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是11:00至13:00。
午時:
午時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而正午十二時又有平午、平晝、亭午等別稱。如宋蘇舜欽《紫閣寺聯句詩》:“日光平午見,霧氣半天蒸。”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壹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壹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壹。
午時
十二時辰對照時間表:
午夜23時至1時--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時辰的第壹個時辰。
淩晨1時至3時--醜時:
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醜時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
淩晨3時至5時--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清晨5時至7時--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上午7時至9時--辰時:
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上午9時至11時--巳時:
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上午11時至下午13時--午時: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在壹日中,陽光最為猛烈。
下午13時至15時--未時:
日跌,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下午15時至17時--申時: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人定也就是人靜。
下午17時至晚上19時--酉時:
日入,又名日落、日沈、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晚上19時至21時--戌時: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晚上21時至午夜23時--亥時:
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十二時辰
十二時辰的由來: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昏、戌時、日入、黃昏、人丁。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古人把壹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壹個時段叫壹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壹天,也可以指任何壹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懂得十二時辰的換算,讀懂了中國人的壹天,中國十二時辰的優雅味道。
十二時辰的組成:
十二時辰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十二個時辰:子、醜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們可以從先秦的古籍中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我國實行了太初歷,“其以壹日分十二時, 而已幹支為紀。”(趙翼《靡余叢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夏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壹大傑出貢獻,也是中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