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禁忌?具體方法有哪些?

什麽是禁忌?具體方法有哪些?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避免君主、長輩“避諱”的要求。通常僅限於君主和長者的真實姓名,其字號是不必要的。說話寫字要避開君主長輩的禁忌,可以用其他字代替,或者故意把字留白,命名時不能取他們的禁忌漢字甚至同音字,否則可能觸犯不敬罪。陸容《園雜記》說“民風處處,尤以吳中為甚”。這壹要求也適用於接近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如日本和朝鮮半島。

禁忌始於周朝,《左傳》曰:“周人終必諱其神名。”但在當時,同音或近音的字是不必避諱的。兩個詞只有壹個是壹樣的,沒必要回避。到了漢朝,這個要求變得非常嚴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避免使用帝王甚至帝王祖先的名字。

在古代,禁忌被寫進了法律。根據唐朝的法律,直呼皇帝的名字是“不敬”罪,不能赦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浙江退使彭家平在族譜《大鵬傳》中公布河南人段昌緒居吳三桂時,乾隆皇帝的名字不缺壹筆,成為彭家平自殺、段昌緒被斬首的罪名之壹。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江西進士王希厚將《康熙字典》所編字典《子官》刪去,改以康熙、雍正帝、乾隆皇帝(葉璇、胤禛、李鴻)的名義書寫。其中不乏忌諱,但也有對《康熙字典》內容的批評,認為很不尊重,視為大忌。

在唐代,同音字是必須避免的。當時的著名詩人李賀,因其父名“晉肅”而不得參加進士考試,導致其壹生失意。韓愈對此事非常氣憤,在《避諱辯》中予以反駁。“父親姓晉名肅,兒子不能中進士。如果他父親的名字叫仁,他的兒子不可能是人!”

避君之名,稱為避公共禁忌或國家禁忌。壹般適用於過去的七代人。

回避自己家裏長輩的名字,叫回避家族秘密。

避聖名就叫避聖名。比如秋姓,就是避開孔子的名字“秋”而生的。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執政時,“易”曾是壹個禁忌詞。清朝滅亡後,中國不再回避民族禁忌。雖然這些禁忌習俗不再被重視,但仍有壹些人盡量不把與父母或祖父母同名或同音的詞作為自己的名字。由於禁忌的影響,中國人仍然認為對長輩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所以他們會特別註意親屬稱謂。

相反,歐美文化中很多父子,甚至幾代人,都是同名同姓,代表紀念。而日本也經常用長輩名字中的字來命名,以示對祖先的緬懷。比如江戶時代,幕府將軍的名字裏就有很多“家”。

避諱制度起源於周朝,到了秦朝,隨著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避諱法初步確立。秦始皇以治天下聞名,於是下令全國改月為月末;秦始皇父名楚,字楚,改稱荊。根據漢朝的法律,臣民褻瀆皇帝的名字是犯罪的。到了金代,避諱制度越來越嚴格,在很多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賜官重名而改之”、“山河與廟堂之間的避諱要改”等等。甚至女王的名字都是禁忌。鄭皇後的名字叫阿春。當時所有帶春字的地名都換成了陽字,如富春改富陽,宜春改益陽。金代的人也特別註重家庭禁忌。如果別人的發言中涉及到自己父親和爺爺的名字,那就要趕緊哭出來,以示對父親和爺爺的孝心。《世說新語》中記載,東晉桓溫的兒子桓玄有壹天設宴招待客人。壹位客人覺得酒太涼了,讓服務員“熱壹下”。桓玄壹聽到“暖”字,立刻淚流滿面,哭到不能出聲。因為在言語上很容易侵犯到別人的家庭秘密,所以很多人為了避免無意中冒犯到別人,都非常重視家譜的學習。

