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公恕齋文言文翻譯

明公恕齋文言文翻譯

1. 英語翻譯明公恕齋嘗為獻縣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時,有疑獄,易服自

恕齋先生,曾經擔任獻縣縣令,是壹個好官吏。

在太平府做官時,遇到疑難案件,就改穿便服親自去查訪。恰巧來到壹座小廟休息,廟裏的老和尚已經八十多歲了,向他合掌肅立施禮。

隨即吩咐徒弟備茶。徒弟遠遠地答道:“太守就要來了,妳還是領這位客人到別屋去坐壹會吧!”老和尚說:“太守大人已經來了,趕快沏上茶來。

”恕齋先生大驚:“妳怎麽知道我來?”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壹郡之主,壹舉壹動,全郡人都知道,哪裏僅僅是我知道呢?”恕齋先生又問:“妳根據什麽認識我?”老和尚說:“太守不能認識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誰不認識太守呢?”恕齋先生又問:“妳知道我為什麽事而來嗎?”老和尚說:“妳是為某某案子來的。 這個案子的原告和被告兩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馬等著妳去查訪。

不過,他們都假裝不認識妳罷了。”太守聽這壹說,悵然若失,於是問:“那妳為什麽不跟他們壹樣也假裝不認識我呢?”老和尚跪地叩頭,說:“我該死,我該死。

我就希望妳這樣壹問。您治理地方的政績,並不比龔遂、黃霸的政績差,然而百姓對您稍微不滿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歡便服暗訪。

這樣,不只大奸大惡的人能預先做好迷惑妳的計劃,就算是鄉下的壹般百姓,誰沒有親近的同夥,誰沒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訪甲的同夥,他就會認為甲在理而乙理虧;您查訪乙的同夥,他就會認為乙在理而甲理虧。您查訪跟他有仇的人,他就會認為他的仇人理虧;您查訪對他有恩的人,他就會認為他的恩人在理。

至於那些婦女小孩,他們聽到的看到的並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話又說不清楚,叉怎麽能拿來作為判案的確鑿根據呢?您親自查訪還是如此,何況是依靠別人的了解的,怎麽能避免錯誤呢?;便服暗訪成為禍害,不僅僅調查官司是這樣,民間的利害沖突,便服暗訪也會成為禍害,對於河渠堤壩而言尤其突出。 百姓對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對自己有利就攔截來讓自己受益,對自已有害就把別人相鄰的土地作為排水溝,這就是他們取勝的計劃。

誰願意全盤考察地形地勢,制定長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塵世之外的人,本來不應該幹預世間的事務,何況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張舍棄自己幫助眾生,如果對他人有利,本來就應該冒死說出來。 希望您認真考慮。”

恕齋先生認真思考老和尚的這番話,最終不再暗訪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門裏的差役,送壹些銀兩和糧米到廟裏來,公差回到府衙以後,向太守匯報:“昨天大人回來以後,老和尚對他的徒弟說‘我的心事已經完成了’,最後平靜地辭世了。”

姚安公認為:“大凡是案情,只要虛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偽,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對的。 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說的是對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說得完的。

怎麽才能再來壹個老和尚,也給我們說說法呢?”。

2. 查文言文,明史.楊卓傳譯文

明史·卷五十二·列傳第二十八·楊卓傳 原文 楊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進士,授吏部主事。逾年,遷廣東行省員外郎。

田家婦獨行山中,遇伐木卒,欲亂之。婦不從,被殺。

官拷同役卒二十人,皆引服。卓曰:“卒人眾,必善惡異也,可盡抵罪乎?”列二十人庭下,熟視久之,指兩卒曰:“殺人者,汝也!”兩卒大驚,服罪。

坐事謫田鳳陽,復起為杭州通判。有兄弟爭田者,累歲不決,卓至,垂涕開諭,遂罷爭。

卓精吏事,吏不能欺。而治平恕,民悅服焉。

病免,卒。譯文 楊卓,字自立,是泰和縣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考中進士,被授予吏部主事的官職。過了壹年以後,升任廣東省員外郎。

有壹個農村婦女獨自壹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了進山伐木的士卒,想要 *** 她。那婦人不從,被(士卒)殺死。

