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遊褒禪山記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遊褒禪山記原文,註釋,譯文,賞析

作品:遊褒禪山記

簡介

本篇選自《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為“唐宋八大家”之壹,其散文雄健峭拔。《王文公文集》壹百卷,文五十六卷,詩四十四卷,收錄了他大部分詩文,與《臨川先生文集》內容大致相同。本篇是篇遊記形式的說理文,借遊山來說明治學的道理,強調“誌”在治學或創業方面的突出作用,指出不要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而應具有堅定不移的誌氣和頑強的毅力。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①,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②。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③,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⑤,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⑥,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註釋

①浮圖:梵語,“佛陀”、“浮屠”、“佛圖”的異譯,有時指佛教徒,這裏指和尚。 ②廬冢(zhǒnɡ):即廬墓,修建在墓旁的房子。 ③窈(yǎo)然:幽深的樣子。 ④不能十壹:不及十分之壹。 ⑤相(xiànɡ):幫助、輔佐。 ⑥悲夫:感慨的意思。

譯文

褒禪山也叫做華山,唐朝僧人慧褒最初在這裏建造房舍,而他死後又葬在此地,因此,這以後就名叫褒禪山。現在稱之為慧空禪院的,就是慧褒的房舍和墓地。距離這禪院以東五裏地,叫做華山洞的,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取此名。距離山洞壹百多步,有座石碑倒伏在路上,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其中只有個別文字尚能認出的,叫做“花山”。如今把花山讀為“華實”的“華”,可能是讀音錯誤吧。

山下面平坦寬闊,有道泉水從其側旁流出,這裏題字記遊的人很多,此處即是人們所說的前洞。由此山再登上約五六裏路,有壹處洞穴幽暗深邃,進得裏面寒氣森森,打聽它有多深,即使是酷好遊覽的人也沒有到達過盡頭,此處叫做後洞。我和四個人舉著火把進去,入洞愈深,前行愈難,但所見愈奇。有個懈怠想要退出的同伴,說:“不出去,火就要燃盡了。”於是我們隨他而出。大概我所達到的,比起酷好遊覽的人來,還不到人家的十分之壹,但是察看洞的左右石壁,來到這裏題記姓名的人已經很少了;大概洞越深遠,到過的人就更加少了吧。正當那時,我的體力還足以繼續深入,火把也滿可以繼續照明的。大家已經出來了,有的就責怪那提議出來的人,同時我也後悔跟隨他出來,不能盡興享受遊賞的快樂。

在這兒我很有感觸。古人觀察天地、山河、草木、蟲魚、鳥獸,往往都有收獲,是由於他們探索思考得深入而廣泛。平坦而路近的,遊人就很多;艱險而遙遠的,去的就很少了。可是世上那奇特雄偉光怪陸離不同尋常的勝景,卻常常是在艱難而遙遠、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沒有誌氣的人是不能夠達到的。有誌氣且不隨人中止的,然而力氣不足的人,也是不能達到的。既有誌氣又有體力,並不隨人懈怠,但走到黑暗迷惑的處所而沒有器物來幫助他,還是不能夠達到的。然而體力充足可以到達而中止的,旁人就可以譏笑他,他自己亦會悔恨。如果盡了力,還不能達到的話,自己就可以無悔,而旁人又有誰能譏笑他呢?這就是我的心得體會。

我看到倒伏的石碑,從而又惋惜許多古籍不能保存下來,後世以訛傳訛,使人不明真相的,那是說不勝說的啊!這就是為什麽學者不可不深思而謹慎地利用它的緣故。

同遊的四人是:廬陵的蕭君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某日,臨川的王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