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無量(徐安貞) 元行沖 陳貞節 施敬本 盧履冰 王仲丘 康子元(侯行果) 趙冬曦(尹愔陸堅 鄭欽說 盧僎) 啖助 韋彤 陳京 暢當 林蘊 韋公肅 許康佐
原文
褚無量,字弘度,是杭州鹽官縣人。幼時接受沈子正、曹福的經學課業,刻意研讀古代典籍。家宅濱臨平湖,有龍出湖,人們都跑去看,褚無量還很小,讀書如故好像沒有聽到,眾人都覺得他很不壹般。尤其精通《禮記》和司馬遷的《史記》。考中明經科,不斷升遷做國子博士,升任司業兼修文館學士。
唐中宗將要到南郊祭祀,詔令確定儀式。當時祝欽明、郭山惲建言皇後第二個敬酒,褚無量與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堅決勸諫,認為:“郊祀,是國家大事,其標準莫如《周禮》。《周禮》上說,冬至在高壇祭天,不同時祭祀地神,指以祭祀始祖為主,也不同時祭祀始祖的配偶,所以皇後不得參與。又《大宗伯》上說:‘凡是大祭祀,王後不參與,則輔助來進獻祭器,撤除祭器。’這就是說後不應助祭。又《周禮?天官?內宰》上說‘大祭祀,後進獻祭器只是輔助的,進獻次壹等的酒器也是如此。’祭天沒有祼禮,知道這是宗廟祭啊。巾車、內司服,掌管後的六服與五路,沒有後祭天的服與路,這說明後不能輔助祭天。只有漢代有天地合祭的情形,皇後參與此事。末代褻瀆神靈,事不常見,不可效法。”當時左仆射韋巨源輔佐祝欽明,所以沒有接受褚無量的意見。褚無量以母親年老辭官。
唐玄宗做太子時,又被授予拜國子司業兼侍讀之職,撰寫《翼善記》來進呈,被皇帝賞賜很多。太子在國學舉行奠祭先聖先師的典禮,令他講經,建端樹義,博學敏捷口才好,晉封銀青光祿大夫,賞賜優厚。等到唐玄宗即位,升任左散騎常侍兼國子祭酒,封舒國公。母喪結束,詔令州刺史薛瑩吊祭,賜物加等。在母親墳墓旁邊,鹿沖犯了他所種下的松柏,褚無量嚎哭著傾訴道:“山林不乏,怎麽忍心冒犯我母親墳塋前的樹呢?”從此以後群鹿馴服,不在觸犯,褚無量為此終身不吃鹿肉。服喪結束後,詔令恢復原職。因為年老,(特別允許他)隨從皇帝儀仗時在後面慢走,又(專門)為他設手挽的便車,允許他乘著進入殿中。他多次上書指陳皇上為政的得失。
開元五年(717),皇帝將要到東都洛陽去而太廟崩塌了,姚崇建言說:“這太廟本是苻堅時修建的舊殿,不應當廢棄這次行程。”褚無量鄙棄他的建言,以為不值得聽信,就上疏說:“帝王陰盛陽衰,先祖就會發現變化。如今後宮裏的宮女除了被皇帝召幸的,應當全部遣散出宮,來應對這種變異。選拔賢良的人才,控制奢靡之風,減輕賦稅,謹慎施刑,采納建議,考察阿諛奉承的人,讓斷絕祿位的世家得以繼續,那麽就會天人和諧,災異停止。”皇帝認為姚崇的話對,皇帝的車駕於是照常向東到洛陽去了。褚無量又上書說:“過去虞舜巡狩天下,治理山川,遍祭群神。漢孝景帝到橋山祭祀黃帝,孝武帝到九疑山祭祀舜帝,高祖經過大梁祭祀信陵君墓,過邯鄲封賞樂毅的後人,孝章帝祭祀桓譚墓。希望陛下所經過的在祭祀大典上的名山、大川、丘陵和水邊和低下平坦的土地,古代的帝王、賢臣的墳墓,壹並詔令致祭。自古接受天命的君王,壹定要使滅絕的人事興繼,崇德報功。所以保全人民的國家,大於救民於災;使人的後人立世,重於封人的墓冢。希望到東都洛陽,錄用唐初到現在的已經絕嗣的功臣世家,即使在支庶壹族的人,也都能夠承襲奉祀。”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立即下令褚無量到平陽祭祀堯帝,宋璟到蒲阪祭祀舜帝,蘇颋到安邑祭祀禹帝,所在的地方的刺史參與進獻。又尋求唐高祖武德年以來的功臣的子孫後代,讓他們都承繼他們的封賜。
