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江蘇省無錫地名的來歷

江蘇省無錫地名的來歷

地名由來  1、“無錫”這壹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壹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壹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這壹說法,歷代無錫地方誌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誌》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2、另壹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壹。“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壹說法是當今壹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蘇等壹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壹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壹個古越人部落以壹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鳥”恩。傳說  無錫市城中公園水景廣場旁有壹堵石壁,石壁上鐫刻有這樣的篆書文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傳說秦始皇統壹中國時,大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進攻楚國,壹部分軍隊打到惠山,在惠山腳下埋鍋做飯時,在地下掘得了壹塊石碑,碑上有以上的銘文。向附近人了解,據介紹說,在周平王時這裏的山中發現了鋁錫,開采了近400年,如今鋁錫已經難以采到了。王翦說:此碑露出,天下看來從此太平了,這裏何不稱做無錫呢?據說,無錫的地名由此而來。  其實,無錫的名稱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但直到漢代,才正式見於文史記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 東越列傳》中載:“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錫侯”。東漢袁康、吳平所錄的《越絕書》多處記載到無錫。該書雲:“無錫西龍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吳所造,屬無錫縣”;“無錫城,周二裏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門壹,樓四。其郭,周十裏二十八步,墻壹丈七尺,門皆有屋”;“無錫歷山,春申君時盛祀以牛。立無錫塘,去吳百二十裏”;“無錫湖者春申君治以為陂”。《越絕書》雖為東漢時所著,比西漢時《史記》遲,但所記的卻是戰國時之事,具體年份是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至今已有2250多年,說明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無錫”這個地名了。

如果說在戰國時期就有“無錫”這個地名,那麽這個地名又從何時而來?又為何叫“無錫”?  大約在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後,太湖流域的氏族部落開始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的興盛時期。在這個時期華夏族神話中最早的祖先英雄伏羲就誕生在太湖之北的惠山附近。《太平禦覽》卷七八引《詩緯含神霧》雲:“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宓犧即伏羲,雷澤即太湖。據此,伏羲乃由其母華胥履“大跡”而生,這是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母權制社會的反映。當時的原始部落首領就是伏羲之母華胥。華胥,既是部落女首領的名字,又是這個部落的名稱,同時也是部落所在地的地名。華胥是伏羲之母,是華夏族的始祖母。以後,伏羲氏為壹個族團,伏羲為這個族團的酋長的稱號。伏羲在古籍中有伏戲、倉犧、炮犧、密羲、宓犧等多種稱號。  在文字未出現之前,古部落都以語言(發音)、繪畫來表述意圖。在無錫方言中,“華”與“無”、“伏”與“無”的發音都是相近的,“胥”與“錫”、“羲”與“錫”的發音也是相近的。也許是巧合,“華胥”、“伏羲”都與“無錫”近音。古代的吳越地區“同俗並土”、“同氣***俗”(《越絕書》),但是其語言卻無法形成統壹的文字,以後采用“漢語”來記載與之相近或相同語音的文字時,“華胥”和“伏羲”,也就變成了“無錫”。由此推斷,無錫地名,由“華山”和“錫山”之山名而來,“華山”、“錫山”之名,由“華胥”、“伏羲”之音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