南北朝時,士大夫以善於避私為榮。南朝劉宋太保王弘精通族譜,能“日待上千客而不犯壹人之諱”,在當時實際上被譽為美談。到了唐代,避諱成為政府頒布的法律,很多人因為不小心避諱而丟掉了自己的崗位和事業。著名詩人李賀,其父名叫金素,因“金”與“金”同音,被認為不能入進士。雖然韓愈幫他寫了《避諱辯》為其辯護,但李賀最終還是沒能考中進士。禁忌(表示深仇大恨的禁忌)最早興起於唐代。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恨安祿山之名,改安化縣為順化縣,廣東寶安縣也改為東關縣。宋朝是最忌諱的朝代,廟堂禁忌達到50字。在科舉考試中,兒子“提了壹張試卷,涉及嫌疑不大,但不敢用。如果他犯了壹個錯誤,他經常在黑暗中跌倒”並失去贏得名單的機會。在宋孝宗,有278個詞是應該避免的,文人在他們的詞和句子中如履薄冰。至於那些因為忌諱而不敢做某件事而為官的,就更是屢見不鮮了。到了宋朝,司馬光被發配到遼國,但因為遼國主姓葉魯德光,司馬光不得不辭退這個同名的差使。元朝因為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幾乎沒有避諱制度,大臣們都敢直呼皇帝的名字。清朝的統治者嫉妒中原人把他們當外國人。除了皇帝的名字之外,胡、夷、陸、狄都是禁忌。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之子王希厚在《子官》中違反康乾皇帝的禁忌,滿門抄斬,令天下士子膽戰心驚。禁忌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後才徹底廢除。

禁忌給人們閱讀理解文獻、辨別真偽帶來很多麻煩,甚至產生很多錯誤。但如果能掌握它,就可以用來檢驗古籍、文物的年代,鑒定其真偽,因為造假者往往不太註意避諱,上壹代避開了後代的避諱,或者說應該避開的避諱可以作為判定其贗品的依據。

在古代,禁忌被寫進了法律。根據唐朝的法律,直呼皇帝的名字是“不敬”罪,不能赦免。

主要有三種方式:

首先,改變這個詞

1.避王者之名,稱為避公共禁忌或國家禁忌。壹般適用於過去的七代人。

避諱漢文帝劉恒銀,改“姮娥”為嫦娥

2.避開自己家長輩的名字叫家庭禁忌。

蘇東坡(蘇軾)的祖父名叫序言,所以寫書時不用序言,而用後記。

3.避聖名就叫避聖名。

孔子的“丘”姓,在晉代曾為聖人所諱,故部分丘姓改為“丘氏”。

第二,缺筆

就是遇到要避開的字,就在上面少寫壹筆。葉璇,清朝康熙皇帝的名字,因為缺少鋼筆而沒有完成。

第三,空話

不要填寫妳想避免的單詞。例如,“觀音”被稱為“觀音”,以避免李世民的禁忌。

除了民族禁忌之外,人們由於信仰、迷信等原因,對很多日常用語避而不談,變成別人難以理解的術語。突出的例子如下:

中國廣東香港“空屋”:原意為空房子,但因“空”與“兇”(即不幸)的讀音相近,用“兇”的反義詞代替“吉祥之屋”,所以人們習慣於形容空屋。

“將軍書”:本來是壹本書的名稱,但由於“書”和“失敗”的讀音相近,所以“敗”的反義詞改為“勝”,所以人們習慣用“將軍勝”來代替泛指將軍書。

“阿姨”:以前是對年長女性的尊稱,但因為聽起來和“伍佰”(即什麽都沒有)很像,所以改成反義詞“妳”,所以阿姨(尤其是說粵語的)就叫博友。

“肝”為臟:五臟之名,但因“肝”與“幹”(即幹涸)同音,故稱“牛肝”(取聲潤之意),所以(尤其是粵語者)牛肝稱為“牛肝”。

同樣,粵語中“舌”、“舌”的“舌”與“損”(即損失)諧音,稱為“豬舌”(利的意思),所以豬舌(也是說粵語的人)稱為“豬舌”。

在日本國內,由於“四”和“死”是同音異義字(也讀作“し”),所以人們把“四”字換成固有的“よ”(漢字寫為“和”),比如重箱子裏的“四重”字就改成了“重”。

臺灣省在臺灣省,“四”和“死”音相近。所以“四”字往往被避免。比如飯店、餐廳經常說“三加壹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