當地官員拷打了二十名跟那位士卒***同參與此事的士卒,(它們)全都服罪。楊卓說:“這麽多士卒,壹定有善有惡,怎麽能全都收到懲罰呢?”(於是)讓二十名士卒在庭院中站好,(他)仔細地看了他們很久,(最後)指著其中的兩名士卒說:“殺人的是妳們!”兩個小卒大驚,就認罪了。

後來楊卓因事獲罪被貶到鳳陽,後來又被起用做杭州通判。當地有兄弟因田地而產生訴訟,多年來都沒有判決,楊卓到任後,流著淚開導他們,於是他們放棄了訴訟。

楊卓精於做官之事,小吏們都不敢欺瞞他。而他為政公正寬仁,老百姓都對他心悅誠服。

後來因為病重而免職,(不久)去世了。註釋1、同役:***事。

謂壹同參戰。這裏指***同參與此事。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2、引服:亦作“引伏”。

認罪,服罪。《魏書·樊子鵠傳》:“太山太守彭穆參候失儀,子鵠責讓穆,並數其罪狀,穆皆引伏。”

《資治通鑒·晉穆帝升平二年》:“掠治日急,垂湣之,私使人謂段氏曰:‘人生會當壹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元年》:“置對,無壹語罣人,惟自引伏。”

明馬愈《馬氏日抄·徐尚書》:“有富室某並其鄉某甲田產,誣以人命,甲不勝拷掠,自引服。”3、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應的處罰。

《呂氏春秋·直諫》:“王不受笞,是廢先王之令也。臣寧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也。”

《史記·高祖本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司馬貞索隱:“抵,當也。

謂使各當其罪。”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壹》:“冒禁抵罪者,不可勝數。”

《剪燈新話·令狐生冥夢錄》:“始吾謂世間貪官汙吏受財曲法,富者納賄而得全,貧者無貲而抵罪,豈意冥府乃更甚焉!”許地山《兇手》第二幕:“殺人的事是小人幹的,與小人之兄孫榮無涉,情願自首抵罪。”4、服罪:承認罪責。

《荀子·君子》:“則雖隱竄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請。”《史記·三王世家》:“於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

唐韓愈《賀徐州張仆射白兔書》:“人立而拱,非禽獸之事;革而從人,且服罪也。”《警世通言·趙太祖千裏送京娘》:“公子看見眾嘍啰中,陳名亦在其內,叫出問道:‘昨夜來盜馬的就是妳麽?’陳名叩頭服罪。”

5、坐事:因事獲罪。《漢書·儒林傳·梁丘賀》:“賀時為都司空令,坐事,論免為庶人。”

《周書·皇後傳·宣帝朱皇後》:“宣帝朱皇後名滿月,吳人也。其家坐事,沒入東宮。”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禨祥·並蒂瓜》:“產瓜未幾,兄弟坐事並斬於市。”6、開諭:亦作“開喻”。

啟發解說;勸告。《三國誌·蜀誌·呂乂傳》:“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壹。

乂到宮,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諸王有疾,上輒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形憂於色,左右或開諭進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

手足不理,吾身廢矣。’”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江城》:“樊入室,開諭萬端,女終不聽。”

7、平恕:持平寬仁。《北史·趙綽傳》:“時河東薛胄為大理卿,俱名平恕。”

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古稱至公者,蓋謂平恕無私。”明方孝孺《杜推官贊》:“性剛嚴,而治獄平恕。”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惟有李勉與他尉不同,專尚平恕,壹切慘酷之刑,置而不用。”8、悅服:亦作“悅伏”。

心悅誠服。《書·武成》:“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孔穎達疏:“悅是歡喜,服謂聽從。”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戢禦嚴明,雞犬無撓,軍庶悅伏。”《明史·陶安傳》:“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郭沫若《魯迅與王國維》:“章太炎的晚年雖然不壹定為魯迅所悅服,但早年的革命精神和治學態度,無疑是給了 魯迅 以深厚的影響的。”9、病免:以病免職。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漢書·揚雄傳贊》:“雄以病免,復召為大夫。”

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尋授蘇州刺史,壹年,即病免歸;授刑部侍郎,不久,又病免歸;除河南尹,三年,又病免歸。”。

