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醫別錄》:石蠶,生江漢池澤。
2、陶弘景:“李(當之)雲,江左無識此者,謂為草根,其實類蟲,形如老蠶,生附石,傖人得而食之,味鹹而微辛。李之所言有理。但江漢非傖地爾,大都應是生氣物,猶如海中蠣、蛤輩附石生,不動亦皆活物也。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節,亦似蠶,恐未是實,方家不用。沙SE自是東閑水中細蟲,人入水浴,著人略不可見,痛如針刺,挑亦得之,今此名或同爾,非其所稱也。”
3、《唐本草》:“石蠶,形似蠶,細小有角節,青黑色。生江漢側石穴中,岐隴間亦有。北人不多用,采者遂絕爾。”
4、《本草衍義》:“石蠶,在處有,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釵股,長寸許,以蔽其身,色如泥,蠶在其中,此所以謂之石蠶也。今方家用者絕稀,此亦水中蟲耳。山河中多。”
5、《神農本草經》:石蠶,味鹹,寒。主五癃;破石淋;墮胎。肉,解結氣;利水道;除熱。壹名沙虱。生池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