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嘉祥南武城歷史悠久不可否認
持曾子故裏平邑說者,不承認春秋魯國有兩個武城,更不承認山東嘉祥有武城。請看事實!
1、春秋時代魯國有兩個武城
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兩武城。文中分別介紹:“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淡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同壹文中,壹說南武城,壹說武城,顯然是兩地。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註》講的更明確:“魯邑有兩武城,故稱南以別之。”此兩武城:壹為南武城,在山東嘉祥;壹為武城,在山東平邑。
2、嘉祥南武城建於商代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是全國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價值連城。其中漢代武斑碑記載:“昔殷王武丁久伐鬼方,元功章炳,熏臧王府。官族分析,因以為氏焉,武氏蓋其後也。商周遐貌,歷世曠遠,不隕其美,漢興以來,爵位相踵。”看來早在商代,武丁後裔武氏便在此聚族而居,建城自保。南武城就是以姓氏命的地名。這就是南武城的來歷。
3、《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就是嘉祥南武城
據《春秋》和《左傳》記載,從襄公十五年到襄公十八年,四年中齊國六次入侵魯國的北部和西部,四次包圍魯國的城邑。齊國的軍事目標是切斷魯國與晉國的聯系。為了防備齊國的進壹步入侵,魯國於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修建武城,《左傳》解釋說:“穆叔歸,曰:齊猶未也,不可不懼,乃城武城。”平邑武城處於魯國的東南部,用《古今地名大辭典》引程啟生雲:平邑武城“乃魯與莒與邾所接界,非備齊之處,此宜在嘉祥縣界。”
4、北宋文學家晁補之認定嘉祥南武山
北宋文學家、國史館編修晁補之在《金鄉張氏重修園亭記》中載有“下馬牛嶺,北望南武、七日諸山,或斷或續,屏列遠陸如畫,其南數百鳧雁飛集,鳴唼聲聲,回望白水明滅,桑野間意甚樂之”壹段文字。南武山因南武城得名。晁補之所記金鄉張氏園,居嘉祥之南,北望南武山,顯然是嘉祥的南武山。由此看來,早在北宋初年人們就認定曾子故裏南武城,在今山東嘉祥縣。
5、元代《魯秋胡廟記》碑直記嘉祥南武城
嘉祥南武城之南,平山之上有秋胡廟。廟中有元代至元二十壹年所立《魯秋胡廟記》碑。濟寧路教授趙思祖為廟碑撰文。碑文中有“蓋嘗考《列國誌》,秋胡子,魯南武城人”之句,指認此地為南武城。山下有秋胡墓。山南金鄉柳園村,多姓邵,有貞姑廟供秋胡妻邵氏,自認是秋胡妻邵氏族裔。明萬歷於慎行《兗州府誌·祠廟誌》也有記載:“秋胡廟在縣南五十裏許,平山之上,其來甚久,至元八年主薄夏清因祈雨有感而重修之。…”《濟寧直隸州誌·藝文誌》載有唐王勃《平山廟》壹詩:“壹躋坪山廟,恍戀潔夫人。守節惟勤紝,存貞豈汙金。煌煌雲下月,皎皎水中冰。浪泊千金體,香留萬古名。”
6、嘉祥南武城遺址尚在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文物局曾先後四次組織文物大普查。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文物普查隊先後於1956年、1964年、1973年、1980年對嘉祥南武城故城遺址調查調查,並給予認定。1998年濟寧市文物局組織專業人員再次對南武城故城遺址進行調查考證。南武城故城,位於嘉祥縣滿硐鄉南武山村東南1000米,東靠青龍山,南距阿城鋪村約500米。故城遺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積約250000平方米。故城東北、東南城墻角在1970年尚存,原殘高約4-5米,後被群眾取土造田所破壞。現有殘存的東城墻,南北長約100米,寬約8米,高3-4米,通過城墻局部剖析,夯土層夯土堅硬,夯層分明,夯土層上夯窩密集清晰,呈圓形圜底狀。夯土層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陶片,未見春秋以後時期包含物。這種時代風格與曲阜魯國故城、洛陽東周王城、山西侯馬晉城同期城墻極為相似。(見齊魯出版社《曲阜魯國故城》,文物出版社《新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據此認定:南武城該期城墻為春秋時期所築,築造時間不晚於春秋中晚期。調查中還發現大量春秋至兩漢時期的簡瓦、板瓦、鬲、豆、盂、罐等器物陶片。嘉祥南武城,群眾呼為阿城。查《韻會小補》中說:阿又音屋。“阿”、“武”古音相近,阿城即武城。
