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曾鞏(曾鞏怎麽讀)人物介紹

曾鞏(曾鞏怎麽讀)人物介紹

今天小編輯給各位分享曾鞏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曾鞏怎麽讀分析解答,如果能解決妳想了解的問題,關註本站哦。

曾鞏是哪個朝代的?

曾鞏是北宋人。

曾鞏,字子固,江西撫州南豐人,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嘉_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壹,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_、曾協、曾敦)之壹。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主要成就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壹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曾鞏壹生中有什麽事跡能讓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曾鞏字子固,公元1019年生於江西南豐,公元1083年卒於江蘇南京,終年六十五歲。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散文家,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壹。

然而,這位文學家曾經歷了長達二十壹年的科考歷程,壹個個困難與坎坷始終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跟隨父親進京,卻遇父親暴亡。他兩次參加科考,卻兩次名落孫山。他直到三十二歲才結婚,三十九歲才中進士。

景_三年(1036年),十八歲的曾鞏參加了全國統壹“高考”,本想登高望遠,卻不想竟名落孫山。這對於他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打擊。

次年,他任縣令的父親遭人誣陷被罷官,全家十余口人的生計壹下子落到了他的肩上。

曾鞏只好放下書本下田幹活,操持家務,甚至做起了生意,在東南沿海壹帶終日奔走。

雖然生活不易,但畢竟靠著殷實的家底支撐過了這次難關。

慶歷元年(1041年),二十三歲的曾鞏再次進京,入太學,拜訪歐陽修,撰寫《上歐陽學士第壹書》,還獻雜文時務策兩編。在向歐陽修請教的同時,他還誠心要拜歐陽修為師。

當歐陽修讀到他的文章時,不禁贊嘆“昆侖傾黃河,渺漫盈百川”,說道:“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這壹期間,曾鞏還結識了王安石,還成為了好朋友。

對於王安石的才學,曾鞏十分佩服,贊其文章“大匠謝刀尺”之境。

可是,慶歷二年,曾鞏與其弟弟都名落孫山,而王安石卻中了進士。

慶歷四年(1044年),曾鞏為了推薦王安石,撰寫了《上歐陽舍人書》,認為:“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慶歷七年,其父客死在流放途中,但是曾鞏沒有心灰意冷,此後十余年,他閉門授書,承擔起養家之責。

當曾鞏再次落榜,歐陽修為他作《送曾鞏秀才序》,認為:“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予初駭其文,又壯其誌。夫農夫不咎歲而_播是勤,其水旱則已,使壹有獲,則豈不多邪?”

回到老家後,曾鞏始終與自己的老師歐陽修保持著聯系聯系,常常受到勉勵。王安石等人也壹直和他保持書信往來,這使他在困境中得以安慰。

盡管勤學苦讀,但由於身體有病、生活困難等,曾鞏幾次不能赴京應試。

可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嘉_二年(1057年),三十九歲的曾鞏第三次赴京參加科舉考試,而考官正是其恩師歐陽修。

果然,最後不但曾鞏,以及其兩個弟弟曾弁、曾布,還有兩個妹婿王無咎、王彥深,壹門五人都高中進士。

與此同時,來自眉州的蘇軾、蘇轍兩兄弟也壹起同登進士第。曾鞏從此步入政壇、文壇。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曾鞏的文學思想博學多才,文學成就鬥量車載,文學造詣被後人贊嘆“前續孟學於不傳,後開程學於未顯”。

將曾鞏看作前承孟子、後啟二程的聖人,或許贊美有些過分,可也不是沒有道理。

歐陽修曾這樣評價曾鞏:自己門下的弟子成百上千,但天賦最高、成就最大的當數曾鞏。甚至有壹次考試中,歐陽修還把蘇東坡的文章記在了曾鞏的名下。

壹次,歐陽修組織省試知舉,讀到壹篇堪稱奇文的文章,十分驚喜。由於他知道自己愛徒曾鞏也參加這次考試,於是就認為此文是曾鞏寫的,想給此文打滿分,列為第壹,可是壹想到曾鞏是自己的愛徒,將他作為榜首會遭到旁人的詬病,說他徇私枉法,偏袒親友,就把此文列為第二。

可見,在歐陽修心目中,曾鞏占有無可比擬的地位。

生前名聲隆盛,死後壹樣被人推崇。陳師道、曾肇等曾門弟子對自己的老師恭敬有加,而朱熹這樣儒門聖人,對曾鞏也是贊賞不已:“余年二十余時,偶讀曾子之文,竊喜而效之,但才力淺短,難以遂願。今六十有余,讀其遺文,仍覺簡嚴靜重,蓋其文如其人也。”

至明清,明代著名文學家朱右甚十分喜歡唐宋古文。他選編三蘇、歐陽修、柳宗元、韓愈、曾鞏、王安石的文章,名為《八先生文集》。

此後,曾鞏的文學造詣得到更多學者的認可、推崇,最終成為青史留名的“唐宋八大家”之壹。

曾鞏的簡介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_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