當初,內府舊存的詔書,從高宗時就收藏在宮中,次序混亂,褚無量建言請求修繕補訂次序,來擴充典籍。天子詔令在東都洛陽的乾元殿東廂房分門別類整理排比,褚無量做此事的特使。於是褚無量上表請求讓聞喜縣尉盧僎、江夏縣尉陸去泰、左監門率府胄曹參軍王擇從、武陟縣尉徐楚璧分別校勘審定。衛尉設置帳棚,供臨時居處,光祿寺供給飲食。又詔令秘書省、司經局、昭文館、崇文館二館輪流整理、校訂,采集天下散佚的書籍來修訂闕文。不幾年,四庫完善。皇帝詔令群臣都來觀書,賞賜給褚無量等人絲織品,數量各有不同。褚無量又說:“貞觀年間皇帝親自頒定的書籍都由宰相署名,臣官位卑下不足以署名,請求與宰相聯名署名。”皇帝沒有接受他的意見。皇帝從西方回京,將書籍搬到麗正殿,又把修書學士改稱麗正殿直學士,讓他們與京官並列同朝參加朝會。又下詔令褚無量到麗正殿續編承接前事。皇太子和四王子沒有入學,褚無量把《孝經》、《論語》五種書獻給黃帝。皇帝說:“我知道了。”於是遴選郗常亨、郭謙光、潘元祚等做太子、諸王的侍讀。開元七年(719),太子按年齡入學,詔令褚無量升座講業勸學,百官都去觀禮,皇帝對他厚加賞賜。去世,享年75歲。病重時告訴人,以麗正殿的書籍沒有校訂完成為遺憾。皇帝聽說後非常悲傷痛心,詔令宰相說:“褚無量,是我的老師,如今他永遠地去世了,對他的賞賜應當使最優厚的規格。”於是加贈禮部尚書,謚號文,喪事全由官府供給(相關費用)。他所撰述壹***壹百多篇。在他死後有官員在書殿講他所作的《史記》、《至言》12篇上呈皇帝,皇帝嘆息,拿五百匹絹賞賜他家。
起初,褚無量與馬懷素做侍讀,後來秘書少監康子原、國子博士侯行果也擔任了(與褚無量相同的職務),雖然受到的賞賚賜屢次增加,但是受到的禮遇比褚無量就輕多了。
註釋
1、亞獻: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第二次獻酒稱“亞獻”。《儀禮·士虞禮》:“主婦洗足爵於房中,酌亞獻屍。”《後漢書·百官誌壹》:“﹝太尉﹞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儒林外史》第三七回:“遲衡山 先請主祭的博士 虞老先生 ,亞獻的徵君 莊老先生 ;請到三獻的,眾人推讓。”
2、折衷:也作折中。取正,用為判斷事物的準則。《楚辭·九章·惜誦》:“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向服。”朱熹集註:“折中,謂事理有不同者,執其兩端而折其中,若《史記》所謂‘六藝折中於夫子’是也。”宋張淏《雲谷雜記·侍郎徐公帖》:“予之所疑者,誰與折衷之。”宋葉適《題<西溪集>》:“夫欲折中天下之義理,必盡考詳天下之事物而後不謬。”梁啟超《論湖南應辦之事》:“更折衷於古經古子之精華,略覽夫格致各學之流別。”
3、圓丘:古代祭天的圓形高壇。《三輔黃圖·圓丘》:“昆明故渠南,有漢故圓丘。今按,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若夫圓丘方澤,所以饗天神地祇;復廟重櫩,所以序文昭武穆。”宋曾鞏《西京郊配》:“太祖開寶元年幸河南,定圓丘之位,以四月郊祀上帝。”也作“圜丘”。
4、攝:輔助。王符《潛夫論·贊學》:“攝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師。”
5、薦:進;獻。特指祭祀時進獻祭品。《左傳·襄公三十壹年》:“若獲薦幣修垣而行,君之惠也。”《禮記·王制》:“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
6、豆籩:祭器。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籩。《書·武成》:“丁未,祀於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蔡沈集傳:“豆,木豆;籩,竹豆。祭器也。”唐包佶《祀雨師樂章·迎神》:“惟馨展禮,爰列豆籩。”明李東陽《郊壇分獻再得四瀆》詩:“羽衣道士通儀節,白發犧人說豆籩。”清戴名世《敕授承德郎劉公墓誌銘》:“生典型,死豆籩;葬同穴,有賢媛;固其藏,千萬年。”
7、徹:通“撤”,撤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平公不徹樂。”
