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夜郎古國現今留存下來的文化和字畫,如果了解希望能告訴我壹二、、、謝了。

關於夜郎古國現今留存下來的文化和字畫,如果了解希望能告訴我壹二、、、謝了。

據《貴州古代史》記載:今貴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時間“大範圍可追溯到殷至周初,具體指公元前十四世紀初(殷代第二十三世武丁時)至公元前十二世紀初(周代第二世成王時)”。據《彜族源流》記載:彜族是居住在貴州省最古老居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近500代,約壹萬年。據《夜郎史傳》記載:彜族先民武?支在可樂建立夜郎古國,當時的區域轄及雲南曲靖、昭通以西及四川宜賓以南,貴州省的黔西北、六枝、鎮寧以北及貴陽市地域。又據《貴州古代史》記載:春秋時期在今貴州烏江以南為?國,至戰國初,?國滅,大夜郎國形成。由此看出:古代的貴州(東漢以前)經歷了三個大的政權演變,即鬼方時期,夜郎國和?國並存時期、大夜郎國時期。本文研究夜郎古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時間從夜郎國與?國並存,時開始,至夜郎滅。

壹、夜郎古國的政治

據《夜郎史傳》記載:夜郎的名稱來自於“?阿蒙的三世孫夜郎朵”,人們對其稱呼過程中,漸漸地將人名變為國名,壹直延續到?阿蒙第二十七世孫(即夜郎古國終極)。?阿蒙十四世孫鄂魯默壹代,組成完整的統治機構。先與弭靡、武濮所二部聯姻。後與彜族“六祖”的武、乍二支結合,從此更加強大,建都可樂。夜郎國興起以後,先攻占了周圍的壹些小部族,接著起兵攻占東濮的古諾(貴陽),繼而又揮師向西,奪下西濮的可樂,隨即又進攻滇東北與黔西南交接處的漏臥不勝,撤兵回來建設可樂。今貴州省赫章縣媽姑鎮,距可樂不遠,是夜郎的兵營,當時的狀況是“軍營廣如雲層,士兵多如羊群”,壹天打七十二仗。

《益那悲歌》(彜語“益那”漢譯為“夜郎”》敘述了夜郎為爭奪土地的戰爭經過。彜族先民的另壹支名曰鄂靡,進攻夜郎,在禹甸、谷姆、比畢、洛略等地發動戰爭,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展開水戰、火戰、石戰,結果鄂靡被夜郎打得大敗。鄂靡君長鄂阿那收買了夜郎的謀臣苦苦諾,苦苦諾出賣了夜郎。再度交戰時,夜郎領土被占領,夜郎君長局阿邪遇害。阿邪妻瑪依魯帶領子女邪苴隆與迷喜露兄妹到羅甸避難。為了復仇,苴隆只身練就本領,經歷了千難萬險,在斯鋪與斯嫫的幫助下,得到了兵書《恒投罵孜數》和集中兵士之用的號角,組織動員了強大的兵員,報了父仇,恢復了夜郎。但好景不長,苴隆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正在慶祝復仇勝利時,迷喜露將號角換給奸細鄂靡,待到被進攻時,假號角吹不響,兵士無法集中,結果被戰敗。

