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鄧葆光的人物簡介

鄧葆光的人物簡介

鄧葆光(1908—?),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高橋)人,原名鄧寶光。

早年到漢口求學,考入武漢中學六班,改名鄧葆光;1927年,鄧葆光調到漢口壹家花行的上海分行當會計。業余閑暇,他將自己的所聞所感撰成論文,投寄報紙。不久,接二連三的經濟論文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這時他不足20歲。

1934年春,鄧葆光考入東京日本中央大學,專攻日本經濟,在日本攻研的壹年零六個月裏,中日關系不斷惡化。中央大學校長找到鄧葆光,代表日本政府,委婉地下了驅逐令,鄧決定暫離東京回國。

也許是天意,北平壹家報紙即將采用鄧葆光的壹篇論文,發函請求補充壹些論據。1935年夏,北平行讓他遇到了美國姑娘格尼娜,不久,二人相戀結婚,在妻子的幫助下,鄧葆光改名換姓,重入東京中央大學。有了美籍妻子這張護身牌,出入日本圖書館、研究機構,反而方便了許多。

那段時間,上海《申報.經濟周刊》、《新中華》、南京《日本評論》、《時事月報》,大量刊載有研究日本政治經濟的論文,這些文章成為滬、寧各高等學府及經濟研究機關的必讀物,引起了經濟學界人士的註目。只不過鄧葆光不再署本名罷了。

這期間,發生了壹點小插曲,從此改變了鄧葆光的壹生。話說鄧葆光發表在媒體的系列文章引起中國駐日使館官員壹胡姓讀者***鳴,胡姓讀者賞識之余,二人成為知音,以至於鄧葆光回國發展之機,那位駐日使館副武官給鄧葆光寫了壹封保薦信,信封上寫著“南京雞鵝巷五十三號戴雨農先生收”。就這樣,鄧葆光被薦引到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軍統局工作。鄧葆光陰差陽錯跨進了“軍統”的門檻。

武漢即將淪陷時,鄧葆光接受戴笠指示:“潛伏武漢,擔任軍統站經濟組長。”成為壹名“潛伏”者。不久,被戴笠提升為經濟科科長、經濟研究室主任、行政院國家總動員會對日經濟作戰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

他曾依據1941年秋看到的壹則“日本將以橡膠換取蘇聯的木材”報道,在世界上第壹個預測日本將偷襲美國珍珠港。因為日本既不生產橡膠,而橡膠產於南方南洋群島,日本只有突襲南太平洋美國軍事基地,方可取得南洋橡膠。鄧立即以絕密電報鄭重告知英、美:“日軍極可能不宣而戰,進犯南太平洋英、美海軍,襲擊珍珠港!” ,鄧葆光還想方設法將情報送上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案頭,但是卻沒有引起羅斯福的重視,直到後來偷襲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總統才悔之晚矣。

抗戰勝利後,鄧葆光任上海敵產處理局逆產組長,負責接收了日本人及漢奸的數十萬冊書籍和檔案資料,又從幾十萬冊書中挑出七萬冊善本書。1947年7月7日,東方經濟圖書館開幕。該館為國防保密局東方經濟研究所附設機構,所長鄧葆光。藏書內容主要為原屬日本人所辦上海滿鐵事務所、日本工商會議所所藏的經濟門類資料。此外還有部分線裝古籍。

1948年深秋,因戰局急變,國民黨大勢將去,保密局嚴令鄧葆光將他所掌管的財產盡快搶運到臺灣,包括他的經濟研究所所搜集到的7萬冊珍貴古籍(110箱)。接受任務後的鄧葆光,給在臺的軍統局打報告,“上海飄搖,暫避香港”,獲軍統局同意。鄧葆光立即托朋友找湯元老商量,湯元老立即以僅存的棉紗抵押了70兩黃金,資助鄧葆光將古籍運到香港招商局倉庫,壹並到香港還有鄧全家。

1949年6月,鄧葆光化名鄧景行,在香港開了家寶豐洋行,平日裏深居簡出。鄧葆光心裏壹直記掛著藏在香港招商局倉庫的圖書,認為那並不是個十分安全的地方。於是,他私下搜尋到壹處不顯山不露水的私人小倉庫中環路的永安倉庫存放,並同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取得了聯系,時接管國民黨偽國防保密局的“東方研究所”(即後來的國際政治研究所)杜宣只身赴港與鄧葆光接洽。不料,1950年9月,臺灣方面買通香港黑社會,出重金排查,終於“淘”出了壹年半前由上海遷港的鄧景行。1950年9月12日鄧葆光在街頭身中九刀,倒在香港紅棉酒家門前的血泊中。在妻子的悉心照顧下,鄧幸從死神手中逃脫。不得已,港英當局用“靈車”護送出境”至羅湖橋的北頭,進入廣州。

全國解放後,這批古籍又回到了人民手中。其後,鄧葆光遷居上海,可他仍日夜系念著他給新中國的禮物——110箱7萬冊珍貴圖書及其他資料的安全;仿佛心有靈犀,上海副市長潘漢年、公安局長楊帆,壹道來探視鄧葆光,並帶來特別興奮的消息:那批深藏在香港中環路私人倉庫的國寶,已全部安全運抵上海,不久將送交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保存於故宮博物院及北京圖書館。

1955年,正當鄧葆光準備進壹步做好經濟研究,橫禍飛來:曾與他有直接聯系,引導他正式回到人民行列的潘漢年、楊帆被定為“內奸”。鄧葆光也受到株連,被指控為“投誠不誠”,判刑七年,被送進勞改農場。之後他壹直在徐州壹座煤礦裏,默默無聞地扛著大掃帚日復壹日地掃著大街。妻子尼娜也毫無理由地被關押了14個月。只不過鄧葆光的刑期似乎太長了,竟長達25年(刑期拖至1980年)之久。與之生死與***的妻子被迫遠渡重洋,回到美國。並委托好友錢敏照顧鄧葆光,二人重新組織了壹個新家庭。

1980年,中***上海市委宣傳部為鄧葆光徹底平反,擔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後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

鄧葆光這位難忘的愛國老人,坎坷壹生的風風雨雨,帶有強烈的傳奇色彩;《浙江日報》、《北京晚報》、《文匯報》等報紙,都用兩三個月的時間,連載描寫鄧老的紀實小說《拂曉歸來》或《拂曉前的密電》。各出版社出版的有關紀實小說有《魔窟奇人傳》、《少將情報官拂曉歸來》、《殊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