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讀作yǎ或yā,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最早見於金文,《說文》中本意是烏鴉,讀作yā。後假借指正確的、規範的,引申為高雅、文雅等義,讀音轉變為yǎ,雅的多音字組詞和拼音如下:
1、yǎ - 雅興(文藝、藝術方面的興趣愛好);雅間(高雅、精致的小房間)。
2、yā - 雅琴(壹種樂器,又稱箜篌)。
3、yà - 雅觀(優美高雅的景象);雅量(高尚、寬廣的胸懷)。
需要註意的是,在壹些詞語中,“雅”可能作為壹個部首存在,如“鴉雀無聲”中的“鴉”,在這種情況下,不算是多音字。另外,在漢語中,多音字的使用非常廣泛,而同壹個字的不同發音往往會對應不同的含義。因此,在學習和使用中,需要特別留意多音字的發音和含義的區別,以避免理解上的混淆和錯誤。
雅字的古籍解釋
形聲字。從隹,牙聲。牙為牙齒之象,於雅表音,雅與牙聲韻並同。雅的源頭、聲首是牙,見於春秋金文。可能是牙的象形性不夠明顯,故在戰國時或疊加象形字齒者,此後這兩種結構都曾作為聲首造字。古初以牙為雅,後乃為造今字。牙的異體字也曾造出形聲字,不過沒能持續傳承。
以雲夢秦簡為代表的從隹,牙聲結構居於主流地位,並被《說文》所認同和采納。隸變時,聲旁牙或作近似於“身”、“舟”、“耳”等,但最終還是與它們區別開來,楷書作雅,是小篆的筆意、筆勢變化而來。《四聲韻》中所收錄的是“疋”的本字、“雅”的同形字,假借用作雅,非雅之正字,故不列入雅字譜系。
《說文》中雅的本義是烏鴉,後以“鴉”為此義正體,讀yā。假借指正確的、規範的。《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引申指高雅、文雅。《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引申指近正,可資取法,訓詁書有《爾雅》、《廣雅》等雅學類。又引申指素、素常。以上讀yǎ。又通“牙”,是小孩的意思。
漢王充《論衡·自紀》:“以聖典而示小雅。”“小雅”即小伢,是對小孩子的稱呼,古作“牙”。此義讀yá。古漢語中“雅”常用義有二:壹是形容詞,純正的、合乎規範的。這壹意義在現代漢語引申為文雅、雅致。二是副詞“向來”、“十分”,這壹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