《夜郎史傳》記載了住在都城可樂的國王武夜郎懷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認為要攻占漏臥的土地,得先把他胞弟夜堵土的古諾之地兼並。於是假裝有病,派兩個差使到古諾通知夜堵土,叫他來可樂看望。想把他騙到可樂後將其殺害,兼並他的領地。差使到夜堵土家後,在夜堵土詢問其兄病狀中識破其陰謀,便殺了二使者,起兵攻下可樂,擒住武夜郎,把他囚禁起來。夜堵土掌握夜郎的國家大權,治理得很好。隨後漏臥家阿苦君長又興兵攻打可樂,夜堵土領兵抵抗,采取誘敵深入而後圍攻的戰術,把漏臥兵引進可樂城後,立即反攻圍城,俘獲其兵將,捉住漏臥君長阿苦。堵土禮待阿苦,釋放其兵將,治愈其創傷,歸還其武器,倡導兩家和好,不結冤仇。阿苦深受感動,表示以後不再爭戰了。然而回到漏臥本國,阿苦就大受其妹阿古的責備,說他打敗仗回來,丟了祖宗的臉面,要求把兵權交給她,再次出兵攻堵土。經多番爭執,兄妹比武,阿苦比不過,讓阿古統兵,再次出兵攻堵土。此次交戰,卻因堵土壹看對方將領是個女子,輕敵麻痹,被阿古攻下可樂,堵土被俘。堵土不服氣,聲言要殺便殺,決不認輸,只要求不要殺害他的士兵和民眾。阿古便說:“妳釋放我哥壹次,我要釋放妳壹回,兩家互不欠賬,我們各自振軍再戰,比個輸贏。”阿古放了堵土和他的兵將,班師回國,慶祝勝利,而後秣馬厲兵,第三次進攻可樂。堵土今番更加警惕,認真備戰,嚴陣以待,最後戰敗阿古,把她擒住。阿古仍不服輸,提出與堵土比武,若再比輸了終身淪為奴隸。阿古與堵土比武三番,仍然比輸才服氣,願聽從堵土處置。堵土卻以禮相待,向阿古求婚,並倡導兩家和好,不再爭戰。阿古心悅誠服,表示擁護堵土的主張。並向堵土提出釋放其兄武夜郎,還君位給他。二人成婚,離開可樂,經魯勾(畢節)、博乍戈(大方)、古宗(黔西),到古諾(貴陽),轉大革洛姆(安順)定居,在那裏生兒育女,終其天年。武夜郎復其君位之後,痛改前非,在可樂選賢任能,認真治理其國。

夜郎國的法律較為完善。古都還在可樂的時期,夜郎王就發布了二十條成文法律:第壹條,凡偷盜者砍指;第二條,凡行騙、搶劫者挖眼;第三條,凡不孝者罰,重者剝皮;第四條,凡聚眾謀反者,壹律處死;第五,必須繳納稅租,凡違者沒收土地、財物,重者坐牢,直至處死;第六條,凡臣民每年必獻美女三十,不從者,處主管人坐牢;第七條,凡哭泣者,先挖左眼,再哭者挖右眼;第八條,凡違君令、議論君長者,發兵討伐之;第九條,婚配自由,凡違者輕則教育,重則砍頭;第十條,凡每年十月初壹,臣民為夜郎君長祝壽,違者輕則坐牢,重則斬首;第十壹條,必須認真耕牧,確保豐收;凡交瘦豬、瘦羊者,以人作抵,終身為奴;第十二條,凡男子必娶三妻、多子多孫、多生男兒者,獎大牛壹頭,田三塊;第十三條,凡戰俘均安家分田,同為平民,若不從乃至潛逃者處死;第十四條,各種典籍均為畢摩掌管,凡私藏者嚴辦;第十五條,兵將不準偷盜、搶劫、逃跑、賣主,凡違者處死;第十六條,兵將必須忠於君長,切勿亂言,違者用刑;第十七條,兵將作戰必須勇猛、不怕死,潰者逃者斬首;第十八條,厚葬、厚祭英雄,箭自胸前穿者為英雄,自後背入者為逃兵,臨陣脫逃者射死;第十九條,將帥之責為領兵、打仗、嚴軍紀,打勝仗者論功行賞,打敗仗者處死;第二十條,內奸砍手腳及挖眼。

