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
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
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壹部分應用文,給後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僅據宋人陳骙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於《左傳》。
倫理思想
《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
其觀念較接近於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可以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壹種重要的思想進步。
作者要求擔負有領導國家責任的統治者,不可逞壹己之私欲,而要從整個統治集團和他們所擁有的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記述內容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
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
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晉範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當然,這只是壹家之言。
《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補充並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魯國壹國的史實,而且還兼記各國歷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壹改《春秋》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引征了許多古代史實。
這就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