8、祼獻:古代帝王、王後祭祀時,以香酒灌地、以腥熟之食獻神的禮儀。亦泛指祼禮。《周禮·天官·內宰》:“大祭祀,後祼獻則瓚,瑤爵亦如之。”鄭玄註:“謂祭宗廟。王既祼而出迎牲,後乃從後祼也……獻,謂王薦腥薦孰,後亦從後獻也。”孫詒讓正義:“凡祼亦通謂之獻。故《祭統》以祼為獻之屬。《內宰》亦雲祼獻是也……此經於饗不雲祼者,亦以祼獻通言不別也。”《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唐孔穎達疏:“清廟,神之所在。故王入太室祼獻鬯酒以告神也。”北周庾信《周祀宗廟歌·皇夏》:“禮殫祼獻,樂極休成。”倪璠註:“禮殫祼獻者,謂祼獻之禮已畢也。”
9、贊:也作贊。幫助;協助;輔助。
10、瑤爵:飾以美石的酒器,次於玉爵。《周禮·天官·內宰》:“大祭祀,後祼獻則贊,瑤爵亦如之。”鄭玄註:“其爵以瑤為飾。”《禮記·祭統》:“屍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屍飲七,以瑤爵獻大夫。”《舊唐書·禇無量傳》:“又祭天之器,則用陶匏,亦無瑤爵。”《宋史·樂誌八》:“斟以瑤爵,神靈燕娭。”
11、解官:解免官職。唐 韓愈 《鄭公神道碑文》:“公解官,舉五喪為三墓。”清錢謙益《梅長公傳》:“上心知公材,憐其枉,部議力持之,乃命解官歸裏。”章炳麟《重刊<甲寅>雜誌題詞》:“民國二年,故人宋遯初以議改選死,余亦自長春解官歸。”
12、釋奠:古代在學校設置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壹種典禮。《禮記·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鄭玄註:“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北史·周紀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門學,行釋奠禮。”宋歐陽修《大理寺丞狄公墓誌銘》:“乃修孔子廟,作禮器,與其邑人春秋釋奠而興於學。”參見“舍3奠”。
13、錫予:亦作“錫與”。(1)賜給。《詩·小雅·采菽》:“君子來朝,何錫予之。”漢班固《白虎通·考黜》引作“何錫與之”。《新唐書·王縉傳》:“或夷狄入寇,必合眾沙門誦《護國仁王經》為禳厭,幸其去,則橫加錫與,不知紀極。”郭沫若《斷斷集·屈原時代》:“《左傳·定四年》明明說周武王以殷民六族給魯公伯禽、殷民七族給衛康叔,懷姓九宗給唐叔虞……老幼男女,父子妻孥壹道與物品同時錫予,不是奴隸是什麽呢?”(2)指賜給的財物。明歸有光《朱夫人鄭氏五十壽序》:“予嘗讀其家所藏書,皆天子使中貴人傳語,恩旨丁寧,錫予優渥。”
14、蕃渥:豐厚。《新唐書·襄武郡王琛傳》:“與太常卿鄭元璹持女伎聘突厥始畢可汗,約和親,始畢禮之,贈遺蕃渥。”《新唐書·李光顏傳》:“入朝,召對麟德殿,賜與蕃渥。”
15、馴擾:順服;馴伏。《文選·禰衡<鸚鵡賦>》:“矧禽鳥之微物,能馴擾以安處。”張銑註:“況鳥微賤,能順柔安處也。”唐李白《大鵬賦》:“豈比夫蓬萊之黃鵠,誇金衣與菊裳。恥蒼梧之玄鳳,耀彩質與錦章,既禦服於靈仙,久馴擾於池隍。”章炳麟《訄書·訂文》:“君人者,藉此以相臨制,使民馴擾,於事益便。”
16、棖觸:觸犯,觸動。《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廬墓左,鹿犯所植松柏,無量號訴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樹邪?’自是群鹿馴擾,不復棖觸。”金李純甫《虞舜卿送橙酒》詩:“何物督郵風味惡,棖觸閑愁無處著。”茅盾《子夜》五:“這在從前不過覺得可笑而已,但現在卻因棖觸著吳蓀甫的心緒而覺得可恨了。”
17、隨仗:隨從皇帝儀仗。
