。王國維《說斝》引羅振玉之說,認為經籍飲器之散為斝之訛。斝的形狀似爵與角,與爵、角主要不同點是無流無尾,僅在口緣上有兩柱。腹的形狀為圓形、平底。
(4)觚:飲酒器。傳世的數量很多,考古發掘時,經常與爵***出。形狀似喇叭,壹般是細長身,大侈口,圈足,在長身上常有凸起的棱作為裝飾,這與鑄造時範的接榫有關系。
(5)觶:飲酒器。青銅器中習稱的觶有兩類,壹類是扁體的,壹類是圓體的,形似小瓶,侈口、圈足。此兩類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後者且沿用至東周。
(6)尊: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金文中稱禮器為尊彜,尊象雙手奉酉形,彜象雙手獻瀝血的雞,即尊酒奉雞牲祭祀之意。尊彜是祭祀的禮器之***名,是指壹組祭器,而不是指某種禮器的專名。諸凡酒器食器,金文中泛稱為尊彜。尊的形制最常見的有圓形、侈口、圈足的,也有侈口方形的尊。另外,在尊壹類的器物中,還有壹些鳥獸形狀的,即所說的鳥尊、象尊,這應該是尊的壹種特殊形制,統稱為鳥獸尊。它們的用途均為盛酒器。
(7)觥:盛酒器。器形特征是形似匜,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把手,有蓋,蓋作成有角的獸頭形或作成長鼻上卷的象頭形。觥出現於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8)卣:盛酒器。卣是專用以盛酒的祭器。卣形制似壺,但有提梁,故俗稱提梁卣。卣腹的形狀很多,或圓、或橢圓、或方形,也有作成圓桶、鴟 、虎吃人等形的。
(9)盉:盛酒器或酒水調和的器具。盉的形狀教多,壹般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把手,有三足或四足。也有流在頂上的異形盉,以及圓腹有螭梁的盉。青銅盉的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
(10)方彜:盛酒器。彜,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統稱。《爾雅?釋器》:“彜、卣、罍,器也。”郭璞註:“皆盛酒尊,彜其總名。”在古籍和銅器銘文中未見以方彜為禮器的名稱,宋人以這類器形體作方形而定此名。其特征是高方身,帶蓋,蓋似屋頂形。腹有直、有曲,有的還從腹旁有兩耳上出,蓋與腹大都相對應地有四條或八條棱脊。商代早期已經有陶質的類似方形器的出現,但已發現的青銅方彜出現於商代晚期。
(11)罍:盛酒器。《說文》曰:“罍,酒尊。”罍又兼可盛水。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寬肩,肩上有二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這兩種形狀的罍,常見在壹側的下部有壹個穿系用的鼻。罍的器形,見於商代晚期,它的流行時間至春秋中期。
(12)壺:盛酒器。《周禮?秋官?掌客》:“壺四十。”鄭玄註:“壺,酒器也。”《詩?大雅?韓奕》:“清酒百壺。”金文壺字象有蓋兩側有系和腹部龐大的容器,故壺可以視為長頸容器的統稱。古代酒的品種多,故酒壺的器形也各有不同。青銅壺在歷史上使用的時間自商至漢代或更晚。壺的樣子很多,有圓形、方形、扁形和圓形帶流的壺等多種形狀。
三、水器。水器中絕大部分用於盥洗,故亦稱之為盥器,大致可分為承水器、註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種,包括盤、匜、盂、鑒、缶(fou)、瓿(bu)等。
(1)盤:承水器。商周時宴饗用。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 盥卒,授巾。”此外,盤還可用來裝冰。商代晚期逐漸開始流行,戰國以後,沃盥之禮漸廢,盤也被洗代替。
(2)匜:盥手註水之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
(3)鑒:《說文》:“鑒,大盆也。”用作盛水,並可沐浴。在銅鏡尚未盛行時, 古人也用鑒盛水照容貌。
四、樂器。包括鐃、鐘、鉦、鼓等。
(1)鐃: 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壹,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鐃形似鈴而較大,身體短寬, 口部呈凹弧形。《周禮?地官》“以金鐃止鼓”。即退軍時用以指示停止擊鼓的。也用於祭祀和宴樂。