熙寧五年(1072)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_、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擴展資料

曾鞏的文章特色

1、論事之文寫得紆余委備,委婉曲折。

2、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

3、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壹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壹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曾鞏

曾鞏的生平事跡材料

曾鞏,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壹,為“南豐七曾”之壹。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南宋理宗時追謚為“文定”,世稱“南豐先生”。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曾鞏生平事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曾鞏的人物生平

1.年幼聰慧

曾鞏祖上世家為學者,祖父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壹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作文章,說話不平凡。

2.結識良友

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並結成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歷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輟學回歸故裏,侍奉繼母。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直至嘉_二年(1058),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壹同登進士第壹。在這之前,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同杜衍、範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度。

3.任職歷程

嘉_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五年,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並撰寫了大量序文。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

4.晚年生活

元豐三年(1080),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贊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

元豐四年(1081),朝廷認為曾鞏的史學能比得上士大夫,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元豐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書舍人。曾鞏述說年歲已老,望另選賢能。有《授中書舍人舉劉_自代狀》,表示謙退。同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

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曾鞏的主要成就

1.散文

曾鞏是北宋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余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壹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壹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2.議論性散文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3.記敘性散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沈,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4.詩詞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余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詞僅存《賞南枝》壹首。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5.應用文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壹類的應用文。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應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6.教育貢獻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壹。他在當代和後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雖然不及韓、柳、歐、蘇,但有相當的影響。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並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以“仁”為懷。

由於他思想有壹定局限性,對王安石變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茍且表示不滿,提出法律是適應實際情況而變化的,不壹定完全相同。道德是壹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不可以改變。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強調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

曾鞏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他培養了壹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

7.校藏書籍

曾鞏壹生用功讀書,極嗜藏書,從政之便,廣覽博收。家裏藏古籍二萬余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金石錄》。著作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隆平集》、《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任職於史館時,埋頭整理《戰國策》、《說苑》兩書,他訪求采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壹書,必撰序文。並校訂《南齊書》、《梁書》、《陳書》三史。在編校古書時所作的目錄序,如《戰國策·目錄序》、《烈女傳·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

曾鞏的任職政績

1.越州:下令讓富戶出售糧食

1069年,在京城任職數年的曾鞏,因在王安石與司馬光關於變法的爭執中把兩邊都得罪了,遂向宋神宗請求外調。宋神宗安排曾鞏出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

曾鞏到任後,隨即察民情、訪貧苦、搞調研。越州從酒坊征收賦稅,供衙門使用。酒坊錢有限,不夠財政開支,不足部分分攤到老百姓身上征收,確定了7年的期限。期限已到,衙門卻仍舊重稅,橫征暴斂,沒有按規定停征。曾鞏了解情況後,馬上停止了這筆賦稅的征收。

接著碰上饑荒,災情嚴重,民生雕敝。曾鞏便安排人廣貼告示,要求各縣富戶如實申報自家糧食的儲量。富戶們申報上來儲量達到15萬石後,他立刻發布政令,要求各地富戶以比常平倉糧價略高壹點的價格向百姓出售糧食,從而使饑民能就近購買,無異於雪中送炭。還籌集了5萬錢的資金,借給農戶購買種子。

2.齊州:壹舉端掉“霸王社”

1071年,曾鞏調任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

有壹周姓富戶,其子周高為富不仁,橫行鄉裏,民憤極大,但周家“力能動權貴”,與地方官沆瀣壹氣。曾鞏初來乍到,搜集證據,將周高法辦。章丘壹帶有壹夥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殺人越貨,無惡不做,曾鞏派兵將他們悉數抓獲,將31名罪犯判刑,發配邊疆。他還在齊州開創了“保伍”之法,以5戶為壹保,監督出入,實行外來人口登記,有盜賊則鳴鼓相援。通過曾鞏的治理,齊州盜、劫等犯罪明顯下降,由治安案件多發之州變成了平安之州,風氣為之壹清。

曾鞏既勤政,又務實,而且凡事能從實際出發。為治理黃河,朝廷從各地調集民工,要從齊州調丁2萬。當曾鞏聽說壹些地方的戶口有漏登、瞞報現象後,馬上決定開展人口普查工作,從下至上,層層上報,反復核實,最後發現,9丁抽1就能滿足征丁之需。他的這壹務實作風,使許多尋常百姓免去了徭役之苦,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曾鞏在齊州的政績還有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農業生產;修建齊州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了大明湖。後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曾鞏又稱南豐先生),為了紀念曾鞏為齊州所作的巨大貢獻。

3.洪州:把官舍改為臨時收容所

1076年,曾鞏調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兼江南西路兵馬都鈐轄(武職,主要負責防務)。