二、嘉祥曾子遺跡遺址鐵板釘釘
嘉祥的曾子遺跡遺址是古之有之,並不是明成化以後才有的。
1、曾廟。曾廟歷史久遠,初稱忠孝祠。唐貞觀三年《重修武城譜系》卷壹38頁載:“曾參家武城…西北有忠孝祠,始建於周考王十五年乙卯歲二月十五日。”東武城西面,西北皆環山作墻,城西只有懸崖。唯嘉祥南武山之陽地理地貌與此相合。曾廟內現存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創建萊蕪侯曾點廟碑,碑文記載:“武城在嘉祥之南,金鄉縣之北,界二邑之治,相距四十五裏,曾氏廟在焉。”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重修郕國宗聖公廟碑也有同樣的記載。曾廟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曾子墓。唐、宋、明《曾氏族譜》皆明南武城西有曾子墓。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重建郕國宗聖公廟碑也有“廟(指曾子廟)東南有耘瓜臺,西南有曾子墓”的記載。這壹記載也比成化元年早5年。
3、耘瓜臺。位於嘉祥南武山之東,南武城北部,傳為曾子耘瓜,誤斷其根處。明於慎行《兗州府誌·古跡誌》載:“耘瓜臺,在南武山之陽,相傳即曾子耘瓜誤斷其根處。後人因名其地曰:耘瓜臺。”《宗聖誌·邑裏》載:其臺有二,高仞許,南北相峙,臺南有約五畝,北臺約三畝。
4、元曾子書院。嘉祥南武山之陽有曾子書院。明於慎行《兗州府誌·學校誌》:“曾子書院,在縣南武山下,相傳曾子讀書處。考元時吳氏墓碑有東至曾子書院之文,歲久遺址不存。”
5、金代曾子琴堂。在嘉祥縣治東,萌山之陽,傳曾子鼓琴處。金太和七年蘇恩忠重建。明嘉靖九年嘉祥知縣王時佐,取石修泮石橋,其堂遂毀。旁有甘泉清列,後稱琴堂坑。
三、明朝廷、古籍、曾氏族譜都認定曾子故裏在嘉祥
1、明朝廷認定曾子故裏在嘉祥
明朝政府對曾子故裏在嘉祥的認定,是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7朝89年,通過對古籍記載特別是嘉祥的曾子遺存進行大量考證後才作出的。正統朝認定嘉祥曾廟為應祀神廟,成化朝認定嘉祥曾子墓,弘治朝確定嘉祥曾廟為曾子專廟,嘉靖朝訪求曾子嫡裔徙嘉祥俾守曾子祠墓。並不是像有人說的:是皇帝糊裏糊塗作出的決定,而是非常慎重、嚴謹、認真的,是不可置疑的。
2、古籍記載曾子故裏在嘉祥縣
明於慎行《兗州府誌·沿革誌》“嘉祥”條雲:“魯下邑南武城,魯有二武城,以其壹也。”《讀史方輿紀要》認為:“魯有東西二武城,嘉祥武城在縣南五十裏。”王鎏《四書地理考》說:“嘉祥在東武城南,則宜為南武城。”《史記會註考證》說:“南武城,今嘉祥縣。”《中文大辭典》註:“南武城,春秋魯地,在山東省嘉祥縣南武山下。春秋魯襄公十九年有城武城之說,即指此。”《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武城”條註:“春秋魯地,築以備齊。在今山東嘉祥縣城南45裏,南武山下。”《山東通誌·古跡》:“嘉祥縣南武城,在縣南四十裏。”《省直通考》:“南武山,嘉祥縣南武城地,曾子故裏。”
3、曾氏族譜認定曾子故裏在嘉祥縣
曾氏族譜所記載的曾子故裏均在嘉祥縣南武城。
唐貞觀三年《重修武城譜系》,由左丞相杜如晦奉太宗皇帝敕旨為該譜作序。該譜卷壹第38頁載:“曾子故裏考雲:曾參家武城,西有曾參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於周考王十五年乙卯歲二月十五日。”
北宋嘉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譜》,賜進士翰林院遷禮部尚書蘇東坡作序。該譜卷壹第203頁載:“曾子故裏在武城,西有曾參墓,西北有忠孝祠。魯哀公十四年夫子西狩獲麟亦在此。不知何時改為阿城。”