3. 文言文翻譯《楊卓傳》

楊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進士,授任吏部主事。過了壹年,遷任廣東行省員外郎。

農家婦女獨自壹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伐木士兵,想的混亂。妻子不同意,被殺。

官府拷問同服役士兵二十人,都服罪。卓說:“士卒人多,必然善惡現象,可以全部抵罪嗎?”列二十人庭下,仔細看了許久,指兩個士兵說:“殺人者,妳的!”兩個死大吃壹驚,認罪。

因事獲罪貶謫鳳陽種田,又起用為杭州通判。有兄弟爭奪田地的人,多年來不決,卓到,垂淚開導,於是停止爭執。

楊卓精於吏事,屬吏不能欺騙。而社會公正,百姓心悅誠服呢。

4. 運甓齋記 明 貝瓊 的文言文翻譯

過去長沙郡公陶侃任廣州刺史時,早上把壹百塊磚運到屋外,晚上又把把磚塊運回屋內。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正致力於收復中原,所以(我要)堅持勞動。”唉,晉朝從渡江而到南邊,朝廷上下都茍且偷安,放棄中原而不顧恤,惟獨陶侃壹人有誌於此,本來就不是壹時坐談老莊的人能趕得上的。等到他都督荊州、湘州等州時,檢查整頓軍府的各項事務,不曾有片刻休息。他又曾對別人說:“大禹這樣的聖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陰,至於壹般人,應當珍惜每分光陰,怎能只求逸遊沈靜,活著對社會無益,死後在後人中也沒有好名聲。”他聰明敏銳、恭敬勤奮,在這就可以看出來,不只是運送磚塊壹件事了。

我原想他擁有強大的兵力,占據重要的地勢,蓄養威力銳氣已久,應當率領各郡請命向北進伐,把老百姓從北方民族的統治下解救出來,以雪國恥。但是他安守壹方,壹***四十十年,所謂的平日裏不斷堅持勞動想致力於收復中原的話,只不過是空話罷了。

再說胡人的入侵不斷發生,不容易消滅平定。蘇峻發動叛變,國家破裂君主受辱,正是臣子粉身碎骨的時候。大兵雲集,他竟然違背眾人意願向西而返回,縱敵害已,這偏偏又是什麽心思呢?周朝太叔帶爭奪王位的災難,齊國有齊桓公在洮地的災難,晉朝有晉文公平定太叔帶之難。陶侃以齊桓公、晉文公自比,但是他又是這樣地為君主做事,又怎麽果真能夠實踐他在運磚塊時所說的呢?以前要治卞敦阻軍顧望不赴國難之罪,卞敦本來就可以誅殺的。陶侃平定國家大難,立下大功,也是由於溫嶠他們用正義激怒了他,與卞敦不同,所以僥幸取得了平定蘇峻之亂的勝利,如果他當時退縮了,事情幾乎就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失敗了,那麽與卞敦又有什麽區別呢?梅陶稱贊他像魏武壹樣的稟賦超群、見識高明,像孔明壹樣的忠順勤勞,也太過了點。

即使這樣,晉朝面臨危險後又獲得了安寧,滅亡之後又得以保存,確實是憑借他的力量,這是眾臣子中出力最大,並且在史書中有所記載的,所以我反復地論說。他做事雖然還有沒有做好的,但他所說的卻可以被萬代人學習效法。為什麽呢?人的壹般情況是好逸惡勞。天下的事情,都是由於勤奮而成功,由於安逸而失敗的。運送磚塊的事情,難道不是很好的嗎!

剡山單陽江原因此把他的書齋命名為運甓齋,大概是能夠有誌於勤奮。當初,陽原在山中讀書,老了都不做官,洪武四年,皇帝下詔征召眾儒生,郡侯強行舉薦他。到了京師以後,他又推辭,吏部於是就授予他漢陽湖泊使的職位。然後,官職無論高貴低微,能夠有誌與勤奮,那麽他所做的壹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而不會虛度壹生了。因為他從三千裏之外飛馬送信,請求為他寫記,所以寫信回復他。像陶侃處理政事,漢陽父老鄉親還是稱道他的。而他在武昌打敗陳敏,在湘州平定杜弢之亂,尋訪他的遺跡,可以想見他的才華氣度精神可遺留千年。