夜郎國不但法律嚴厲,而且執行也非常嚴酷。《夜郎史傳》中講述了兩件故事。第壹件事是有壹天深夜,壹婦女的哭聲被夜郎王聽到以後,即命令侍從把這位婦女抓來,將其左眼挖去。這位婦女尚未停止啼哭,又被挖去右眼。可憐的婦女手捧血淋淋的眼球,怒罵夜郎王。夜郎王暴跳如雷,又令侍從將婦女拖出去砍了壹只手,該婦女“慘叫著,昏倒在地上”。第二件事是在可樂王宮不遠處,有壹婦女將壹歲多的小孩睡在家裏,出門挑水,孩子哭起來,被夜郎王聽見,認為是違反君令,即令侍從將孩兒抱來。侍從們抱來孩兒後,夜郎王命令將其斬首。侍從們壹個個跪下,央告夜郎王說:“孩兒太小,不會聽話,請君留他壹命。”經再三央告,夜郎王發怒說:“既然孩兒太小,不會聽話,只有免他刀下死,抱他下河去餵魚。”話別,命令侍從們將孩兒抱下河。去到半路,正遇孩兒母親挑水回來,問“為什麽把他孩兒抱出來”,侍從向她講了情況,這位婦女撲通壹下跪在地上,請求將其孩兒還她。侍從們說:“君王也命令斬首,經再三央告才免其刀下死,但要送到河裏餵魚。”任憑婦女哭個發瘋,但孩兒還是被扔下大河。

夜郎國處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時期,政治上帶有明顯的兩個時期烙印。《益那悲歌》中敘述了鄂靡進攻夜郎,被夜郎蓄積力量後,將其打得壹敗塗地,鄂靡的殘兵敗將被夜郎趕到市場上出售的情景:“鄂靡的殘兵,殘兵九萬九,牽了壹串串,好像牽綿羊,到集市上出賣。”在《夜郎史傳》中敘述了武堵土和漏阿古交戰後的壹些對話,從中都是談“我敗了不但兵士為妳的奴隸,而且連我也當妳的奴隸”。這些故事雖然反映出將戰俘變為奴隸,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為奴隸社會晚期。《夜郎史傳》中介紹了夜郎王頒布的二十條法律,“第五條,必須繳納稅租,凡違者沒收土地、財物,重者坐牢,直至處死;第十三條,凡戰俘均安家分田,同為平民,若不從乃至潛逃者處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明顯特征,說明法律頒布的時間在封建社會初期。

夜郎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家庭制,流轉方式為繼承制。管理方式是通過旁邑對所轄區域的人民進行管理。《夜郎史傳》、《益那悲歌》、《彜族源流》都介紹了夜郎的二十七代君王。這些君王都是以直系血親壹代壹代地往下傳。這些君王的姓名采用父子連名形式表述。第壹代君王姓名為?阿蒙,第二代就是蒙阿夜,第三代為夜郎朵……壹直表述到二十七代。旁邑是夜郎國的第二級統治機構。這些旁邑大多是夜郎王的親族,代表夜郎王發布命令,收繳稅租等。

秦統壹中國以後,為了削弱夜郎勢力,將夜郎地區納入統壹管理,朝廷在該地區設置郡縣。漢武帝設置犍為郡領十二縣,即?道縣、江陽縣、武陽縣、南安縣、資中縣、符縣、牛?縣、南廣縣、漢陽縣(今赫章縣),存阝鄔縣、朱提縣、堂瑯縣。《漢書·地理誌》曰:“犍為郡(武帝元鼎年六月開。……應劭曰:故夜郎國。……)。”這說明夜郎此時在犍為郡。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設立?郡,領十七縣,貴州大部分屬該郡。因是夜郎國晚期,夜郎王已經攜家帶卒遷移東方(安順),繼而又西遷。此時,夜郎國在?郡。

設立郡縣制以後,朝廷還在夜郎地區采取“羈縻”政策。這種政策壹方面從內地派遣漢族官吏前往作為太守、縣令,在壹部分原來生產發展水平較高的郡縣設據點,對轄區內的各族人民進行統治。另壹方面由於在這壹地區是不同的民族居住,朝廷派遣來的漢族官吏不可能用對內地漢族人民的統治方法進行統治,對各族內部原有的壹些奴隸主、部落貴族封王封侯,使他們保持住原來在本民族中的統治地位,按照舊存的統治方式去統治本民族人民。而派遣來的漢族官吏們的統治,則是通過這些土著的王侯進行。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伏波將軍路博德等已破南越,馳義候遣與八校尉之兵未及前往,漢武帝便令征西南夷。於是南夷平定,決定設置?郡。夜郎侯入朝,漢武帝封他為夜郎王,賜印綬,給他保留壹定領地。在犍為郡內,加設南部都尉,治漢陽縣。侯郡成立以後,以且蘭為郡治,夜郎縣(今安順壹帶)為都尉治,吳霸為太守,唐蒙為都尉。郡縣制的設立,將夜郎國的地域變相地割離;“羈縻”政策的推行,夜郎的統治權逐步受控於朝廷。這兩種方式的統治結果,致使夜郎國的地位逐漸削弱,朝廷在這壹地區的統治地位逐步上升。因此夜郎國的瓦解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夜郎古國的經濟