18、徐行:緩慢前行。《孟子·告子下》:“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唐柳宗元《鈷鉧潭記》:“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宋曾鞏《喜晴》詩:“今晨霾曀壹掃蕩,羲和徐行驅六龍。”郭沫若《曼陀羅華》:“我默默地徐行,哈夫人在後面跟著。”
19、腰輿:手挽的便輿。高僅及腰,故名。《南史·張寶積傳》:“乘腰輿詣穎胄,舉動自若。”《舊唐書·王方慶傳》:“則天嘗幸萬安山玉泉寺,以山徑危懸,欲禦腰輿而上。”宋歐陽修《戕竹記》:“家必有小齋閑館在虧蔽間,賓欲賞,輒腰輿以入。”
20、壞:倒塌。《商君書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21、禦幸:謂皇帝與婦女交合。《南史·後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後》:“太後居顯陽殿,上於閨房之內禮敬甚寡,有所禦幸,或留止太後房內,故人間或有醜聲。”
22、畯良:優秀人才。畯,通“俊”。唐韓愈《進學解》:“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畯良。”畯,壹本作“俊”。《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無量鄙其言,以為不足聽,乃上疏曰:‘……舉畯良,撙奢靡,輕賦,慎刑,納諫爭,察諂諛,繼絕世,則天人和會,災異訖息。’”
23、撙:節制;節約。
24、奢靡:亦作“奢糜”。奢侈靡費。《漢書·地理誌下》:“嫁取送死奢靡。”《新唐書·魏徵傳》:“上奢靡而望下樸素;力役廣而冀農業興,不可得已。”清昭連《嘯亭雜錄·軍營之奢》:“軍中奢糜之風,實古今之所未有也。”丁玲《韋護》第三章:“他示意人們去參觀,那象壹個墮落的奢糜的銷金窟。”
25、諫爭:諫諍。爭,通“諍”。《荀子·修身》:“諂諛者親,諫爭者疏。”
26、諂諛:指長於阿諛奉承的人。《墨子·親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唫,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後漢書·張綱傳》:“甘心好貨,縱恣無底,多樹諂諛,以害忠良。”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八·石亨奸黨》:“數年以來,內外顯官,皆出其門,奔競成風,諂諛充位。”
27、絕世:斷絕祿位的世家。《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邢昺疏:“賢者當世祀,為人非理絕之者,則求其子孫,使復繼之。”《史記·太史公自序》:“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南史·荀伯子傳》:“漢以蕭何元功,故絕世輒紹。”
28、和會:和諧安定。元楊朝英《水仙子》曲:“六神和會自安然,壹日清閑自在仙。”
29、災異:指自然災害或某些異常的自然現象。《漢書·宣帝紀》:“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後漢書·張衡傳》:“天鑒孔明,雖疎不失。災異示人,前後數矣,而未見所革,以復往悔。”唐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三國演義》第壹○二回:“臣今職掌司天臺,但有禍福,不可不奏:近有羣鳥數萬,自南飛來,投於漢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觀天象,見奎星躔於太白之分,盛氣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聞柏樹夜哭:有此數般災異,丞相只宜謹守,不可妄動。”嚴復《救亡決論》:“曩己醜、庚寅之間,祈年殿與太和門數月連毀。壹所以事天,壹所以臨民:王者之大事也。災異至此,可為寒心!”