5. 文言文王安石的《徐君墓誌銘》字詞翻譯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王安石 原文 君諱平(1),字秉之,姓許氏。

余嘗譜其世家(2),所謂今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3)。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4),而自少卓犖不羈(5),善辯說,與其兄俱以智略為當世大人所器。

寶元時,朝廷開方略之選(6),以招天下異能之士;而陜西大帥範文正公、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為書以薦。於是得召試,為太廟齋郎(7),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

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君亦嘗慨然自許,欲有所為;然終不得壹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

彼皆無眾人之求,而有所待於後世者也。其齟齬固宜。

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辯足以移萬物,而窮於用說之時;謀足以奪三軍,而辱於右武之國(8),此又何說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楊子縣甘露鄉某所之原。夫人李氏。

子男瑰,不仕;璋,真州司戶參軍;琦,太廟齋郎;琳,進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令陶舜元。

銘曰:有拔而起之,莫擠而止之。嗚呼許君!而已於斯!誰或使之?註釋(1)諱:名。

古代對別人的名避免直接稱 王安石紀念館 呼,叫做避諱。因此也用來指出避諱的名字。

(2)譜:編列。(3)海陵:州名,今江蘇省泰州市。

主簿:小官。主管簿籍文書。

(4)元:許平的哥哥許元。宋仁宗慶歷年間,選拔為江淮制置發運判官。

在任期間,多方搜括財物珍寶,賄賂京師權貴,以圖升官。後遷郎中,歷任揚、越、泰州知州。

(5)卓犖(luo):超越,特出。不羈:放達,不受約束。

(6) 方略:治國用兵的計謀。(7) 齋郎:辦理祭祀事務的小吏。

(8) 右武:崇尚武功。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2分) (1)善辯說( ) (2)君既元相友有稱壹下( )2.給文中劃線句子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全都恰當的壹項是( )(3分) A、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 B、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 C、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 D、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3.範仲庵(即範文正公)為什麽推薦許平參加“方略”之選?(用原文語句回答)(3分)4.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2分) 參考答案:1.(2分,各1分)(1)善於、擅長 (2)稱贊、著稱、稱頌、聞名(被稱贊、為……稱贊亦可)2.(3分)C3.(3分)自少卓犖不羈(1分),善辨說(1分),以智略為大世大人所器(1分)4.(2分)文中表達了作者對許平才華的贊美之情(1分)和對其壯誌未酬身先死(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1分) 譯文 君名平,字秉之,姓許。我曾經為他的家族世系編撰過家譜,他就是家譜上所載的現任泰州海陵縣主簿的人。

許君既與他的哥哥許元以互相友愛而著稱於天下,又自小卓越特出、不受拘束,善於辨析論說,與他的哥哥都以智謀才略為當時德高望重的貴人所器重。寶元年間,朝廷開設“方略”的制舉科目,用來招納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而陜西大帥範仲淹、鄭文肅爭先將許君所寫的文章向皇上推薦,於是許君得以被召應試,任命為太廟齋郎,不久被選任為泰州海陵縣主簿。

達官貴人大多推薦許君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應該把他拋棄埋沒在州縣任上;許君也常常激昂慷慨地稱許自己,想要有所作為,然而終於沒能得到施展他才智的機會就死去了。唉!多麽可悲啊。

士人中本來就有超脫塵世、不同凡俗,只按自己意願行事,遭到謾罵、譏諷、嘲笑和輕侮,困窘受屈而不悔恨的人。他們都是沒有壹般人的那些對於功名寶貴的追求,而期望流芳於後世的人。

他們與時不合乃是必然的。至於那些有智謀、有功名心的士人,窺測時機,隨機應變,奔走從事於勢利的場合,卻總是得不到機遇的人,竟也不可盡數。

辯說足以感化萬物,卻在看重遊說的時代遭到困窘;智謀足以降服三軍,卻在崇尚武力的國家受到屈辱。這又怎樣解釋呢?唉!那些有所期望而悔恨的人,大概是悟透了其中的道理吧! 許君享年五十九年,於嘉佑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揚子縣甘露鄉某處的墓地。