1977年秋季,由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指導、貴州師範大學歷史系師生參加,在赫章縣可樂鄉馬家灣子山坡的山腰試掘了新石器時代遺存。從出土的六顆石彈丸看,人們正從事狩獵,並從獵取野獸向馴養過渡。從獠平形的石鑿看,人們已會修建簡陋的房屋。再結合陶器的制作看,人們已經定居下來,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從出土的兩個陶紡輪來看,人們已經學會了原始的紡織技術。從出土的兩件銅器來看,人們已經掌掘了煉銅技術,並能制造簡單的武器。由此可見,在新石器時代,可樂就具備了壹定的經濟基礎。《夜郎史傳》介紹:夜郎及夜郎諸君長國的都邑,是夜郎及其諸君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戰爭擄掠的人口和牛、馬、羊群及糧食,都集中在各都邑。有的都邑是專門冶煉金、銀、銅、鐵,鑄造弓箭刀槍等武器的工業城池。城池內有的建築、宮殿,還用金、銀、銅作裝飾。夜郎的雞、鴨和牛、馬、羊群漫山遍野,還有專門飼養牛、馬和羊的羊頭人、黑豬人。肥沃的土地,種出的蕎麥,食用不完。“黃人”、“青人”和“奴隸”,他們主要的勞動就是專種糧食。夜郎的經濟已是農、牧、手工業結合,並具有相當的發展水平。

益那悲歌》的《武陀尼織綢》壹章曰:種桑養蠶紡紗織綢首先從成都平原開始,繼而引進了夜郎國。夜郎國武陀壹支主要負責種桑養蠶織布,其勞動場面熱鬧非凡:

武陀尼女子,

種桑樹餵蠶,

蠶吐絲結繭。

收的收蠶絲,

紡的紡絲線,

浣了紗之後,

送到紡織場;

武陀尼男士,

牽線如蟻行,

布線像鴿子。

冶煉青銅的技術已被推行,《益那悲歌》的《武古篤打銅》壹章說:

在銅礦山上,

銅礦和銅砂,

大巖壹樣廣;

臣人辦法多,

設爐房煉銅。

……

武夜郎壹家,

用銅來塑像;

在祭祀場所,

用銅制銅鼓;

打銅制作戟,

打銅制作盾。

這壹段文字說明,在夜郎國,銅已被人們用以塑像,制作用具和武器。現赫章鋪處有壹處古煉銅遺址可能也就是夜郎古國的煉銅基地。

從出土的器物來看,有銅鼓、銅鏡、銅器,銅器中有壺、鈁、盔、鼎等。2000年在可樂掘出的夜郎將軍墓,頭套鼓形銅釜,面罩銅洗。銅釜兩側各用壹“龍”作耳,正頂是壹只“虎”作鼎。其制作精細,形狀栩栩如生。出土文物與彜文記載吻合,反映了夜郎時期的冶煉業水平和人們制作器物的技藝之高。

我們已經看出,夜郎國經濟的發展是從農牧業開始,相繼就是煉銅和制作用具。這表明夜郎國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奴隸占有制社會,是奴隸的占有關系,奴隸主不僅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而且還直接占有生產者———奴隸。在夜郎國,奴隸的遭遇如同整個社會壹樣,不僅被剝削,而且還被當作牲畜買賣。當時夜郎市場上,奴隸被稱作“?僮”,被奴隸主趕到市場上出賣。與此同時,“笮馬”、“?牛”已成為市場上的重要商品。這是因為,奴隸制生產不僅需要會說話的工具———奴隸,而且需要不會說話的工具。《史記·貨殖列傳》載:“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秦被趙,遷卓氏,……致之臨邛,大喜,郡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賈椎?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蜀卓氏與程鄭氏使用大批奴隸,從事鐵礦開采,鑄造鐵器,由臨邛(今四川邛崍),運到夜郎等地市場上出售,使夜郎地區落後之民放棄石制農具,采用鐵農具,促進夜郎地區農業發展。可樂掘出的陶器,其硬度大,花樣多,除了壹部分生活用具外,其余均為藝術品,說明制陶業相當發達,工藝水平雖不及中原地帶的產品高,但圖案花紋並不單調,形態也很逼真。同時,出土的漢磚燒制的硬度大,說明火候高,接近中原地區技術水平。