(2)鐘:祭祀或宴饗時用的青銅打擊樂器。鐘的形式是從鐃演化而來。
(3)鉦:古代行軍所用樂器。形體似鐃,比鐃高大厚重,俗稱大鐃
五、兵器。包括戈、矛、戟、鏃等。
(1)戈: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壹種。古稱勾兵。由戈頭、柲、帽和 末的鐏構成。商和西周 帽大多為木質。
(2)矛:用於沖刺的兵器。
(3)戟:戈與矛的合體。兼有勾、刺兩種作用。
(4)矢鏃:遠射兵器。
六、雜器。包括生活用具、 車馬器、貨幣、璽印等。
(1)鏡:古代照面的用具,壹般呈圓形,正面光潔,背面有紐可穿系。
齊家文化:
殷墟:素背,鏡面較小 春秋:數量不多
戰國中期:盛行期,數量大增,制作精巧美觀,背面圖案多幾何紋和動物紋,無銘文
漢:西漢至東漢早期,銅鏡逐漸變厚重,背面多鑄吉祥語。王莽時出現紀年銘銅鏡。西漢時“透光鏡”
隋唐:銅鏡的再盛時期。種類繁多,葵花鏡、菱花鏡、人物故事鏡、狩獵騎射、海獸葡萄鏡等
宋:仍流行菱花鏡 元以後鑄鏡技術逐漸衰退
(2)帶鉤:束腰皮帶壹端的掛鉤,古稱鮮卑師比頭,初為北方草原民族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傳入中原,壹直沿用到漢代。基本形制為下端有釘柱釘於皮帶的壹頭,上端曲首作鉤,用以鉤掛皮帶的另壹頭,中間有鉤體,側視呈S形。
(3)薰爐:漢晉時期薰香用具,也稱博山爐。
(4)貨幣: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主要有布幣、刀幣、貝錢和圜錢。
布幣—仿照青銅農具鏟的形狀鑄成,原始空首布出現在西周時期,大量鑄造在春秋時期,式樣與銅鏟相同。戰國時期布幣改制,銎部扁平成壹體。
刀幣—仿照刀鑄造的,齊大刀,燕小刀(明刀)
貝幣--,俗稱“鬼臉錢”或“蟻鼻錢”,流行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圜錢—仿照圓形玉璧。
(5)符及璽印
符—傳達命令或調遣兵員的憑證,壹符分為左右兩半,分存兩方,使用時兩半相合,稱為“符合”,表示命令驗證可信。 因狀若伏虎而又名虎符。盛行於戰國、秦、漢。
璽印—官私書信往來和相互交往的憑證。
第三節 青銅器花紋
壹、 獸面紋。舊稱饕餮紋。
二、 龍紋
三、 鳳鳥紋
四、 各種動物紋
五、 火紋
六、 幾何紋
七、 人物畫像
第四節 青銅器銘文
壹、銘文的產生與發展
青銅器銘文又稱金文、鐘鼎文。商代到春秋時期的銘文壹般是鑄成的;戰國秦漢時期的銘文大都是刻成的。
銘文的產生與發展,與文字的發生發展以及青銅器的鑄造技術進步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商代中期以後,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有較大發展,甲骨蔔辭的書契也迅速發展,銅器銘文的鑄造也開始興盛起來。但每件器物的字數壹般只有壹個字,二三字。多者四五個字,到商末時,也沒有超過五十個字。這個時期的銘文壹般都鑄在器物不明顯部位,所鑄刻文字有表示族名、祭器、宴饗、狩獵、戰爭、職官名等內容。
西周是青銅器銘文大發展的時期,銘文從性質、內容、形式、數量甚至書體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記載有王室的政治謀劃、歷代君王事跡、祭典訓誥、宴饗、田獵、征伐方國、賞賜冊命、奴隸買賣、土地轉讓等內容。
春秋時期青銅器的銘文出現了隨意性,大都為聯誼婚姻、誇耀祖先等內容。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簡冊帛書通行,文字日見繁復,經過千余年的發展變化,青銅器銘文逐漸走向衰落。
二、青銅器銘文格式
1、徽記 2、祭辭 3、冊命 4、訓誥 5、記事 6、追孝 7、約劑(個人之間)、律令(政府的法律條令) 8、物勒工名(器主、工師、工匠、器物放置地點、容量、重量等)
三、銘文的內容
1、王室祭典
2、戎事
第五節 青銅器的鑄造技術
壹、商、西周時期的鑄造技術
壹模壹範
二次鑄造
加工磨礪
二、春秋時代的鑄造技術
失蠟法
錯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