30、訖息:止息。《漢書·谷永傳》:“繼嗣蕃滋,災異訖息。”顏師古註:“訖,止也。”宋宋祁《代晏尚書亳州謝上表》:“寧無越思之過,或有奇中之讒,大度兼容,多言訖息。”
31、墳衍:指水邊和低下平坦的土地。《周禮·夏官·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賈公彥疏:“水涯曰墳,下平曰衍。”漢王粲《登樓賦》:“背墳衍之廣陸兮,臨臯隰之沃流。”《文選·潘嶽<射雉賦>》:“巡丘陵以經略兮,畫墳衍而分畿。”李善註:“言周行丘陵,因其墳衍,以為疆界,分而護之,不相侵越也。”
32、收敘:錄用。《北史·隋紀下·煬帝》:“是以龐眉黃發,更令收敘。”宋歐陽修《乞再定奪減放應役人數奏章》:“近累據減放公人等過狀,卻乞收敘。”敘,壹本作“敍”。《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凡獄官失入死者,終身罰之,雖經赦宥,永不收敘。”
33、在所:猶言所在地。《史記·平準書》:“郡不出鐵者,置小鐵官,便屬在所縣。”《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建武十四年)十二月癸卯,詔益、涼二州奴婢,自八年以來自訟在所官,壹切免為庶人,賣者無還直。”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後漢書·光武紀下》“詔益 梁 二州奴婢”:“在‘在所’今言‘所在地’,‘在所官’謂所在地之官署。”《宋書·孝武帝紀》:“凡諸守蒞親民之官,可詳申舊條,勤盡地利。力田善蓄者,在所具以名聞。”《新唐書·藩鎮傳·李正己》:“政令嚴酷,在所不敢偶語,威震鄰境。”
34、參獻:參與獻祭。
35、武德:唐高祖李淵年號(618-627)。
36、勛臣:功臣。《後漢書·祭遵傳》:“昔高祖大聖,深見遠慮,班爵割地,與下分功,著録勛臣,頌其美德。”《宋書·臧質傳》:“質國戚勛臣,忠誠篤亮。”清鈕銹《觚賸續編·獻詩保寨》:“其詩曰:‘將軍開國之勛臣,蚤附鳳翼攀龍鱗。’”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壹章第壹節:“隋文帝的父親楊忠是北周勛臣。”
37、苗裔:子孫後代。《楚辭·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王逸註:“苗,胤也;裔,末也。”朱熹集註:“苗裔,遠孫也。”《史記·周本紀論》:“漢興九十有余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裏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新唐書·竇建德傳》:“竇建德,貝州漳南人,世為農,自言漢景帝太後父安成侯充之苗裔。”
38、紹續:承嗣。《國語·晉語二》:“天降禍於晉國,讒言繁興,延及寡君之紹續昆裔,隱悼播越,托在草莽,未有所依。”韋昭註:“紹,繼也。續,嗣也。”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奕世載德,名昭圖録。既文且武,桓桓紹續。”唐張九齡《敕突厥可汗書》:“朕與先可汗結為父子,及兒紹續,情義日深。”《新唐書·褚無量傳》:“又求武德以來,勛臣苗裔,紹續其封。”
39、甲乙:次第;等級。《關尹子·四符》:“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臥者,有死病者,有死藥者,等死,無甲乙之殊。”《後漢書·馬融傳》:“校隊案部,前後有屯,甲乙相伍,戊己為堅。”李賢註:“甲乙謂相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恰好這回遇了官課,照例當堂繳卷之後,匯送到衙門裏,憑官用評定甲乙的。”
40、叢倒:謂雜亂無序。《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初,內府舊書,自高宗時藏宮中,甲乙叢倒,無量建請繕録補第,以廣秘籍。”
41、繕錄:修繕整理。
42、補第:補訂次序。