農副產品及其加工也較發達。唐蒙在南越吃到枸醬,知道是夜郎商人從巴國買去南越販賣。回長安後,問蜀賈人,蜀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據《通誌》雲:“敘州府出枸醬,《史記》枸醬即此。俱出戎州各屬,今無。”《興仁縣誌》雲:“山產蔞?,花如流藤,葉如蓽撥,子如桑椹。苗家瀝其油,醢為醬,味亦辛香。取其葉,裹檳榔食之,謂可辟瘴,苗女持贈所歡,以為異品。”據《史記正義》雲:戎州,?國地,古夜郎境,今興仁,也是夜郎境。這裏可以看出枸醬出產在夜郎國,或蜀國的西南地帶。商人為了逃避政府的倍賦,乃“竊市”夜郎,牟取高利,販運到南越。

《華陽國誌》雲:“平夷縣(今畢節),山出茶蜜。”說明枸醬與茶蜜,都是農副產品,作為商品出現在夜郎市場上。

《漢書·地理誌》雲:“談指出丹。”《後漢書·郡國誌》雲:“夜郎出雌黃。”說明夜郎的礦產品相當馳名。

在夜郎市場上,除奴隸(?僮)、笮馬、?牛之外,還有枸醬、茶蜜、雌黃、丹砂等商品,商業較發達,市場相當繁榮。西漢時期,發巴、蜀卒開辟五尺道,自?道指?江,交通較前便利,商業較前有壹定的發展。這從漢墓出土大量當時市場流通的貨幣,如五銖、大泉五十、貨泉、貨布等,可以說明普遍使用金屬貨幣,早已不是以物易物了。興義出土的漢代陶器,有水稻模型,說明夜郎地區的農業已相當發達。清鎮出土的元始初年廣漢郡制造的漆耳杯,是壹種飲酒兼能計量酒的用具。平壩出土的“中可都酒”的永元罐和從其他漢墓中出土的陶罐,大都是儲藏酒類的用具,說明夜郎地區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已經有了釀酒。這種發展狀況,不僅說明奴隸制社會已經高度發展,而且已醞釀著封建經濟因素了。

秦為了鞏固全國統壹,便於控制全國各地,非常重視發展交通。對於西南夷,開辟五尺道,就是秦發展交通計劃的壹部分。關於五尺道的興修,秦始皇即位前後,李冰任蜀郡太守,在?道地區,開山修路可以說是五尺道修築的開始。到西漢時,漢武帝為制服南越,派唐蒙調巴蜀兵卒,修築從?道(今四川敘永)直指?江(北盤江)的通道。經過兩年,這條夜郎道雖沒有全部修通,但南夷的山川深阻的情況多少有了壹些改變。漢朝廷還在已修通夜郎道上設置了郵亭。《史記》曾把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南夷始置郵亭”,列為大事記在年表上。《華陽國誌》對此也有記載,說“自?道,南廣有八亭,道通平夷”。郵亭,是古時設在沿途,供送文書的人和旅客歇宿的館舍。

1958年,赫章可樂出土壹件珍貴文物,即“武陽傳舍比二”鐵爐。爐身內壁近口沿處,有隸書、陽文、反書的“武陽傳舍比二”六字。“武陽”,在今四川彭山縣附近,西漢屬犍為郡。“傳舍”與“驛站”、“郵亭”壹樣,都是當時可以供旅客歇宿的處所。“比二”,即同時鑄造壹樣鐵爐兩個。據文獻記載,在驛傳管理機構中,設有驛丞、驛卒,專門負責為來往官吏及傳遞公文、奏章的人置備車、馬,提供食宿等事項。這標誌秦漢時中原的交通機構已推廣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這些地區的交通和商業的發展。