任職之初,恰逢江西瘟疫流行。曾鞏趕緊調配救災物資,迅速命令各縣、鎮儲備防疫藥物,以備萬壹。他安排人騰出州衙門的官舍,作為臨時收容所,給那些生病的士兵和染病無力自養的百姓居住,不但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還給他們免費提供飲食和衣被。他派人隨時記錄疫情,把染病和沒染病者均登記造冊,及時匯總,然後從國庫調撥資金,按輕重緩急,依次有序地分發救濟款。

4.福州:當官不與民爭利

1077年,曾鞏由洪州轉任福州(今福建福州)知州。

福州任上,曾鞏提出壹個觀點,當官不能與民爭利。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擾亂了市場,導致菜價越來越低,以種菜為業的菜農賣不掉菜,收入大減。曾鞏他立刻取消了朝廷還撥給壹定面積的“職田”(權屬國家的固定田產),保障了菜農的利益。

60歲之後,他還被朝廷安排到明州、亳州、滄州等地任過知州,所到之地,也均有政績。在實際工作中,曾鞏少於議論,多於實幹,說得少,做得多。他壹生輾轉七八個州,在基層任職,及時處理了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為百姓做了實事、好事。

曾鞏的人物評價

曾鞏壹生,歷任地方官職,鞠躬盡瘁,上書皆以侍親為言。總的看來,政治表現不甚突出。《宋史》本傳說“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

《宋史·曾鞏傳》評論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壹家,可謂難矣”。

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蘇轍用“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來概括曾鞏的學術成就。

南宋朱熹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

元代劉塤認為曾鞏“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

元末明初朱右編選《八先生文集》,開始將曾鞏與韓、柳、歐、王及三蘇並列。

《明史·王慎中傳》載:“慎中為文,初主秦漢,謂東京之下無可取,已司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壹意師仿,尤得力於曾鞏;順之初不服,久亦變而從之。”

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作文都推尊曾鞏。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抄》,將曾鞏正式列為八大家之壹,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劉大_、姚鼐等,將歐陽修、曾鞏的文章作為楷模,從學曾入手學歐文。

看了“曾鞏生平事跡”的人還看了:

1.李白生卒年諸說平議

2.古詩春晚--王令

3.歷史上著名的宰相

4.曾鞏和王安石的深厚友誼

曾鞏是哪個朝代的

曾鞏,字子固,是宋朝時期的文學家。他是南豐之人,世稱他為“南豐先生”。他出生於公元1019年,曾鞏不僅聰慧,而且又有很強的記憶力,再則他的祖上世代為學者,同時他讀書又很刻苦,在這些條件下,曾鞏在小的時候就有很好的文學天賦。

曾鞏在他十二歲時就寫作《六論》,並且是提筆就開始寫,壹氣而呵成,寫出的效果非常的好,後來曾鞏的父親去如臯做縣令,並且也把曾鞏帶到如臯,又讓他在那裏學習。

當曾鞏十八歲的時候,他又隨其父進京,並且和王安石成為至交好友,同時他二十歲而進入太學,在這裏他不僅結識了王安石,而且又和歐陽修相識。(王安石、曾鞏、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人)。不僅如此,曾鞏還和範仲淹等人也有書信來往,他們皆以文章而論當時之政,因此曾鞏更加得以顯名。

曾鞏雖然名氣大了起來,然當時他因重策論而疏於應試之文,就導致他多次考試而不中。

後來在公元1047年的時候,曾鞏的父親去世,他便棄學而回到故鄉,照顧其繼母。因其父去世,他則盡心盡力的照顧他的繼母,同時他又照顧他的弟弟和妹妹們。所以曾鞏又是壹個對長孝順,對弟弟、妹妹關愛之人。

公元1058年時,當時是歐陽修主持會試,而歐陽修又以古文和策論為主要的應試之文,相反的詩賦方面的也為輔。曾鞏擅長於古文策論,因此這次曾鞏進士及第。

之後曾鞏被任命為太平州司馬參軍,後又經歐陽修推薦做了京城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因這次歐陽修的推薦,他校出了《戰國策》《《陳書》《梁書》《唐令》《李太白集》《烈女傳》等壹大批古籍,在這些圖書整理的工作上曾鞏做出很大的貢獻。

公元1069年,曾鞏被外調為越州通判,而後他又陸續任為齊州、襄州、洪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當時曾鞏為官清廉,關註百姓的生活之苦,他當時以王安石改革的新法為基礎,在根據當地當時的情況,進行處理事事。他在各地任期間對重理冤案進行昭雪、維護當時治安而安定當地、打擊不法豪強、整吏治、興教育、廢重重雜稅。因為曾鞏做的這些種種,因此曾鞏深受百姓的推崇和愛戴。

曾鞏在公元1080年的時候,被任命為滄州知州,後被宋神宗任命為三班院勾判。而後因為曾鞏對史學方面很有研究,所以就讓他做史事方面的工作。

曾鞏在公元1083年的時候去世,當時曾鞏六十五歲。曾鞏去世後,謚號為文定。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同時他在書法、散文、和詩歌方面都有造詣和成就,著有文集《曾鞏集》《隆平集》《元豐類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