43、秘籍:珍貴罕見的書籍。晉潘嶽《故太常任府君畫贊》:“遂管秘籍,辯章舊史。”《新唐書·段成式傳》:“博學彊記,多奇篇秘籍。”清龔自珍《小遊仙詞》:“秘籍何人領九流,壹編《鴻寶》枕中抽。”
44、部匯:分門別類;部類。《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初,內府舊書,自高宗時藏宮中,甲乙叢倒,無量建請繕録補第,以廣秘籍。天子詔於東都 乾元殿 東廂部匯整比, 無量 為之使。”宋程大昌《考古編·詩論七》:“夫子釐《雅》《頌》以正其所,而《崧高》部匯自屬《大雅》;足以見《雅》之體可以包《風》,《風》之義不得抗《雅》,其證甚明也。”
45、整比:整理排比。《舊唐書·經籍誌上》:“開元三年,左散騎常侍褚無量、馬懷素侍宴,言及經籍。玄宗曰:‘內庫皆是太宗、高宗先代舊書,常令宮人主掌,所有殘缺,未遑補緝,篇卷錯亂,難於檢閱。卿試為朕整比之。’”《新唐書·百官誌二》:“司衣、典衣、掌衣,各二人,掌宮內禦服、首飾整比,以時進奉。”
46、讎定:校勘審定。《新唐書·王珪傳》:“隋開皇十三年,召入秘書內省,讎定群書,為太常治禮郎。”《隸續·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宋洪適釋:“後漢熹平四年,靈帝以經籍文字穿鑿,疑誤後學,詔諸儒讎定三經,命蔡邕書古文篆隸三體,鐫石立於太學。”清施閏章《重刻<何大復先生詩集>序》:“因取其詩讎定而重版之。”
47、設次:謂設置帳棚,供臨時居處。《隋書·禮儀誌三》:“開皇四年正月,梁主蕭巋朝於京師……衛尉設次驛館。雄(楊雄)等降就便幕。”唐張說《祈國公碑》:“皇上悼焉,設次大臨,輟朝累日。”《元典章·禮部三·婚禮》:“質明,壻家設位於室中,女家設次於外……壻出乘馬至女家,俟於次。”明王紳《滇南慟哭記》:“次日,於群冢旁擇曠地,仍設次為位,迎神主陳祭。”
48、給食:供給食用。《墨子·號令》:“若貧不能自給食者,上食之。”《史記·蕭相國世家》:“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宋方鳳《物異考·金石異》:“唐垂拱中,武威郡石化為麪,貧人取以給食。”
給別人吃。《墨子·號令》:“為養其親若妻子,為異舍,無與員同所,給食之酒肉。”《史記·平準書》:“匈奴 數侵盜此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
49、檢讎:整理、校訂。《新唐書·儒學傳下·禇無量》:“又詔秘書省、司經局、昭文、崇文二館更相檢讎,采天下遺書以益闕文。不數年,四庫究治。”
50、遺書:散佚的書籍。
51、闕文:脫漏的字句。唐元稹《獨孤朗授尚書都官員外郎制》:“竄定闕文,裁成義類。”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今閱二篇,又無是壹句,信有闕文。”魯迅 《花邊文學·“……”“□□□□”論補》:“‘□□’是國貨《穆天子傳》上就有這玩意兒,先生教我說:是闕文。”
52、完治:完善管理。宋蘇轍《催行役法劄子》:“臣竊見二聖臨禦以來,凡所更改法度,皆以略定。惟是役法,首尾五年,民間終未得安便,若不及今完治,實恐久遠,奸人指以為詞,疵病聖政。”
53、有差:不壹,有區別。《後漢書·張敏傳》:“今托義者得減,妄殺者有差,使執憲之吏得設巧詐。”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路之父老,負擔壺漿,遠近迎謁。上皆親加存問。受其獻饋,錫賚有差。”明劉若愚《酌中誌·內臣職掌紀略》:“浙江等處,歲供糯米、小麥、黃豆,及谷草、稻皮、白面有差。”清昭連《嘯亭雜錄·仲副憲》:“又劾大學士趙國麟、侍郎許希孔等往工部胥役俞姓家吊喪,有失大臣之體。諸人為之降黜有差。”
54、署尾:在文件末尾簽署。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局詐》:“其人持券向某曰:‘適與內兄議,率非萬金不可,請即署尾。’”