漢王朝為了配合郡縣制的設置和軍隊的駐防,還推行移民屯田政策。《史記·平淮書》載:“(武帝時)通西南夷道,……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於都內。”這些應募而來的豪民,大都是地主商人。這些豪民是離不開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的,所以跟隨前來墾殖的人中,絕大多數是漢族勞動人民。他們當中有的是在中原被統治階級掠奪了土地,無以為生,應募而來;有的是犯罪,被迫流放而來;有的是在戰爭中失散的士兵,流落下來,安家落戶。這裏說的“南夷”,就是夜郎地區。這種移民屯田政策,目的在於加強封建統治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具有軍事移民性質。在移民中,除豪民外,壹般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受郡守、縣令和豪民等統治階級的剝削,還要服兵役,被統治階級驅使,作為鎮壓人民的工具。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必然引起社會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西漢的屯田制度,經過百余年的變動,到東漢初,已逐漸被破壞。進入夜郎地區的官僚、地主和商人中,不少人被封建王朝賜予土地,封以官爵,子孫世襲。因他們世代在經濟、政治上都擁有種種特權,占有大量土地,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壓迫剝削,便不斷發展成為強大的統治勢力。原來從事墾殖的漢族勞動人民的子孫,被迫為統治階級當兵服役,成了封建貴族領土嚴密控制下的依附農民。同時,在生產力提高和封建經濟的影響下,原來的壹些奴隸主貴族,也逐漸並入統治集團,原來的奴隸和平民,有不少變成了依附農民。因此,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相對立的封建生產關系,又進壹步發展了。

三、夜郎古國的文化

與壹定的經濟發展相聯系,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文化。夜郎古國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勞動人民不但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同勞動、***同生活過程中,締造了夜郎古國的文化。由於歷代統治者對夜郎地區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不夠重視,文獻記錄相當少,要對其作全面、深入的研究相當困難。

彜族的先民是古夜郎地區活動最早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夜郎文化。彜族先民的文化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古老文字的發明和使用。據《彜族源流》記載,彜文以父子連名譜系推算迄今已近500代。如果按每代20年間隔計算,彜族的文字發明時間至今已在壹萬年左右的時間,那麽至少在原始社會晚期,彜文就也產生。彜族文化豐富多彩,歷史悠久。據初步統計,散存在今畢節地區的彜文古籍約有四千余部。這些文獻,生動地反映了彜族先民對宇宙萬物和人類起源的認識,以及彜族的古老社會面貌,反映了各部族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彜族先民早已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他們認為“太古之初,杳杳冥冥,後來出現清濁二氣,產生了變化,形成哎哺。哎哺形成天地萬物和人類”。在對待客觀物質世界方面,他們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不斷變化和運動的。彜族先民的對事物不斷發展和變化的觀點就是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辨證法思想的反映。

彜族先民的天文學知識也相當豐富,曾創造和使用了天文歷法。與漢族相比,無論將星鬥擬人化,人名物名命星名,還是星名命人名物名,都自成體系。

彜族先民的藝術創造思維也相當豐富。從可樂出土的文物看,文物的圖案有篆形文字,動物圖形;雕刻技藝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二000年可樂出土的套頭葬釜上的“龍”和“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使用的武器上也刻有動物和圖案。《益那悲歌》說:惹氏造矛,名矛有九種,矛頭有鷹像,矛桿有虎紋。清鎮、平壩、威寧、黔西、赫章等地掘出很多陶器,除了壹般生活用的陶器外,還有陶俑、陶獸等制品。黔西漢墓中就有舞蹈俑、托案俑、扶耳俑、托箏俑,以及鎮墓獸、陶羊、陶豬、陶雞等品種,工藝水平雖不及中原地帶的產品高,但圖案花紋並不單調,形態也很逼真。這些都反映夜郎古國文化及藝術水平。