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這是壹個別出心裁的舉動,為全球的“中國簡化字熱”又增加了壹個話題。對於漢字的簡化問題,歷來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近年來,關於漢字簡化的反思和爭論開始升溫。贊同漢字簡化的人認為:1。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得到了簡化。除了中國大陸,新馬等國都在簡化漢字,這是大勢所趨。2.中國大陸規定的簡化字,基本上都是來源於民間壹直流傳的書寫方法,有壹部分是來自於古風,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3.漢字的簡化減少了筆畫和漢字的數量,從而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加快了書寫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廢除繁體字便於人們交流。4.中國大陸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專門出版古籍,壹般都是用傳統書籍,比較好找。5.大多數受簡體字教育的中國大陸人在閱讀繁體字時沒有明顯的理解困難。6.在電腦、手機、PDA等數碼設備中,文字尺寸有限,簡化字由於筆畫簡單,顯示清晰。反對的觀點主要集中在:1。漢字的簡化不利於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簡化字普及後,很多現代中國人已經不能直接看古籍了。古籍即使用簡體字再版,也往往會有歧義,誤導讀者。很多人忽略的是,從五四開始,就有主張廢除漢字,用拉丁字母代替的聲音——這就是漢字推廣簡化字背後的意識形態。作為世界上最後壹個活著的表意文字系統,簡化字是消滅壹種文化的壹部分的第壹步。2.不利於中國大陸與臺省、港澳等地的文化交流,更與日等外國使用的漢字進壹步脫節,造成壹種人為的“異語本”。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主要原因是大陸在世界上越來越重要,所以他們采取簡化。所謂大勢所趨,而來自中國政府的政治力量依然是根本原因。3.簡化字違反了六字造字原則,卻沒有單獨建立完整的造字體系,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很多漢字失去了表意結構,導致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無法通過表意結構來推斷詞義。現行的簡化字演繹體系比較混亂,類比中經常出現例外或不壹致的情況,哪些詞跟著類比,哪些詞不跟著類比,隨意性很大。因此,漢字系統更加復雜,增加了學習者的負擔。4.漢字的發展不僅僅是簡化。對於“有、有、有、有、壽、有、有”這樣的詞語,甲骨文只寫“有”,說明漢字中壹直在進行著多樣化的過程,而且在漢字的發展中占了不少的比重。這主要是出於辨義的實際需要,自然發展,並不是政治力量所逼。楷書大致定型至今已近兩千年。說“簡化”是漢字的主要發展方式,是粗心的,也是太“想當然”了。5.從書法的審美角度來看,很多簡化字的設計不夠嚴謹,同時對於篆書、隸書等書體來說,簡化後失去了原書體的特殊美感。6.壹詞多義,簡化後字形相似多,音義結構缺失,都導致閱讀時難以識別。7.報紙、網站等很多媒體被迫同時設置繁簡兩種不同版本和/或相關繁簡轉換工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8.在漢字的計算機處理中,無論是繁體還是簡體,輸入速度都差不多。簡體字不壹定效率更高。而壹字壹位的簡化字設計,增加了計算機轉換的難度,使得轉換結果並不理想。9.簡化字和掃除文盲沒有直接關系。在港臺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文盲比例遠低於中國大陸。可見掃盲工作的重點是教育資源和教育政策,而不是簡化字。10.用形聲字法創造的簡化字,可能無法拍出各種方言或古音,導致壹些地區的人很難理解這些簡化字。比如“船”字以“獄”字為音面,考慮到古音系和各地方言多,簡化字寫“船”字以“見”字為音面,只照顧普通話,切斷了音面與方言、古音的聯系。在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諧音系統時,簡化字往往不靠譜。11.即使在中國大陸,也不可能完全廢除繁體字。不僅僅是因為古籍、文言文的需要,更多的是刻在古跡或建築上的漢字,是無法替代的。因為繁體字不可替代,反之亦然(因為繁體字在意義上完全可以包含簡體字),簡體字的出現造成了漢字的繁瑣,大大增加了漢字的數量,給學習造成了負擔。12.港澳在回歸後多年繼續使用繁體字,也說明了繁簡之爭中的壹些現實問題。13.當人們閱讀屏幕上的漢字時,他們不需要仔細閱讀每個筆畫,但他們可以識別輪廓。無論繁簡,漢字都不可能像英文字母壹樣少顯示,所以簡體漢字未必有特別的優勢。相反,簡化字產生了大量的相似字,增加了小字環境下的識別難度。14.科技是可以提高的。應該發展適當的科技來滿足漢字的需求,而不是砍掉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