55、跋尾:謂在文末署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古今公私印記》:“自古及近代,禦府購求之家,藏蓄傳授閱翫,其人至多,是以要明跋尾印記,乃是書畫之本業耳。”《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貞觀 禦書皆宰相署尾,臣位卑不足以辱,請與宰相聯名跋尾。”清高士奇《題盧徵君嵩山草堂圖》詩:“弘農好古愜真賞,跋尾小印蟠絲紅。”
56、朝會:謂諸侯、臣屬及外國使者朝見天子。《史記·殷本紀》:“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會以晝。”《南史·褚裕之傳》:“每朝會,百僚遠國使,莫不延首目送。”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壹》:“然(建都)所貴於中者,取其便朝會耳。”劉師培《文說》:“記貢納,必飾百牢;敘朝會,必稱萬國。”
57、纂續:續編。
58、就學:謂從師學習。《列子·說符》:“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後漢書·張霸傳》:“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學焉。”《北史·韋師傳》:“(師)初就學,始讀《孝經》,舍書而嘆曰:‘名教之極,其在茲乎!’”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姚廣孝》:“太孫就學,命設講席於文華殿之東。”
59、齒胄:指太子入學與公卿之子依年齡為序。《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出龍樓而問豎,入虎闈而齒胄。”李周翰註:“公卿之子為胄子。言太子入學,以年大小為次,不以天子之子為上,故雲齒胄。齒,年也。”唐韓愈《賀皇帝即位表》:“爰自主鬯春宮,齒胄國學,孝友之美,實形四方。”宋徐鉉《文獻太子挽歌詞》之五:“彩仗清晨出,非同齒胄時。”《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四》:“太常丞段顒 請國學五經博士各講本經,以申橫經齒胄之義,從之。”
60、講勸:講業勸學。《新唐書·李訓傳》:“註陰知帝指,屢建密計,引仲言葉力。帝外托講勸,又皆以守澄進,故與之謀則其黨不疑。”宋蘇轍《上高縣學記》:“奠享有堂,講勸有位,退習有齋,膳浴有舍。”宋金履祥《又率諸生祭魯齋先生文》:“疇咨於公府,起先生以講勸。”
61、賚賜:賞賜。《新唐書·鍾紹京傳》:“明日,進中書令、越國公,實封五百戶,賚賜與劉幽求等。”《元史·趙炳傳》:“王還自北,嘉賞戰功,賚賜有加。”明陸采《明珠記·飲藥》:“誰想朝廷把爹媽害了,今日又差使臣賚賜奴家藥酒自盡。”
62、病困:猶言病篤。《漢書·金日磾傳》:“輔政歲余,病困。大將軍光白封日磾,臥授印綬。壹日薨。”《三國誌·魏誌·管輅傳》:“廣平劉奉林婦病困,已買棺器,時正月也。使輅占曰:命在八月辛卯日日中之時。林謂必不然,而婦漸差。至秋發動,壹如輅言。”
63、悼痛:悲傷痛心。《漢書·賈誼傳贊》:“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宋葉適《著作正字二劉公墓誌銘》:“後四十年,道其事者,尚相與悼痛嗟惜不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壹回:“自家起了壹個別號,叫做‘死裏逃生’,以誌自家的悼痛。”
64、優典:優厚的典制。
65、官給:猶官俸。唐孟郊《雪》詩:“官給未入門,家人盡以灰,意勸莫笑雪,笑雪貧為災。”
66、亟加:屢次嘉獎加封。
67、禮遇:受到禮遇;以禮相待。《後漢書·禮儀誌上》:“明日皆詣闕謝恩,以見禮遇,大尊顯故也。”《三國誌·吳誌·薛瑩傳》:“禮遇兼加,惟渥惟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綺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壹:“(戚同文)好為詩,有《孟諸集》,楊侍讀徽之守南都,召至郡齋,禮遇益厚,唱和不絕。”
68、衰:減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