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遊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據戰國古籍《鹖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實際上就是說良渚文化集團的武力強大,天下無敵,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5300-40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財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權的玉琮和象征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鑒定、命名,使壹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臺,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壹個源頭”。
1、石器
出土的石器有斧、鑿、錛、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別是石犁的使用,說明當時早已進入犁耕階段。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2、陶器
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壹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
3、玉器
玉器的發現很多,有璧、琮、璜、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5300年至42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4、蠶絲織品
20世紀50年代末,在湖州錢山漾遺址中出土屬於良渚文化的紡織品遺存,其中包括絲線、麻布,更令人稱奇
的是壹塊被鑒定為最早的“絹織物”的紡織品,材質是經過繅制的家蠶絲,其經緯密度達到每平方寸120根。這說明良渚文明已經掌握了相當發達的養蠶和紡織技術。古籍傳說養蠶紡織的始祖是黃帝正妃嫘祖,從發現來看,絲織技術的發源地很可能應是東南中國的良渚文化。 5、鼎
在陶器時代,中原地區並不流行三足鼎,鼎的器型在良渚的發掘中卻十分常見。鼎在其祭祀中的使用,已初具後來中原禮制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