南宋德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譜》,丞相文天祥作序。卷壹第197頁載:“曾參家武城,西有曾參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於周考王十五年乙卯歲二月十五日。”
曾憲梓、曾蔭權等曾氏名人到嘉祥祭祖,當時的省委、省政府領導都進行了接見,《大眾日報》等新聞媒體作了報道,都說的是到曾子故裏嘉祥祭祖。
四、關於曾子故裏平邑說
曾子故裏平邑(費縣)說,始於明朝末年山東費縣人王雅量所撰的《曾子費人考實》。王雅量在文中提出四個主要觀點:壹是“南武城”和“武城”同為壹武城。二是“古今以“費”名者無二地。費地即武城。”三是吉安永豐曾氏之後在立廟時不知費縣西南關陽之武城即南武城。四是嘉祥“古為大野澤”, 漢魏以來,皆未成邑。
關於“魯有兩武城”前面已經論證,“南武城”和“武城”同為壹城的說法是不符合史實的。
值得註意的是,平邑武城始終沒叫過南武城。《晉書·地理誌》有壹處“南武城縣”,專家考證多壹“武”字,《晉書》(中華書局版)已把《地理誌》中的“南武城”更正為“南城”。並且漢、晉南城也不是戰國南城。 1991年,齊長城南側(山東省臨朐縣劉家裕村)出土戰國中後期銅戈,銘文“武城戈”。報告作者認為此武城,即費之武城邑,應是費之武城制造,武城戈證明直到戰國中後期仍稱武城,不稱南武城,也不稱南城。壹“戈”戳穿了武城、南城、南武城千古之謎。
關於“古今以費名者無二”的說法同樣是站不住腳的。實際上,查古籍記載,春秋未年戰國初年,以費為名的除了王雅量所說的位於今費縣西南的魯季氏私邑費(亦稱東費)外,尚有位於今山東省魚臺舊城西,金鄉縣北部、嘉祥縣南部的費國(亦稱西費)。
關於費國,《史記·夏本紀》載:“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費氏……。”春秋時,費國為魯國的附庸國。戰國時期,費國也是壹個獨立的國家。1972年,山東省鄒縣(今鄒城市)嶧山後鉤魚臺遺址,出土了壹件春秋銅鼎,其銘文說:弗敏父作孟姒宓騰鼎,其眉壽萬年永寶用。”(見《文物》1974年第壹期)。根據銘文,此鼎是費國的敏父為其大女兒陪嫁而作的。弗敏父之女稱孟姒,其為姒姓無疑。《姓氏急就篇》說:“曾氏出於鄫,姒姓。”曾子在費,是住在同姓國家,有文化上的淵源。《戰國策》稱曾子在費時有家有舍,其母尚織布勞作,可見不是暫住。關於費國的方位,《讀史方輿紀要》載:“廢魚臺縣西有費亭,即費庈父食邑處。”
至於曾子廟的立廟時間,實在永豐曾氏未還嘉祥之前。唐代《重修武城譜系》記載:“忠孝祠,始建於周考王十五年乙卯二月十五日。”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由禮部侍郎許彬撰記的《重建郕國宗聖公廟記》說明,曾子廟在天順前已經存前,王雅量等人的說法太荒誕了。
2013年5月,“南武城故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有人又做起了文章。其實,平邑武城在歷史上並沒有叫過南武城,起碼在司馬遷寫《史記》前平邑武城沒叫過南武城,這已經被辨明,至於後世的附會,根本與曾子故裏無關。況且國務院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是保護的古城遺址,並不是認定曾子故裏。相比之下,嘉祥曾廟2006年5月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祥曾子墓2005年8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已經直指了曾子,又該作何解釋呢?!
有人又擡出某某專家怎麽說,我們要的是事實,講的是道理,並不能根據某人的壹句話下結論。擡出名人專家是某些人的拿手好戲。關於嘉祥南武城,有人就擡出王雅量,說嘉祥古為大澤,“漢魏以來,皆未成邑”,可嘉祥春秋前的古城遺址就有兩處,實實在在地就在那裏!關於曾子懸棺,有人又找什麽考古專家說,中原沒有懸棺,可嘉祥南武城遺址不足200米就有懸棺,實實在在地還在那裏!這些專家到嘉祥考證過嗎?!我們到平邑考察過,也希望平邑說的專家到嘉祥考察考察,我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