夫人姓李。兒子許瓌,沒有做官;許璋,任真州司戶參軍;許琦,任太廟齋郎;許琳,為進士出身。

女兒五人,已出嫁的二人;分別嫁給進士周奉先和泰州泰興縣令陶舜元。 銘文說:有人提拔並起用他,沒人排擠並阻止他。

唉,許君!妳卻終止在這個官職上。是誰使妳落得這樣的結局呢?賞析:《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主要是哀悼許平有才能而屈於下位。

文章第二段以離俗獨行之士和趨勢窺利之士的不遇,來襯托許平的不得誌,行文若即若離,情調慷慨悲涼。銘文只有二十多個字,概括了許平壹生的遭遇,最後卻隱約地歸之於天命,是壹種無可奈何的辯解。

許平是個終身不得誌的普通官吏。在這篇墓誌銘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許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劇。

第壹段寫許君有大才卻終不得用的事實;第二段以離俗獨行之士和趨勢窺利之士的不遇,來襯托許君的不得誌;第三段寫許君的後事;第四段銘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許平壹生遭遇,隱含強烈的悲憤。

6. 求文言文譯文,希望能全些

祖先方伯公90歲去世了,讀書時排版編輯不停,雖然是炎炎夏日,穿的整整齊齊的端坐著,沒有看見他搖晃,經常寫壹張對聯在客廳裏面,寫了:“紹祖宗壹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書房中有壹張對聯,寫了:“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可忍。”癸巳歲,為自己逝去而準備寫的祭文,有人說:“不敢喪失理智,不求心滿意足,能不追求功名利祿,能忍氣吞聲,90年來,問心無愧,可以讓大家來見證,可以笑著去世了。”

照著事實記下來。去世時雖然很年老,常常夜裏做夢夢見仆人在旁邊陪著先曾祖司徒府君,有的人罰跪受到責罵,比如從這兒到堂階前的院子。

7. 《閱微草堂筆記》兩則的譯文——泥古不化某公表裏求著兩則文言文的

《兩則》原文和翻譯40《閱微草堂筆記》兩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為編者所加.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了《四庫全書總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於古代的成規或古人的說法.③〔佚其名〕其名字遺失了,不可知.羽沖是他的字.④〔齋公〕對道士的尊稱.⑤〔迂闊〕迂腐不合時宜.⑥〔倩〕請人代勞.⑦〔董天士〕清初民間畫家.⑧〔塊然無與伍〕孤獨寂寥,沒有人願望與他為伍.⑨〔但見須眉古〕只見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須眉,面目.〔井田譜〕即《周禮井田譜》,宋代夏休著.研究周代所實行的井田制度.〔規〕規勸.〔角〕較量.〔好事〕喜歡多事.〔洫(xù)〕田間的水道.〔人幾為魚〕人幾乎被淹死了.〔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滿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謚號.〔國弈不廢舊譜〕國手不會廢棄舊的棋譜.〔不執〕不偏執.紀昀泥古②不化劉羽沖,佚其名③,滄州人.先高祖厚齋公④,多與唱和.性孤僻,好講古制,實迂闊⑤不可行.嘗倩⑥董天士⑦作畫,倩厚齋公題.內《秋林讀書》壹幅雲:兀坐秋樹根,塊然無與伍⑧.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⑨.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⑩.蓋規之也.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裏成沃壤.繪圖列說於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試於壹村.溝洫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發病死.後風清月白之夕,每見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搖首獨步.側耳聽之,所誦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則歘隱.次日伺之,復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歟!阿文勤公嘗教昀曰:“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壹卷書,亦能害事.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某公表裏同年〔同年〕指科舉考試中同年考中者.②〔館〕用做動詞,任家館教師,或在貴人家做食客.③〔為外吏者〕做地方官的.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態度嚴正.⑤〔廳事〕此指客廳.⑥〔刻〕古代計時單位.壹晝夜為壹百刻.⑦〔詬誶(suì)〕斥責,責罵.誶,斥責.⑧〔承塵〕天花板,頂棚.⑨〔蓋狐魅雲〕大概是狐貍精之類吧.項君廷模言:昔嘗館②翰林某公家,相見輒講學.壹日,其同鄉為外吏者③有所饋贈.某公自陳平生儉素,雅不需此.見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攜歸.某公送賓之後,徘徊廳事⑤前,悵悵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數刻⑥.家人請進內午餐,大遭詬誶⑦.忽聞數人吃吃竊笑.視之,無跡;尋之,聲在承塵⑧上.蓋狐魅雲⑨.《泥古不化》寫了壹個不能學以致用、拘泥古書的讀書人.文中寫了他照搬古書鬧出亂子的兩個事例,又寫他死後仍執迷不悟,讓人覺得他可笑又可憐.文末的議論對於我們今天的讀書學習仍具有警誡意義.《某公表裏》由三個畫面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講學”、翰林公拒賄前後、狐魅“竊竊私笑”.作者對那位翰林公沒有下壹句評語,讀者卻由狐魅的“笑”對翰林公的“內在”心知肚明了.結尾讓狐魅出場,真是神來之筆,既簡潔,又冷峭.魯迅稱贊《閱微草堂筆記》道:“雋思妙語,時足解頤”“敘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閱讀時要註意體會.劉羽沖,佚其名,滄州人.先高祖厚齋公多與唱和①,性孤僻,好講古制,實迂闊不可行.嘗倩②董天士作畫,倩厚齋公題.內《秋林讀書》壹幅雲:“兀做秋樹根,塊然無與伍.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③.”蓋規之也.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裏成沃壤.繪圖列幹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試於壹村.溝洫⑤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發病死.後,風清月白之夕,每見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搖首獨步.傾耳聽之,所誦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則歘⑥隱.次日伺之,復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歟?何文勤公嘗教昀⑦曰:“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壹卷書亦能害事.國弈不費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⑨.’”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概述〕有壹個叫劉羽沖的讀書人,性格孤僻,好講古制.壹次他偶爾得到壹部古代兵書,伏案讀了壹年,便自稱可以統率十萬大軍.恰好這時有人聚眾造反,劉羽沖便訓練了壹隊鄉兵前往鎮壓,結果全隊潰敗,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後來他又得到壹部古代水利著作,讀了壹年,又聲稱可以把千裏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讓他在壹個村子裏試驗,結果溝渠剛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順著渠道灌入村莊,村裏人險些全被淹死.從此劉羽沖悶悶不樂,每天總是獨自漫步在庭院裏,千百遍地搖頭自語道:“古人豈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註釋〕①先高祖:稱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詩互相贈答. ②倩:請. ③井田譜。

8. 羽沖小傳文言文的翻譯

劉羽沖,不知名叫什麽,是滄州人。

我的高祖厚齋公常和他用詩歌唱和。他性情孤僻,好講迂去的章法,實際上都迂腐不能施行。

他曾請董天士作畫,請厚齋公題詩。其中《秋林讀書》畫題道:“呆坐在秋天的樹根下,孤獨地沒有伴。

不知讀的什麽書,只見須眉都白了。手中拿著的,可能是《井田譜》。”

大概是規勸他。他偶然弄到壹本古代兵書讀了之後,自稱能帶十萬兵。

恰好當時有土匪,他自己練兵和土匪較量,結果鄉兵大敗,他幾乎被活捉了去。他又弄到壹本古代講水利的書,鉆研了有壹年時間,自吹可以使千裏之地成為沃土,畫了圖遊說州官。

州官也好事,就叫他在壹個村子裏試驗。剛挖好了溝渠,洪水來了,順著溝渠灌進來,人幾乎變成了魚。

從此他便抑郁想不開,常常在庭院中獨自度步,搖頭自語道:“古人能欺騙我?”每天叨咕千百遍,只有這六個字。不久,他發病死去。

後來在風清月白的晚上,常見他的魂在墓前的松柏下,搖頭踱步。仔細聽去,嘴裏念叨的還是這六個字。

有人笑出了聲,他的魂突然消失了。第二天觀察,他的魂還和前壹天晚上壹樣在搖頭踱步。

沈溺於古代的人很愚蠢,怎麽能愚蠢到這個地步呢?阿文勤公曾教導我說:“滿肚子都是書本知識能敗事,肚裏壹點知識也沒有同樣能敗事。下棋高手不忽視舊棋譜,但不照搬舊譜;名醫不迷信古方,但不離古方。

所以說:”將它研宄透了,而保存自己的特點。又說:它能教人以成規,但不能使人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